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品鏟史官
-
2 # 寄暇學宮
漢武帝同樣也給了李廣利建功立業的機會,可是李廣利卻是一事無成。最後跑到匈奴那裡,還是一樣沒有混好,整個就是一個窩囊廢。
霍去病能夠在十七八歲時建功立業,而現在的孩子十七八歲卻難有作為?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牽扯到社會環境、自身素質。
古人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年多時了。而我們現在十七八歲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學生。
學生的身份又帶給一個心理暗示,人家還只是個孩子呢!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生子。
這就是說女子在十四歲時就成年了,男子在十六歲時就成年了!
成年之後才能去忙自己的事業。古人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忙事業好多年啦!
實際上除了幾個要求很高的行業,大多數的事情並不需要多高的技術水準,只要肯去幹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有哪個行業會去聘用十五六歲的人?又有哪個行業會聘請一個初中學歷的人?
所以現在的孩子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上學上學再上學。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學生。除了少數一些人,很多人都學成了書呆子。
讓他們去建功立業?只要別成為趙括、馬謖就不錯了。
所以莊子才會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3 # 孤舟釣江雪
因為格局不同、資源不同,每個人的悟性、天賦也不同。
霍去病什麼人?他是衛青的外甥,叫漢武帝叫姨父。霍去病從小就來到長安,先是跟著衛青生活,後來被漢武帝接入宮中撫養,此後一直跟在漢武帝身邊,深受漢武帝喜愛。漢武帝每次和衛青等將領商量打擊匈奴的對策時,霍去病都在旁聽,這種機會是一般人能有的嗎?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霍去病對戰爭的認知必然很高,對匈奴作戰的戰法也瞭如指掌,毫無疑問,這使他形成了很高的格局與視野。
另外,漢武帝給與霍去病的資源也是頂級的,他的三千驃騎,無論是士兵,還是馬匹都是萬里挑一的,此外還給了頂級的後勤保障。知道霍去病的部隊的後勤是怎麼保障的嗎?人家可是一個士兵配三匹駿馬,每匹馬揹著乾糧弓箭,三匹馬輪著騎。沒有這樣的後勤保障,霍去病怎麼可能越過幾千里的沙漠去突襲匈奴?而這樣的後勤保障,只有霍去病有這樣的待遇,連衛青都沒有,其他將領更不用說了。
最後,霍去病確實悟性和天賦很高,什麼事情一聽就懂,一教就會,還可以舉一反三,所以很快成熟起來,古人本來就成熟的早,現在的孩子十七八歲還在讀書,古人這個時候基本做父親了。除了霍去病,李世民不也十七歲就助李淵反隋、建立大唐嗎?
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這樣的情況即便在古代也不多,畢竟有他這樣天賦、悟性的人本就不多,就他這樣的機遇和資源的人就是鳳毛麟角,可見霍去病的成功只是一個個案,不可能普遍存在,需得客觀看待,不必因此批評現在的年輕人。
-
4 # 知常容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那就是必須要進入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是有門檻的。大部分在努力學習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進入這個平臺的資格。還有一種人可以利用資源實現彎道超車,這種現在在古代最為常見。
古代是最講究出生了門第的,如果霍去病只是一個農家小子,估計他是不會有這個機會,哪怕他是普通官宦之家也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霍去病為什麼有這個機會?
