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孔說麒麟

    有野心且有權勢的人。

    要明白一點,求賢令三個字是什麼意思?為啥要求賢人來?不就是為了幫發求賢令的人做事的嗎。

    如果釋出求賢令的人,無權無勢,有才學的人會跟隨他?如果是道德高尚的人,發求賢令什麼意思?造反嗎?!

    古代啊,求賢令三個字是不能亂用的

  • 2 # 嘿來來來

    一般情況下是帝王,諸侯。

    其餘的一般不敢,這種公開透明的命令,太過耀眼,因為最高階的戰爭就是人才爭奪戰。

    沒有這個地位的人,搞這些只會讓人生疑,惹火上身,隨便一個罪名在古代可能就是滿門抄斬了。

    在國家剛剛大一統時期,或者在改革時期,這種命令大多數都是帝王發的,一是為了控制人才,二是為了國家建設與政權穩固。

    在戰火四起,諸侯割據的時期,一般都是諸侯王發的,一是為了權利爭奪,二是為了求賢之名吸引更多的人才,三是為了以筆桿子為武器攻擊對手,畢竟這些賢士也是當時的紅人,說話還是很有威力的,槍桿子筆桿子兩手抓嘛。

    看看曹操與袁紹當年的對話就知道了。

    在還未起義之時,曹操與袁紹這兩個發小便有了自己的思路。袁紹要割據河北,曹操只說了一句天下智力任我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爭奪才是最高階的戰爭。

    所以這種求賢令,一般只會出自這兩種人之意。

  • 3 # 巍巍華澗山

    歷史上什麼地位的人適合釋出求賢令,我們先看看歷史上哪些人釋出過求賢令,周文王飛熊入夢,訪渭水而得姜尚,是雖無求賢令而求賢,可謂求才濫觴。戰國秦孝公親擬求賢令,“能出奇計強秦者”“分土尊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明確的求賢令,招攬到商鞅,變法強秦,終一統寰宇;爾後兩漢自漢高祖劉邦始,漢文帝、漢武帝等多位皇帝都下過求賢令,再後來就是三國曹操,曹操在建安八年、建安十五年、建安二十二年三下求賢令,“唯才是舉”,一時風雲際會,人才濟濟。魏晉後求賢令基本絕跡史書。

    為什麼會這樣,求賢令的變遷其實反映的是中國選拔人才方式制度的變遷。戰國亂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不僅有秦孝公求賢若渴,也有燕昭王千金買骨。兩漢求賢,形成兩漢察舉孝廉,取德才兼備者為士,形成高門望族壟斷,到曹操下達求賢令,“唯才是舉”不僅是求賢,也是糾偏;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門閥士族以制度上保證了自己壟斷政權,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比之曹操,可謂倒退,隋唐興科舉,唐太宗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如此何須再求賢。

    回到題目,歷史上什麼地位人適合釋出求賢令,其實曹操在《求賢令》開篇即已明示,“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受命及中興之君”即是答案。這也揭示求賢令本身是唯結果論的,是以得失成敗論的。你受命於天,王朝中興,你是求賢得賢,是千古佳話,反之則是笑柄;如明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作亂,求賢若渴,手底下卻都是廢柴,請來個唐伯虎又是個裝瘋的明白人,只能送回,真正起兵,王守仁一路偏師便將其打得落花流水,寧王求賢之心不可謂不誠,可誰又不把他當笑話呢。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應該忍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