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觀察員

    1939年8月,日本新型重轟炸機Ki-49(百式重轟炸機“吞龍”)的原型機完工,並於次月投入了測試。此時,在中國東北與蘇蒙邊境的諾門坎,一場大戰搏殺正在上演。而在中國,日本侵略者系統性針對中國戰略樞紐城市(如重慶)的轟炸也在開展。實戰中,Ki-49的設計指標並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日本軍國主義者亟需速度更快、航程更遠的重轟炸機。

    當年12月14日,日本陸軍航空本部(以下簡稱陸航本)秘密指示三菱公司組織力量設計新重轟炸機,編號Ki-67,要求在1941年9月完成第1架原型機的製造。這就是後來四式重轟炸機“飛龍”。1940年6月28日,陸航本部向三菱通報了Ki-67的基本設計指標。9月3日,原型機設計通知正式下達。1941年2月3日,Ki-67正式立項。軍方要求生產3架原型機,其中1號機在當年8月底完成。但此時設計工作開始拖宕,陸航本部多次提出細碎的修改意見。

    隨著太平洋戰爭逼近和爆發,陸航本部的需求越發急迫,Ki-67的設計工作終於得到了些許切實進展。1942年11月,0號載荷試驗機體完成,並進行了破壞性試驗。12月上旬,1號原型機終於組裝完成。12月27日,該機由三菱試飛員小田駕駛,在歧阜縣各務原市進行了首飛。

    1943年秋,Ki-67正式定型。1944年投產,以四式重轟炸機之名裝備部隊,並獲得了綽號“飛龍”。當年3月第一架生產型(Ki-67I型)駛下生產線,8月正式裝備部隊。生產型全長18.7米,機高5.6米,翼展22.5米,空重8645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3765千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國那麼多著名文學,表演,評論家等等,誰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