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古代將以科考為業的人稱為讀書人。讀書人需要讀哪些書呢?

    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是儒家經典,也就是所謂的四書五經。史就是24史。子就是其他各家的重要經典,其實也包括儒家中另外一派荀子的學說。凡是不在以上三部之中的都歸入集部。

    古代讀書人,對於讀書量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具體來說,對於儒家經典一般要做到倒背如流的水平,24史當中較為重要的幾部一般都要通讀多遍,其他內容也要通讀至少一遍。科舉考試的策論實際上就是政論寫作。以史為鑑是策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史記為代表的歷史經典著作的價值,其實在科舉考試中就體現在這裡。子部經典也是如此。集部內容最為廣泛,不可能全看,但至少要對精華部分有深入的瞭解。集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學經典。不僅要看,而且要深入看。因為這是培養文學功底的重要方式,也是之後參加科舉考試的文字基礎。

    古代讀書人的閱讀量是非常大的。在古代能夠取得秀才功名也就是科舉入門資格的人,其閱讀量應當與現代大學中文系博士水準相當。這話聽起來很刺耳。但是絕對不誇張。

    古代讀書人在私塾求學的時候除了會學習儒家文化經典之外,會學一些實用技術。比如算賬,刑名,醫術等。因此還需要閱讀與此相關的技術類書籍。這是因為科舉考試的成功率非常低,大部分人需要另謀職業。

    近代以來,由於中國積貪積弱導致了我們對科舉形成了一些偏見。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古代的教育體系,並不如我們現代人想象的那麼不堪。

  • 2 # 識小錄

    兩者的性質有根本性的不同。我們知道,自漢武帝確立了儒家官方學說的地位以後,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儒家一直是帝國的正統學說,那麼自然,儒家學說中地位最為尊崇的經書,當然也便成為帝國最為重要的一批書籍。科舉出現以後,應試的內容,也主要以經為主。

    中國古代目錄學最為重要的分類是四部的分類,也就是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在四部分類法正式出現之前,是班固《漢書·藝文志》(繼承了劉歆《七略》的大部分內容)中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的分類。這兩種分類中,史書都是附屬於經書的,一般列在經書之後。這也是中國古代學術的反映,經學向來是中國學術的主流,而其他的文學、史學,則屬於從屬的地位。

    《史記》的地位就是如此,在中國傳統學術系統中,二十四史這種正史著作的地位,當然是要低於當時地位最為尊崇的四書五經的,但是不能說他們不重要。作為前四史之首,太史公的《史記》也歷來為學人所推崇,自然也就有人研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一個影片裡擷取一段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