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福17140145
-
2 # 和為貴利萬物而不爭
孔孟之道也是儒家思想,朱熹理學也是儒家思想,可以說明朝尊的是儒家思想但不能說信奉的就是孔孟之道,細點說明朝信的是朱理學!
有一個說法,因為朱元璋出身低下貧賤,為了江山和江山的穩固,把自身說成朱熹後人,所以乾脆也就信奉朱熹理學為上!格物致知,王明陽的知行合一的心學從格物致知開始,所以朱熹也造就了另一個思想大師,王明陽!
朱元璋怎麼可能信奉孟子之道呢?
當朱元璋看到《孟子》卷四《離婁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稱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稱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稱視君如寇仇”。時說到“這老兒要是活到今天,非嚴辦不可。”特別是孟子的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更是讓這位大明開國皇帝怒不可遏:民貴君輕,成何體統?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一發怒,後果就嚴重了。他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不得配享(舊時中國的文廟多以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祀孔子,其中顏淵、子思居孔子的右邊,曾參、孟軻居孔子的左邊,統稱四配)。
但是在治理一個國家的時候,能夠選擇的也只有儒家思想。雖然佛、道兩種思相也在當時也比較盛行,但都有出世,避世的思想。只有儒家渴望積極入世,十分適合於國家治理。而且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當朱元璋下令全國所有地方的孔廟中不得擺放孟子的塑像,已有的孔廟要及時清理掉。他的倒孟令使得天下眾多讀書人議論紛紛,其中有些儒學文臣不惜以性命相抗。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讓朱元璋也不得不收回成命。說白了他需要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這是做出來的一個妥協。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這名出自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是說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這非常符合治國者的需求。
孔孟之道,並非是指孔子和孟子之道,而是經過董仲舒、朱熹改過之後的儒教。這種儒家思想更能滿足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