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逸馬12345

    于謙為何要擁立朱祁鈺?他這麼做主要還是郭德綱態度起了關鍵作用。

    在德雲社,于謙雖貴為相聲皇后,但畢竟還是德雲社員工,很多時候不得不給老郭面子。在朱祁鈺這個問題上,石富寬不抱態度,老郭覺得小朱雖然外形差點,但人還是仗義,於是大力撮合。于謙本來可以收也可以不收,但老郭發話,當然就借坡下驢了,在當年收朱祁鈺為徒。

  • 2 # 初見娛樂101

    說到這個于謙在朱祁鎮被俘之後擁立這個朱祁鈺的事情還是有說法的,因為當時朱見深已經是太子了,這個時候應該是太子上位啊,那麼于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背後也是展現了這個于謙的大智慧了,更多的我們不說了,大家往下仔細地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這體現了于謙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盤

    朱見深出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儘管朱見深已是太子,但,實際上還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兩歲多的兒童,無任何執政經驗,說話無份量。而朱祁鎮又是貪生怕死之輩,一年半載是沒有殺身成仁的勇氣的。這兩點瓦剌頭目也先看得很清楚,於是,朱祁鎮作為也先手中的籌碼就有很高的價值了。

    因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統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沒人敢違揹他的意願。如果牢牢控制著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挾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時,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瓦剌滅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見識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國有寧日,就必須儘快毀掉也先手中的籌碼,也就是讓明英宗不再擁有皇位——讓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讓明朝在抗擊瓦剌侵略時,有渾存的底氣。

    2、于謙深謀遠慮,善於權衡利弊

    如果,擁立皇太子朱見深為皇帝,這位睡覺還尿床的兒童根本不會理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還有,朱祁鎮是朱見深的親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的話,說不定這個懵懵懂懂的兒童會不顧一切條件贖回自己的親爹,這加大了朱祁鎮作為籌碼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鎮作為人質的價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懷!

    朱祁鎮在御駕親征前,命令郕王朱祁鈺監國。這時的朱祁鈺風華正茂,已二十一歲,精力充沛,有一定的執政經驗,在朝野上也有威望。能認清理智與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鎮跟朱祁鈺是同父異母兄弟,隔著一層山!在親情與國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輕熟重!

    3、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顯然,擁立朱祁鈺當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擇,最低能破滅也先的幻想!朱祁鈺身為大明王朝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氣壯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對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嚴辭拒絕!

    也先能征慣戰,也機智靈活!知道大明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鎮已有無價之寶變成了一錢不值得昨日黃花了!自己的計劃已經泡湯!如果殺了這位先帝,對明朝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會激發大明同仇敵愾的決心,增加明朝報復自己的機率與勇氣!

    在於謙等人高瞻遠矚的政治策略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來。

  • 3 # 棲鴻看紅樓

    對國家有利。

    借用魯迅先生一句話吧,“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華人的”,但是在於謙這一生,我真的找不到什麼自私自利為自己打算。他的行為,只有一個標準:為了國家。

    擁立朱祁鈺,其實不是于謙一個人的事,但肯定是于謙深度參與的。當時的情況是,在土木堡之變中,皇帝朱祁鎮被敵人俘虜。朝中亂成一團,有人主張遷都——客觀地說,“打不過就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是即使遷都,也解決不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什麼?是大明需要一個領導人。朱祁鎮被抓了,就得擁立一個新的領導人。固守也好,遷都也罷,這個領導人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法律,太子是儲君,是當皇帝發生意外時合理合法的繼位者。問題是朱祁鎮還沒有立太子。這一年朱祁鎮是二十二歲,長子朱見深只有兩歲,沒來得及立太子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按照法理與慣例,擁立皇帝的兒子做皇帝,是最通常的做法。不過敵軍已經快打到家門口了,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做皇帝、做領導人、哪怕只是名義上的領導人,是不是不切合實際?

    如果讓朱見深做皇帝,那勢必需要一位、甚至幾位攝政大臣。當時的情況,誰能主持京師保護戰,誰就會是攝政大臣。于謙當仁不讓。可是他沒有。他支援讓二十一歲的郕王朱祁鈺繼位,由這個雖然年輕、但畢竟已經成年的皇弟,來擔任北京保衛戰的領導人——雖然只是掛名的。

    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朱祁鈺的繼位,北京保衛戰不可能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 4 # 平陽狐狸奇談社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朱元璋活了 70 歲,朱棣活了 64 歲,這父子倆似乎把明朝皇帝的壽元都用光了,接下來的七位皇帝沒一個長壽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之後,明仁宗 47 歲,明宣宗 36 歲,明英宗 37 歲,明代宗 29 歲,明憲宗 40 歲,明孝宗 35 歲,明武宗 30 歲,你看這一串,山珍海味怎麼把人養成這樣?難怪網路上這麼多大咖勸老百姓吃素,莫非他們也看過明史?

