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內蒙小馬哥
-
2 # 阿杜在港城
現在春節已經過去,只要是回老家過年的人都會發現,春節期間結婚的人特別多,每年過年回家都會被通知要去喝喜酒,而只要是在農村有親戚關係的都會喝上一兩次喜酒。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大家辦酒席都要選擇過年的時候呢,相信很多人已經有了各自的答案,沒錯,主要還是過年的時候回來的人比較多,能夠參加婚禮的人數比較多,這樣能顯得辦喜事更加熱鬧,更加喜慶。可是大家除了結婚喝喜酒,其他的酒席大家去吃過嗎?
農村有這樣的一個習慣,無論是做什麼,只要是稍微有點慶祝意義的活動都會有人辦酒席。過年本來大家過老家都是跟家人團聚的,但是這無緣無故耽誤兩天時間喝喜酒著實會讓人感覺到無奈,而喝喜酒吃酒席都需要給紅包,在農村動輒五六百,親戚比較近的可能要2000左右,一般的打工仔好不容易回一趟老家還真是給錢給的心疼。
說到這裡大家回想一下在農村的生活,很多人遇到一點點喜事都要辦一次酒席。我參加過很多奇怪的酒席活動,而且這些基本都在農村才會發生,親戚家的孩子上二本大學辦酒席;親戚家的孩子滿月酒;親戚家孩子一週歲;親戚家買車搬家;老年人百歲去世辦白事等等,這樣的酒席我吃了無數次,我覺得除了結婚的喜酒值得辦一下,其他的活動確實是沒有價值。而去吃酒席的人還要花錢,這辦酒席的錢說白了就是來自賓客手裡。
在這裡跟大家透露一個農村與城市的不同之處,城市辦酒席或者是結婚喜酒都會花掉很多錢,就算是有很多親戚朋友來捧場,高昂的酒店費用還是會讓東家入不敷出。但是農村就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在農村都是吃流水席,而婚禮場地的佈置也是極為簡單,總體的花費只要2萬元左右。農村辦婚禮最大的好處是參加的賓客多,因為親戚們都在附近,遇到喜事了就必須要去,不然算是不給面子。這樣算下來,參加的賓客多,給的紅包多,一次酒席基本都會是賺錢的,而賺錢的這個數目一般還不少。
-
3 # 豫中小郭
現在農村真的是,大小事都辦酒席,辦酒席,別人邀請你去了,去了你還要上禮,不去吧,以後見面就不怎麼說話了,我們村都是這樣的,如果是自己特別親的話,該去還是要去的,不怎麼親的或者朋友,不想去的話,儘量找一個婉轉的理由不會,省的以後見面尷尬。
-
4 # 追憶鄉村路
現在農村辦事不像從前了,份子錢越來越高,很多和別人來往多的家庭,普通家庭每年三分之一的收入要隨份子隨掉,喜. 喪.娃娃宴.喬遷.升學.看病號.開業……一樣不能少,人可以不到錢必須到。這些怎麼能避免掉呢,只能說大家不要攀比,適量而為,只有大家都節約從簡,才能迴歸當初。
很多人都抱著辦一場事,大撈一把的態度而辦事,首先在思想上就不對這已經成農村一場風了,每個人心裡都一樣,你辦事我隨多少禮,等我辦事不能給的少,久而久之越抬越高,只能說大家從根上解決,一切從簡辦理
-
5 # 姚開照206
農村極少數個人偏見思想道德行為,我不贊成,太浪費,希望農村儘量改變這種風氣,現在是疫情期間,影響家人影響到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珍惜生命,愛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
-
6 # 桃溝小陳
你要是好面子怎麼也過不去,你要是不在乎 那就無所謂了,那樣人情往來都沒有了。
還有個好辦法那就是全家出去打工,不知道著不怪
-
7 # 蘭姐手工製作原創
特別是在農村,這確實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有些酒席確實沒什麼必要,破費親鄰還勞累自己,何必呢?但這己是古往至今形成的風俗習慣,也代表著鄰里鄉親的和諧,但過了也就變味了,一個字,累,我認為這些要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提倡一風一俗的新風尚,我想真是能夠這樣,大家都會感覺輕鬆自在。
-
8 # 使用者李海平19630709
傳統風俗難改變,嫁娶婚喪應酒宴。
其他小事可不辦,喜慶何須注重錢。
移風易俗應從儉,禮輕義重情湧泉。
低收農民肩重擔,上坡累誇氣急喘。
-
9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在農村什麼小事都可以辦酒席,人情往來禮重,農村人怎麼避免?
只要是在中國,不管走到哪裡,都遵守一個規矩,那就是"禮尚往來″。
題主問在農村禮越來越重,怎麼避免?我回答是,只要你有事時辦了酒席,收了人家的禮金,到人家辦酒席時,你就得去隨,把收人家的禮金還回去,當初禮小,現在禮越來越大,那也要去隨,因為你欠人家的,這就叫"禮尚往來″。
如果想避開隨禮,那就要從我做起,從我的事上做起,我再有事不舉辦酒席了,不舉辦酒席就不收人家的禮,不收人家的禮就不欠人家的禮,不欠人家的禮,人家再辦酒席我就可以不去參加,他想給我信我也不去,不參加不就避免了嗎?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成親時我大辦酒席六十桌,親戚朋友全給信,鄉親隨來隨待,那時親戚五十一百,鄉親禮才二十,等我再隨人家時漲到五十了,收了一萬,賠出去五萬。
等小兒子成親時,姑姨娘舅只十桌,別的親戚朋友鄉親一律全免,我隨出去的禮全不要了。
小兒子成親八年了,這鄉親禮都漲到二百了,有的人家一年光隨禮就得兩萬,我,一年最多兩千都用不了。
隨禮的規矩就是"禮尚往來″,要想避免隨禮,那就從我做起,我有事不辦酒席,儘量做到誰都不欠。
回覆列表
在農村低頭不見抬頭見,七大姑八大姨都是沾親帶故的,有了事大家互相照應。所以隨禮都很正常,但好風氣被人們扭曲了,成了炫富顯能的舞臺。抱著禮輕人意重的態度處理吧。沒辦法的辦法。要不向大家表明自己的隨禮態度,重大事隨禮,小事就不隨了。你有初一別人就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