-
1 # 溫讀
-
2 # 南門太守
周瑜比孫權大7歲,孫權把他視為兄長,但周瑜對孫權很尊重,史書記載孫權當時名義上只是一個將軍,大家跟他在一起時禮節還很簡單,只有周瑜每次見孫權都畢恭畢敬,行臣子之禮。
周瑜對孫權忠心耿耿,所以孫權放心地把最精銳的主力交給他指揮,周瑜不僅幫孫權打贏了赤壁之戰,而且之前的其它大小戰役,周瑜也幫助孫權打了不少,孫權的軍事指揮水平一般,年輕時經常打敗仗,孫吳後來的勝仗有許多是周瑜打的。
周瑜去世後,訊息傳到京口,孫權悲痛欲絕,孫權流著淚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卻如此短命,我今後依賴誰?”
孫權親自素服舉哀,悲傷之情讓左右感動。周瑜歸葬,孫權親自到蕪湖迎接他的靈柩。周瑜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後來嫁給孫權的長子孫登為妃,長子周循娶了孫權的女兒為妻,曾任騎都尉,次子周胤也娶了孫氏宗室的女兒為妻,被授予興業都尉。
從以上事實來看,周瑜與孫權的關係密切,二人親密無間,不存在氣死周瑜或者謀害周瑜的可能性。
不過周瑜之死也的確顯得有些疑問,主要疑點有以下幾個:
一年前負的箭傷,一年多時間裡都沒事,最後反而加重了;
孫權欲答應劉備“借荊州”,周瑜堅決反對,親自向孫權陳述意見,這時候周瑜卻死了;
周瑜臨終前曾向孫權陳述他的“隆中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還宏大,但卻沒能實施;
周瑜生前已經說服了孫權,讓他放棄“借荊州”,但周瑜死後孫權立即把南郡給了劉備。
這裡面的確有說不清的故事,但是不是孫權有什麼陰謀呢?僅憑上面的這些記載還無法證明。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周瑜並不是孫權“氣死的”,因為孫權已經答應了周瑜的計劃,即使孫權背後還有什麼陰謀,也不存在周瑜氣不過的問題。
那麼,到底有沒有陰謀呢?這種可能性不太大,但也並非絕對不可能,那就是孫權的心機實在太重,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連最信任、最倚重的人也不放過。
支援這種看法的理由有這幾個:
赤壁之戰後孫權仍然需要聯合劉備以對付曹操,但周瑜是江東的“鷹派”,反對孫劉聯盟;
周瑜是孫策時代的人物,與張昭相同,孫權用人其實更喜歡用自己提拔的,如魯肅、呂岱、呂蒙、徐盛、潘璋、駱統、朱然、是儀、胡綜、朱桓、步騭、陸績、陸遜等;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放異彩,有功高蓋主之嫌。
儘管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隊這樣的情況:孫權打定主意把南郡讓給劉備,但周瑜一再反對,不惜帶著傷由江陵返回京口當面陳述意見,這讓孫權很為難,但孫權又不能直接駁周瑜的面子,所以假意答應周瑜實施他的計劃,而在周瑜返挰途中秘密將其謀害,對外說是一年前的箭傷發作了。
如果孫權不想與劉備翻臉,那就必須犧牲周瑜,周瑜是南郡太守,他不同意,孫權即使答應了劉備,劉備也借不來荊州。
-
3 # 志人
《三國演義》上說,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我們都知道,這個說法是假的。不過,近來有一種說法是,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被孫權氣死的。
(周瑜劇照)
這個版本說的是,在赤壁之戰之後,周瑜名震天下,天下百姓都在談論著東吳周瑜,而主公孫權則無人問津。這樣一種情況,讓孫權心裡很不痛快,因此非常忌憚周瑜。
後來,周瑜準備搶在劉備之前,攻取益州。本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是,孫權擔心周瑜入川后,擁兵自立。於是,將周瑜的家眷全部抓了起來作為人質。周瑜在途中聽到這個訊息時,氣得從馬上摔了下來,連忙啟程返回東吳。但最終卻因心中鬱結,而死在了巴丘。
這個說法,在歷史上似乎也有一定的依據。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
這段話大概是說,周瑜打算討伐劉璋,得到益州之後就可以向北發展,但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死在了巴丘。
這裡,周瑜確實是打算進攻益州,也確實是死在了巴丘,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三國志》中並未記載孫權抓了他家眷,甚至連周瑜的死因也不明確,只說他是病死。也就是說,“孫權氣死周瑜”一說,是沒有歷史依據的。