霍去病的母親叫衛少兒。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私通生下霍去病。衛少兒只是平陽侯府做侍者,有些稱就是女奴。
這種身份是很低微的,如果霍去病的家庭一直如此,別說他到十七八歲,就算到了三十七八歲也很難有大作為。
機會很快來了,衛少兒的同胞姐妹叫衛子夫。有一天衛子夫被來平陽府玩的漢武帝看中,後來生下皇子,被立為皇后。
衛家真的實現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氏一族在當時成了名門望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衛青原來是平陽公主手下的僕人,最後娶了平陽公主為妻。
霍去病很有才華,也善騎射,最關鍵漢武帝很喜歡他,這樣的機會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不可能有的,因為普通人窮其一生連皇帝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何況得到皇帝喜歡。
霍去病的官職不是從士兵開始,一上場就是票姚校尉。霍去病的才能也是卓越的,有了這個平臺,他的才能就得到發揮,第一次跟隨衛青出征就立下大功,李廣窮其一生無法封侯,霍去病一次出戰就封為冠軍侯。
霍去病的能力很好,運氣也不錯,同時實力強,又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同時具備這麼多條件的,在漢武帝時期並沒有幾個人。
還有一些有平臺,有資源,如同霍去病一樣的機會,如果自身沒有才華,他們也不會成功的。所以才華和機會,資源都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努力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資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才華,學為人處世的道理是為了獲得機會。這些都是後天可以調整的,當然還有一樣:運氣似乎很能著摸,似乎沒有明確的路可尋。在承平時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大部分孩子十七八歲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他們會按步就班走完一生。如果恰逢有展現的機會,有才華卻沒有背景之人也會很快脫穎而出,比如岳飛公元1122年只是“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到公元1130年就進封武昌郡開國公。此時岳飛還不要三十歲。
正常情況下,十七八歲的孩子就是很難有作為的。
-
5 # 醉美木瀆
不是現在的孩子不夠優秀,而是時代不同,社會對人的要求不一樣,給人的舞臺也不一樣。漢武帝繼位時年紀更小,難道你要感嘆為什麼現在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當不上國家主席麼?
霍去病有出息,首先要感謝的其實是他和衛子夫,衛青姐弟的裙帶關係,沒有這層關係,霍去病只能在漢朝當一顆安靜的韭菜,像其他百姓一樣被一茬茬的收割。霍去病的起點很高,十八歲的時候就做了侍中,是漢武帝身邊的近臣,這裡在史記中有一句話其實很值得推敲。那就是“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
是歲也,大將軍(指衛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為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這裡的“幸”到底是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是說霍去病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喜愛,還有少數人解釋的比較直接,這裡的幸就是臨幸,愛幸。
首先,小編這次站在少數人這邊,漢武帝男女通吃在歷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不僅是漢武帝,西漢的皇帝大都有龍陽之好。漢武帝而且特別喜歡孔武有力的男子,年少風流,善騎射的霍去病被漢武帝喜歡,甚至於同臥起,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其次,霍去病衛青除了本傳,在“佞幸列傳”裡也有提及,“佞幸列傳”裡的人其實都是皇帝的男寵,太史公雖然沒有明說衛青霍去病與漢武帝同臥起,但是把他們放在“佞幸列傳”裡,暗示的已經是很明顯了。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現代社會也存在裙帶關係,但是和霍去病時代比起來,現代算是絕對的公平社會了,是桃花源裡的世界。在他那個時代,血統決定了人生的高度,想要逆襲,首要的就是要能在命中遇貴人,漢武帝毫無疑問是整個衛氏家族的貴人。遇到了漢武帝,霍去病才能年紀輕輕就成為中央直管幹部,遇到漢武帝霍去病才能在軍隊裡一步登天,在舅舅的手下直接做剽姚校尉,放在現在最起碼應該是少將以上軍官。
霍去病敢作敢為,能力超群,這點就連看不起佞幸的太史公都很認可,有背景,有能力,又趕上了時代,霍去病想不“紅”也難。太史公對霍去病的能力是十分認可的,在史記中不吝溢美之詞,同時太史公也指出霍去病年少得志,難免鋒芒太露,加上身份貴重,深受皇帝寵愛,所以不能體恤下屬,與士卒同甘共苦。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這點頗像現在某些年少成名的電影明星,可見年少成名不可一世,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毛病。
-
6 # 一鍋煮了
提起霍去病,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功冠全軍”、“一戰封侯”、“封狼居胥”一個個閃耀歷史功績簡直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傳奇,讓人嘖嘖稱奇,而且,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霍去病創造這些傳奇戰功的時候,只不過是十幾二十歲翩翩少年。
