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Xiao帥

    如果是這樣的同學或者朋友,我覺得你應該疏遠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朋友是互相吸引的,切記 好不是吸引條件!

    什麼平常很好,就是…老是…這都是屁話~

    你應該覺得她和她相處是舒服的,是能夠從她身子學到點看到點東西的

  • 2 # 使用者秋天的雲

    哪會有這樣的事情?所謂朋友,應該是三關一致志同道合的啦。起碼應該是有共同語言,比較談的來的,才能成為朋友,偶爾有分歧,各舒己見最後求同,服從正確的,這很正常。如果事事都觀點不一樣,談不來,那趁早拉倒,不要再做朋友,不要往一塊湊合,不要互相傷害,不要在一起找氣生。

  • 3 # 大提琴深

    <文不對題>的學生作文老師能給這個學生打〈分〉嗎?〈離題就是失去了意義上的意義〉,你與你女朋友連一個<共同語言〉都找不到,你還在猶豫什麼呀?還能有什麼辦法跳能夠使你們〈湊合湊合〉下去嗎?識時務者為俊傑吧!

  • 4 # 冰極雪

    衝突,是在兩個心智發展相當的人之間才會發生的事情。

    如果事件裡雙方的心智成熟度有一段比較明顯的距離,那麼衝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會發生的。

    因為心智發展較高的那一方,會出於本能的看到事件的全貌,在暗中控場,順應著對方的趨勢,因勢利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既不讓對方得逞,也不讓自己吃虧。

    說得直白點,就是誰在關係裡更為強大,誰就能把握機會,來處理好事件或者衝突。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示弱。但本質上來說,這就是衝突中的控場。

    從您的描述中得知您是一個心智發展較高的那一方。

    我們的諸多行為模式,大體上,都受制於三種原初的動力:

    存在感:強調「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保證自己持續生存下去;

    優越感:強調「我的特質」比其他個體更優秀,在競爭中更有利;

    滿足感:強調「我的行為」是有正向收益的,調適我們的行為模式。

    這是基因得以生存、傳播下去的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生物體其實可以看做什麼呢?基因生存、傳播的宿主和載體。

    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

    在這幾種原初動力的驅動下我們會竭力追求「穩定」。

    因為不穩定對生存是不利的:它會強迫大腦消耗大量資源,去處理矛盾和衝突,從而降低競爭優勢。

    這種穩定,不僅僅是對於外在環境的要求,也是對於內在的要求。

    內在的認知如果出現衝突,會導致個體對自我產生懷疑,繼而影響其行為和表現,從而不利於生存下去。

    簡而言之:我們總會有一種傾向,那就是“我說的對!”。

    如果你跟我不一樣,那肯定是你錯了,我要想辦法反駁你、擊敗你,證明“我說的對!”,這樣才能維持內在的認知一致性。

    這就是經典的「認知失調」理論:如果兩種認知出現不一致,就會導致心理的衝突和不適。個體必須藉助「最小努力法則」,亦即採取最節省能量的行為,去幹涉其中一種認知,使它們變得一致,才能消解這種緊張不安。

    想一想,你和朋友爭吵的時候,有多少次能真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誠懇地承認「我錯了」,或者「你說得對」?

    這是非常困難的行為,因為它意味著,你要與大腦天生的傾向作對,讓理性壓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為什麼說絕大多數的爭論都沒有意義?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著「我要接近真理」,而是拼命去證明自己的觀點。

    到最後,雙方都變成自說自話,只是看誰聲音大、誰先受不了而已。

    所以你以後該怎麼和朋友更好的相處的方法就是:

    就是無論他說什麼,你就滿足他的心理,他是對的。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他最好的朋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Q飛車手游出了很多的新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