(孫權劇照)
那麼,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肯定不是氣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志·周瑜傳》對周瑜的評價是:性度恢廓。這意思是說,周瑜的性情寬宏闊達。而且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周瑜這一特點是專門有一段說明的:“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下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
也就是說,程普最初不服周瑜,屢次羞辱他,但周瑜始終不與他計較,最終獲得了程普的尊重。
由此可見,周瑜身為一位心胸豁達的將領,絕對不會因為別人幾句話就被氣出病來。
那麼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其實,陳壽在《三國志》中早有記載:“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赤壁之戰)
這一段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周瑜、程普率軍奪取南郡,與曹仁對戰。結果,周瑜在作戰過程中,被箭矢射中右肋部,傷得很重,不得不臥床養傷。訊息傳到了曹仁那裡,曹仁於是率領大軍來犯,周瑜不得不在傷病未愈的情況下,從床上爬起來,親自到前線激勵士兵,才將曹仁打退。
我們都知道,右肋這個部位是肺部。周瑜的肺部遭受箭傷,傷情嚴重,又在未痊癒的情況下到前線激勵士兵作戰,自此留下了病患。再加上東吳當時一直處在交戰狀態,周瑜長期舟車勞頓,勞心費力,又沒有時間休養,因此他突然暴病而亡,也是情理之中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周瑜傳》)
-
4 # 亭殿閣
回首三國事,崢嶸歲月英雄風流,逐鹿中原豪情滿天,在那段歷史裡,周瑜的名字熠熠生輝,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儒將之姿定格在時光深處,他一生皆是傳奇,意氣風發破曹操大軍,名揚天下;和孫策總角之交,得遇明主;事業與知己兩不落下的同時,他還愛情美滿,抱的小喬美人歸。他的一生,令人羨慕,可這羨慕裡,又帶著惋惜,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周瑜這個傳奇,結束在公元210年,那年年僅三十六歲的他,英年早逝。斯人已去,可千百年來,圍繞周瑜之死的話題一直熱議不斷,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說,他是曹操派人刺殺的,有人說,他是被孫權害死的,還有人說,周瑜之死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陰謀,而是他積勞成疾……
那麼,眾說紛紜裡,哪一個才最接近真相呢?且往下讀。
歷史永遠都是平靜表面下,暗藏漩渦,周瑜的英年早逝,也的確並不如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先生寫的那樣簡單,因為諸葛亮三氣而金瘡復發,一如周瑜與孫策之間的感情,也並不是只有人們所看到的總角之交那麼一面,事實上,孫策以及東吳,都是周瑜選擇的結果。何出此言?因為史書裡一直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周瑜曾一度返回過壽春,還是在周瑜隨孫策東渡之後,壽春被袁術控制的情況下,不僅如此,面對周瑜,“術欲以瑜為將”,至於為什麼周瑜最終沒有成為袁術手下,是因為周瑜“觀術終無所成”。周瑜對東吳的死心塌地,是在經過了對比之後才來的,當然,這個細節藏的很深,因為當時周瑜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跟隨從丹揚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壽春接受新職,加之後來東歸,孫策更是親自迎接,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所以世人記住的就只有他們“總角之好,骨肉之分”的情誼了。