霍去病十七八歲就能成為大漢的中流砥柱,而現在的孩子十七八歲卻基本都剛剛開啟新的人生篇章,要麼步入大學,要麼踏入社會,很少有人能取得霍去病這麼大的成就很。因此,有人可能就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都是十七八歲的少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其實,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任何歷史人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除了自身超強的能力之外,絕對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霍去病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著的戰功,跟他的家世背景和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
家世顯赫,獨特的家庭背景給他的成長帶來巨大的資源和機會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裡的奴婢,父親是平陽縣衙役霍仲孺,兩人私通後,才生下了霍去病。所以,霍去病原本只是一個受人歧視的私生子。
但是,霍去病有一個特別出眾的姨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衛子夫,她在被漢武帝看中以後,不斷的被漢武帝寵幸,最後被冊立為皇后。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氏家族從此光耀門楣,除了衛青因此平步青雲之外,作為外甥的霍去病,也成為衛氏外戚家族的一員,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
霍去病作為當時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員,能夠輕而易舉的獲取巨大資源和機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年紀輕輕就能夠直接接觸到漢武帝。因此,他相貌奇偉、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優點才能被漢武帝所發現。漢武帝也的確很賞識他,並派他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而此時的霍去病,也不過十六七歲。
志存高遠,年少時刻苦學習鍛鍊軍事技能當然,霍去病被漢武帝所重視,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員,其主要原因還是霍去病的個人能力超乎常人。
在衛子夫獲寵之後,霍去病就跟隨舅舅衛青一起過上了上流貴族的生活,但是霍去病跟當時的很多紈絝的貴族子弟不同,他有著很高的志向。霍去病說生活的時代,雖說漢朝已經比較穩定,但是匈奴頻頻入侵的問題一直都困擾著大漢王朝,嚴重的匈奴外患在年少的霍去病心中埋下了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想法,為此他跟隨衛青刻苦學習,鍛鍊自己的軍事技能,史書中給霍去病“善騎射”的評價,就是對他刻苦學習的肯定。
《史記》記載: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時勢造英雄,霍去病所處的時代,給了他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任何歷史人物創造的巨大成就,都離不開時代所提供的空間,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無論霍去病個人能力有多麼出眾,無論他的家世背景有多麼深厚,如果時代沒有給他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那麼他也只能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窘境。
霍去病所處的時代,正是漢朝與匈奴交鋒最為膠著的時代,大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的韜光養晦,到漢武帝這一代,已經逐漸具備了與匈奴進行正面交鋒的實力。而且,漢武帝劉徹恰恰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大漢與匈奴的正面對決不可避免。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漢武帝決心對匈奴用兵,那麼人才就不可或缺,霍去病也在衛青的調教之下,以其獨特的戰術思想,在初征匈奴中就取得不俗的戰績,從此大放異彩。此後,漢武帝給霍去病充分的信任與支援,霍去病也不負眾望,取得一個又一個彪炳青史的戰果。
總結綜合來看,霍去病之所以年紀輕輕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原因結合到一起共同造就的,而這些因素中,霍去病自身的努力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更重要的還是他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外部條件,而這些外部條件是現在這些年輕人所無法比擬的。
-
7 # 傲視蒼穹39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點我自己的事吧;六十年代中後期,我在農村的時候,還不滿十歲就要放兩條水牛,每天七分工(田裡產量正常的話,已經能養自己了)。正常勞力也才12分工,還要養一大家子三四個人。
有時家裡沒米了,在隊裡已經誰家也缺糧的情況下,我能一個人走五六十里路遠,到我糧食相對富裕點的姨媽家借糧,每次借三十斤、四十斤不等,又要不行五六十里路回家。也就是一天就要獨自走過百里路。那時我還不到11歲。現在的孩子,11歲連放學還要家長去學校門口借呢!
