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楓楓
-
2 # 知否o知否
有質量的物質就能扭曲空間,密度越大的物體扭曲空間現象越明顯。
白矮星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就重達幾十噸。中子星的密度是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一箇中子化的火柴盒大小的物質,需要96000個火車頭才能拉動!一個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物質的質量相當於一座大山。
而他們跟黑洞比起來就不值得一提。
黑洞造成時空扭曲,連光線也不能逃離
視界以內所有資訊都沒法發出來,就是中間那一團時空深淵。
兩個黑洞的合併發出響徹天際的吶喊(引力波),穿越數十光年仍然被人探測到。
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扭曲了空間,程度不同而已,你也扭曲了空間。廣義相對論描述為引力和引力時間效應。只是質量太小物體不足以明顯改變周圍時空。
記得星際穿越裡面,當庫柏一行到黑洞附近一顆行星上判斷是否適合人類居住,折返飛船用了幾個小時,在飛船上等待的同事已經過了二十年,這是時間的扭曲。。而當他回到地球自己30多歲,女兒已經90歲了。
-
3 # 修路人zcr
宇宙在運動,空間在流動,空間原本就是扭曲的只是無法看到。
看不到扭曲空間卻能感受到扭曲空間其實很簡單,一陣風把你的話吹飛,讓人聽不到,一把火燒起來阻斷對面的聲音。這種不過是輕度空間扭曲的現象。從而推定扭曲空間無處不在,只有扭曲程度不同而已。
John Wheeler (費曼的老闆,“黑洞”概念的提出者)有句話,請記住它:“質量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質量如何運動。” 再記住這句話:質點在彎曲時空中運動時,軌跡會受到時空彎曲的影響,就跟受到一個力一樣;人們為了方便,管這個表現叫“引力”。 夠了,剩下的就是數學了。自伽利略指出“引力質量 == 慣性質量”以來,人們發現,這一事實在牛頓力學的框架下實在是太不自然了(兩個不相關的物理量竟然完全相等),幾乎唯一的“看上去自然”的解釋就是“引力是幾何效應”(這使得這兩個物理量事實上成了一個東西)。可惜因為當時完全不可能對“時空”有什麼認識,黎曼沒有把時間維度放進去,所以碰了一鼻子灰(對 GR 微擾有經驗的人應該能立即想到,在弱場下,跟牛頓引力勢長得差不多的那個東西,正是出現在與時間有關的分量上)。 其次,在一般情形下,我們一般不會使用“扭曲”這個字眼。“扭曲”在 GR 裡有著特殊的內涵:不為零的撓率,也就是適應度規的聯絡張量 的兩個下指標 b 和 c 不能交換。而通常說的“時空彎曲”,指的是時空的黎曼曲率張量不為零。有撓率的 GR 被研究得不多,部分地因為老愛在最早版本的 GR 中就假定了撓率為零而被大家因襲,也部分地因為有撓的 GR 在很多方面與觀測不符(比如,最簡單地,撓率的源是什麼?你覺得粒子自旋好使麼?)。現在有人試圖用宇宙尺度上的撓率替代暗物質,也把那張 Hubble diagram 擬合上了(當然,關於 Hubble diagram 的許多擬合都有 overfitting 之嫌,這項工作也不例外);不過,提出這個模型的人自己都說“姑妄言之姑聽之”了,大家便也沒有太認真地對待。 通俗地說,“彎曲”指的是這樣的情形:把一個向量從 Q 平移到 P,有“上路”和“下路”兩種走法,而透過兩種走法平移過去的向量是不能重合的——這意味著,你好端端地試圖朝前走,時空的彎曲卻偏要來搡你一把,這“搡你一把”就是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