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清書畫工作室

    現在的網上錯別字滿片,故意用別字,當成一種時尚,一種流行,一種潮流,一種榮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恥辱。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西方文化侵略。目前是這樣。如果中國的傳統文化,再不反擊。將會被西方文化所蠶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文化,那已經變質了。就不是中國民族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靈魂。我就是一個傀儡的民族!

  • 2 # 破繭重生_Alim

    首先說,錯別字和傳承正統文化沒有太大關係。

    就先說北京的地名吧,仔細考察,有好多有問題的。木樨地,一說應為“苜蓿地”,即馬的草料場,後訛寫成現在的名字。還有馬甸,一說本應為“馬店”,即賣馬的地方。這些都是錯字,不也這麼叫過來了嗎?

    再者說,現在的簡體字,有些也是當時的俗字,與正字不同。比如,“護(護)”字,不論從意旁、聲旁,都不一樣,一說是當年解放區的人民自創的字,在當時看完全是錯字。護(護)的本義是“辯護”,理應為訁(言)旁。如果真的正本清源,咱們把簡化字搞掉算了,但這樣不就亂套了?

    另有一些字,創造時就完全沒有道理,比如以前的“鴉”和“雅”本是同一個字,當時人們多用“雅”表示烏鴉,“鴉”作為一個異體字、不常用的字出現。後來只是因為讀音相同,雅被借作表示“高雅”(和現在借用“藥丸”表示“要完”的感覺差不多),“鴉”就站出來表示“烏鴉”的意思了。類似的字還有“東(東)”,本義是一種兩邊束緊的包裹,現在表示方位,當時僅因為讀音相同,字形就被借走了,現在其本義由“橐”承接,已不常用。難道這些“陳年舊病”也要改?也要“正本清源”?

    所以,亂用不亂用,首先和傳承正統的文化沒有太大的關係。反倒是,漢字在許多情況下就是亂用著產生新的內容的。

    第二點,我認為,咱們寫規範字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交流方便,從而凝聚起整個中華民族。可以去看看,戰國時各國文字的些相差很多,可以想象當時各國交流起來會有多不方便。秦統一文字後,文字基本上就一直是統一的,用詞、語法上也一直在用“雅言”(即現在說的文言文)。這樣,才能夠把各地的人連線起來,實現中國廣大疆域的統一。現在,寫規範字的目的,也是在於此——方便交流,不產生歧義。只要不打破這一原則,用不用規範字,其實無所謂。

    比如,在一些遊戲中,用“233”表示“大笑”,用“藥丸”表示“要完”,只要圈子裡的人明白,圈外的人又不想進到圈裡來,圈裡的人與圈外的人用規範字交流,就沒問題啊!只是現在有些圈子太大了,把圈外的人裹挾進來了,原來圈外的人看不慣圈裡人的用字,才產生了類似於題主這樣的問題。況且,一些不規範的字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規範字有些人已經不認識了。比如,就算寫規範字“脫氧核糖核酸”,多數也不一定能反應過來這是什麼。反倒是寫DNA時,許多人都可以反應過來這是什麼。這種情況下,大力推動規範字的意義何在呢?從這兩個例子中都可以看出,只要不妨礙交流,不產生歧義,用不用規範字都沒有問題。

    最後,補充一點:有人認為不使用規範字,就是“數典忘祖”,就忘記了本來的字是怎麼寫的。非也。漢字本來就是一直在進化的。只要儲存好進化的過程,就好了。這就需要文化學者的努力,將晦澀難懂的文字考究,轉化為大眾都能聽懂、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大眾知道自己民族的根在何處。這才能避免“數典忘祖”。說句實話,現在真的需要大師寫小兒書。猶記得,小時候,識字時,老師講漢字是象形字,弄出些“日月山水木人”這些字的甲骨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導致我當時都懷疑所學的知識。比如,“從並北比走達”這些字,是怎麼表示這個字的意思的?先說“從”字,若是說一個人跟著一個人就是“從”,其繁體為什麼又是“從”?多出的東西表示什麼呢?“並”怎麼就表示了“一起”的意思了呢?為什麼失敗也叫“敗北”?“比翼雙飛”是說比誰的翅膀大,二鳥一起飛?“不脛而走”為什麼表示訊息傳播得快,明明它是走著的啊。“通情達理”是說一個人通曉人情,到了“理”這個地方?從沒有老師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問也得不到一個合理有解答,往往是硬生生地把我懟回來,讓我記住就好了。這些都應該是大師寫小兒書,給好奇的小孩子回答的問題。

  • 3 # Anop

    你講這麼多就是鑽牛角,國家既然規範了漢字,那就要寫規範字。說遠些秦始皇將六國文字做了規範,你要是在當時偏偏唱反調,非要用齊國字寫文章,那非要把你推進坑埋不可!所以國家要統一文字也要統一,絕對不可各行其是。

  • 4 # 先生劉興華

    文字統一規範、簡化是正確的,正規書面文字也必須以《新中華大字典》等為準。但外來詞語、新創科技等詞,可使用譯音字和字母等。至於網路詞,以交流雙方可懂便用,也無可厚非。不妨礙正規字詞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句話或哪幅圖戳到了你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