我十六歲,就能挑兩百斤的擔子走一兩里路,現在的十六、七歲孩子能做到嗎?不要以為我可能力氣特別大,其實我們生產隊當時有五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他們力氣比我還大呢。沒有人會去故意去練力氣,一天干農活十二三個小時,回到家裡一身都發軟,誰還有那閒心?雙夏的時候,工作時間更長,這是當時的生活所迫呢。我們中中國人就是這樣,為了活命,再苦再累都扛得住。農村裡65歲以上的老農們,都體會過這些事的。
而現在的孩子,不論農村還是城市,哪個孩子還需要像我們那樣?社會的進步,也不需要那樣了。蜜罐裡泡大的孩子,當然不能和苦水裡泡大的比!
霍去病的出身是私生子,不但家窮,更是當時社會的底層。能跟著舅舅衛青打拼出來,應該是衛青教育的好,還有社會的逼迫所致!
-
8 # 野草的沉思
環境影響人生。時代造就英雄。
霍去病十七八歲便成為西漢名將,一是與他是衛青外甥與漢武帝沾親帶故能及早出頭有關,也與當時正值匈奴入侵國家有難有關。當然,也與他本身的優秀素質大有關係。
霍去病一開始,便因為衛青和衛皇后的關係,進入皇宮當高階侍衛,貼近皇帝。又因衛青的推薦,一出征,便被委任為校尉,單獨帶一支兵。他自己也真有出息,一戰便成功,被封為將軍和冠軍侯。如果沒有和皇帝的親戚關係,一個平民家的孩子,恐怕征戰一輩子,也難以有貼近皇帝的機會,得到如此的榮耀。
匈奴入侵,給霍去病的成功預設了客觀條件。假如沒有匈奴入侵,沒有大的戰爭,那麼霍去病即使榮耀,即使也能成將軍封侯,但決不會有如此大的戰功,恐怕也很難在青史上留下如此赫赫的名聲。
霍去病天生是名將的材料。因此,一經投入戰場,便脫穎而出。他總共出徵五次,一次比一次打得漂亮,一次比次戰果輝煌。彷彿有上天在幫助他。看他作戰的風格,主要是身先士卒,勇猛拼殺,實行遠端奔襲,大迂迴大穿插取勝,並無什麼策略。這樣的打法如果遇上諸葛亮和韓信一類將領,是很難打贏的。但用於打粗莽的匈奴,卻恰到好處。
是時代玉成了霍去病,霍去病又反過來光華了那個時代。
其實不光霍去病如此年少成名。人民解放軍的很多開國名將,也都是很年輕便成名了。比如慄裕,比如林彪等。是時代造就了英雄。
至於說當下的青年,因為生於和平環境裡,沒有戰爭,所以也不能有名將。一旦有戰爭,便一定有名將湧現出來。
另外,雖無青年名將,卻有許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優秀工人和農民,以及各方面優秀青年人。正是這些優秀的青年人的努力,才使得共和國如此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光輝燦爛。這些青年人並不亞於霍去病。
-
9 # 悟貴勤思
霍去病能夠名垂青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天賦才能,二是機遇。
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可能幾百上千年才有一個,不能作為普世的標準,當今社會也有不少天才,霍去病就屬於天才中的天才。霍去病十幾歲就能領兵打仗,可想而知在這之前這位少年要有怎樣天賦才華,才能得到漢武帝這樣眼光犀利的皇帝的垂青,甚至可以將國家命運交到這樣一個少年的手上。
第二個原因就是機遇,如果霍去病沒有衛青的裙帶關係,他肯定無法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被漢武帝發現。如果沒有匈奴的威脅,作為一名傑出武將的霍去病也不會有這樣大顯身手的機會。如果沒有衛青的運籌帷幄,霍去病也無法得到千里突襲匈奴王庭,封狼居胥山的機會。
現在也有很多天才少年,只不過他們很難有霍去病那種機遇,那種名垂千古,那種千年難得一遇的機會!