既然周瑜對孫策都曾有過別的心思,那麼,當孫權上位以後,面對情分不及孫策的孫權,周瑜又是否想過另投他人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周瑜當初的猶豫只是單純的因為,大丈夫生於亂世,平天下留名千古,是每一個人的志向,選擇明主是人之常情,這一點,周瑜並沒有做錯什麼,這就好比兩個從小玩到大的哥們,兩個人都想發財,一個選擇了創業,另外一個在幫助他創業還是去別的公司應聘間猶豫,後者並沒有做錯什麼。周瑜從選擇了孫策的那一天起,他的身家性命就都搭進了東吳,這種情況下,面對孫權,他會像對待孫策一樣用心。不過,周瑜這麼想,孫權卻不一定這麼想。在孫權的眼裡,赤壁一戰,大敗曹操,風光無限的周瑜就成了他心裡的一根刺,或者,在更久之前,周瑜帶兵奔喪之時,還年少的孫權心裡就對他有所芥蒂了。孫權不是孫策,哪怕他面對的周瑜,已經是一個死心塌地為東吳的周瑜了,他也做不到像哥哥那樣對他寬容還有放心。
孫權的這些小心思,周瑜或許不知道,但是落到了劉備眼裡。所以,劉備上京面見孫權請求借荊州,西返時,對孫權說:“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敘別。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最後一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卻是壓倒孫權和周瑜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話到此時,不必多說,各位心知肚明,周瑜之死的確與孫權分不開關係,但,周瑜對此知不知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他最後選擇了妥協。而這些,體現在周瑜的最後寫給孫權的信裡。
周瑜的這封信其實是有三個版本的,分別是《江東表》,《三國志》,《周瑜傳》,這三個版本內容大致相同,以《三國志》裡的版本為官方文獻存世,官方文獻言簡意賅,但是,《三國志》裡的版本,是刪除了幾句話的,而那幾句話,乍一看,不過是幾句稀鬆平常的客套話,問候語。而問題就在這幾句話裡,如果周瑜是將死之人,此時國事急於星火,怎麼可能還有心情客套?在接下來,結合周瑜去世的時間點——在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此前,他剛見過孫權不久,雙方表面上已經在伐蜀計劃上達成了一致。如此推斷,只有一種可能,當時的周瑜知道,他自己命不久矣。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反駁,前面不是說了周瑜對於自己成為孫權眼中釘肉中刺已經心知肚明瞭,並且妥協了嗎?為何又說他不知情?
周瑜有件事是不知情的,他知道自己有一天會被算計,可他沒有想過他已經時日無多。因為在“伐蜀”和“借荊州”之間,孫權是偏向於後者的,而當時,周瑜其實心裡也是知道的,而且他知道,如果他沒能得到孫權的肯定答覆,就很可能成為必須除去的人。最重要的是,天不湊巧,讓他在此時此刻染病了,他知道,也許這一天不遠了,甚至不用孫權動手,他就撐不到最後了。為了這個可能,為了這個也許,也為了真的會因病而亡,所以,他在信的最後,還寫到了推薦魯肅來接任,為什麼?這是周瑜的政治低頭,他讓魯肅順利接任,他是想用以告訴孫權,我可以讓權,可以保持著東吳內部看上去沒有分裂,他想用他自己的低頭,換他的嫡系部將與後代不遭遇迫害。或許,到了這個時候,周瑜還是心存幻想的吧。可惜的是,周瑜錯了,在他死後,他的長子周循早死,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廬陵,至於其他人,結局也是可想而知。
周瑜之死令人惋惜,可他的一生,或許從孫策去世那天起,就註定了這樣結束吧,畢竟亂世之中,政治漩渦裡的,人心難測。
回覆列表
周瑜想要二分天下,孫權以為三分天下,政見策略不同此為其一
周瑜後期屢屢犯上,身為臣子卻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不止一次,主臣早已異心,為其二
周瑜在江東權威深重,江東子弟更是隻聽周瑜而非孫權,為其三
這三點,都是周瑜這個臣子和孫權這個主子之間尖銳的矛盾。
周瑜二分天下的夢想,在孫權掌管江東的時代,是不可能實現了。
一方面可能是周瑜真的小覷了劉備所屬的勢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孫權的深深的忌憚
如果二分天下成功,周瑜在江東的威勢將遠勝於孫十萬。
孫權已經當了十年無軍權的江東之主,周瑜如果真的二分天下成功,江東不姓周也得姓周了。
主臣猜忌,周瑜畢生理想難以實現,我覺得這是他早死的主因。
再加上數十年的東征西討,身體創傷無數,所以造成了一代周郎,三十六歲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