    朱祁鈺便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年號“景泰”,大名鼎鼎的“景泰藍”大家不陌生吧?話說朱祁鈺和皇位本沒有什麼關係,畢竟非嫡非早長,但架不住大哥朱祁鎮做牙,硬生生的把皇位推到了朱祁鈺的面前。朱祁鈺就如同中了五百萬,你說這個大獎他領是不領?

    (明英宗朱祁鎮)

    當時北方的蒙古又逐漸強大起來,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時不時到明朝邊境打秋風。1449 年,蒙古人又來了 ,時年 22 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就有點坐不住了,想我高祖父朱元璋開局一個碗,把元朝搞了個底朝天,曾祖父朱棣五徵漠北,把蒙古人摁在地上使勁摩擦,他們可以,我也可以呀,不然怎麼對得起我“英宗”這個廟號?

    多說一句,因為朱祁鎮後來做了俘虜吃了鱉,“英宗”這個本來高大上的廟號就臭了,清朝人嫌棄就不用了。

    (王振 劇照)

    少年天子摩拳擦掌要搞事情,旁邊的大太監王振也使勁的煽風點火,“老大,我看好你哦!”這王振本是個落地秀才,私塾先生,王振可能覺得當老師沒前途,本著“男人對自己下手就是要狠一點”的原則,揮刀自宮入宮做了太監,最終和明英宗朱祁鎮攪和在一起,深得信任。

    於是在這兩個二貨的率領下, 20 萬明軍雄赳赳,氣昂昂,匆匆忙忙赴戰場。結局大家都知道,王振被殺,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這就是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

    明軍潰敗,皇帝在蒙古人那裡吃牢飯的訊息傳到京城,一時間搞得人心惶惶。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這怎麼搞?朝中很多大臣著急要往南邊走,有的已經準備把財產家人及兒女往南京遷,畢竟南京也是咱大明朝的首都嘛,避避風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于謙夫婦)

    兵部尚書于謙(不是說相聲的那位啊)為首的主戰派駁斥了這種觀點,認為大明朝的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放棄。同時告誡朝廷文武要想想宋朝的歷史,往南邊跑容易,要打回來可就難了。這時朝臣們也沒有其他主意,但關鍵問題是這個爛攤子總得有個帶頭人,皇帝畢竟是要選一個的。雖然朱祁鎮還沒死,但生死未知,龍椅一直空著也不是個辦法。

    這時新皇帝的人選有兩撥人,一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們,二是朱祁鎮的兄弟朱祁鈺。父死子繼,這是千百年來傳下來的道理,但明英宗當時出生的三個兒子卻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年紀太小,老大朱見深兩歲,老二朱見潾一歲老三朱見湜剛辦完滿月酒,這可怎麼整?

    當然小皇帝繼位也不是什麼大事,不說前朝,看看後來的大清朝,順治 5 歲,康熙 7 歲,同治 6 歲,光緒 4 歲,宣統 3 歲。在太平年月沒問題,但當時明朝的環境就有點不容許了,內部人心惶惶,外部大軍壓境,北京城能不能守住還兩說呢,選個年長的皇帝似乎更穩妥,於是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年號景泰。

    朱祁鈺和大哥朱祁鎮雖是兄弟,但並非一母所生。于謙等人在得到孫太后的同意後,擁立朱祁鈺為帝,但孫太后畢竟是朱祁鎮的生母,所以多了個心眼兒,不久便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這事兒很明顯,你朱祁鈺可以做皇帝,但也只是個過渡,以後皇帝還得回到朱祁鎮這一這一枝兒來。

    當時大家都沒有意見,朱祁鈺也安安分分的做到了龍椅上,任用於謙進行一系列改革,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當時蒙古人也先把朱祁鎮給俘虜了,本來以為手中有個王炸,可以敲大明朝一筆,回頭發現又出來一個皇帝,敲詐不成就把朱祁鎮給送了回來。這事兒也好理解,既然無利可圖不如把人送回來,噁心噁心你。

    你別說蒙古人雖是馬上民族,心眼子倒也不比中遠民族小。 8 年後的 1557 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被困 7 年的朱祁鎮復辟,這就是奪門之變。不久,于謙被殺,朱祁鈺離奇逝世。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迫於群臣壓力,為于謙平反,同時追諡叔叔朱祁鈺為皇帝。明朝滅亡後南明小朝廷又為朱祁鈺加了廟號“明代宗”,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廟號不會缺席,只會遲到”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年在外打拼的人,過年回去之後第一天是怎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