-
10 # 十年磨一劍6
霍去病是上天賜給華夏民族的戰爭天才、戰爭機器,他為華夏民族打下河西走廊,從此斷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右邊通道,才有千年農耕民族的千年安全!凡華夏兒女,到霍去病墓前都應跪拜!
回覆列表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這個問題問得好。
古往今來,大器晚成者有之,少年成名者也有之。因此題主的問題換個問法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正確看待年齡與成功這個問題呢?
一、少年天才霍去病我們先說說霍去病的成名和少年天才。
公元前134年,年輕的漢武帝下定決心斷絕和親,和匈奴開戰。也就是說,沒得談了,要麼你死,要麼我亡。
接下來的數年內,漢武帝先後發動了馬邑之謀、兩次遠征、一次河南之戰、還有一次河西之戰。
然而,總體來說,結果是令漢武帝失望的。四次大戰,除了衛青有些許戰績之外,原來那些號稱熟悉邊事的李廣、程不識,主戰派王恢、李息,等等,皆被證明在新的形勢下,不能幫助漢武帝取得戰役的勝利。
饒是如此,漢武帝才急於嘉獎作戰取勝的衛青,兩戰之後就將其封為大將軍,直接進入帝國最高決策層。因為漢武帝急於向所有人表明,我的決策是正確的,我們大漢打得過匈奴。
同時,漢武帝的急躁也說明,光靠衛青一個人有點獨木難支。他需要讓更多人明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你敢立功,我就敢賞。
而初戰之時,霍去病的年齡大約虛歲18歲。
二、成功的祕訣霍去病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他本身的確有過人之處,另外得益於他“不讀兵法”。
為什麼呢?
在漢以前,幾乎從未有過與中原之外的敵人對敵取勝的經歷,包括戰勝匈奴的趙武靈王、李牧等人的作戰地點,也主要在河南地。
而兵法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既然連相關的經歷都沒有,有哪裡來的適用於對匈奴作戰的兵法呢?
漢武帝之前的幾場戰役也證明了這個問題,幾位頗負盛名的老將深諳兵法,還與匈奴打了幾十年,然而在對匈奴作戰的時候,卻連一次勝利都撈不著。
很多人都覺得衛青霍去病的勝利是運氣,而幾位老將的失敗是運氣不好。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運氣,正是因為衛青霍去病沒有他們的那些經驗,還有一股子血氣方剛,善於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到了如何對匈奴作戰,因此取得了別人難以取得的勝利。
二、經驗的作用和年輕的優勢我們看到,衛青霍去病正好全部的勝利都來自於對匈奴作戰,沒有實踐證明他們在南方或者中原作戰的能力如何。但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在漢帝國境內平叛,他們未必比那些老將們做的更好,甚至說,大敗而歸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說到這裡,經驗的作用是在熟悉的領域能夠取得成功,而年輕的優勢是往往在大家都不熟悉的、新開發的領域取得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18歲難以成功,而霍去病卻可以的原因,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新的領域供我們去發現和探索。
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越來越複雜,分工越來越詳細,現在的時代與霍去病的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要發現新領域,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基本生存技能和基礎科學知識。而這件事就足以讓我們渡過成年以前的大部分時光,而霍去病並不需要。
歷史證明也是如此,越是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越是容易湧現少年天才,越是社會發展成熟的階段少年天才越是少見。
比如北魏皇帝們一般15歲以前就掌控帝國並玩的風生水起了,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是在10多歲就開始管理部落了;
你能說,同年齡段的張居正就一定比鐵木真差?如果鐵木真生於明帝國,搞不好還不如張居正;而張居正如果生在草原,未必就不如鐵木真。
總之,現在的人18歲左右不成功,是社會環境使然,他們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人趕得上霍去病的成功速度;而霍去病如果生在今天,不定是多麼頑劣的紈絝子弟呢。
而且就算是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18歲就成功的人,仍舊是鳳毛菱角,何況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