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五十七朵雲

    恰恰相反,古代就是因為邊牆兵亂,才在宋朝就開始完成以文抑武的制度革新,才給你“感覺”古代邊兵很少造反。

    外國掌握軍事勢力的將領造反,至今在第三世界國家都還是主流,至於是不是邊將到不一定,不過邊將更容易獲得資源和人望,這是肯定的,你要他抵禦外敵,把自己最好的資源給他,這是應有之義,後來他是否利用這種資源造反,只取決於他的忠誠。

    我們國家歷史長,被這個問題糾結到宋朝,才出現了文官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後來抑武的副作用,北宋南宋和明,也都吃盡苦頭,但是滿清入主中原後,以弓馬為傲的滿人,居然還是捏著鼻子接過以文抑武的盤,這就不得不說,這個我們今天看來,副作用相當大,相當噁心的古典文官制度,在古代,肯定已經是統治階層沒得選的唯一選項,事實上也正是北宋之後,中國邊將造反的例子幾乎絕跡。那麼文官制度之前,那些君臣相制的帝王術經驗就放棄了嗎?沒有,那一套東西被文官們變本加厲的用在武將身上,過去的帝王玩這一套,還有點羞羞答答不好意思,最起碼明面上要裝的很大度,我是明君我不會嫉妒賢能,比方唐太宗和李靖,古代一些大臣要避嫌朝堂紛爭,就回家閉門不出,裝鴕鳥,李靖比他們厲害,回家歸回家,他不閉門,成天成夜把家裡門都開著,意思是你們看吧,我什麼見不得人的都沒有。到了北宋,文官開始替皇上幹這事了,他們怕什麼?有著一心為國的道德制高點,就可以把這事做到毫無底線兒不用負任何責任,狄青,從西夏邊境給召回京城,也學著李靖天天開門在家待罪,然而沒用,時代不同了,不是皇帝自己要做這事,裝也要裝的要點臉,是文官們口筆殺人誅心,最後一代名將狄青,算是給嚇死在自己守護的這個國家的京城當中。

    邊將造反這件事,讓大家看到成功案例較少,還有一個原因,是邊將直接造反,在我們這個大國不太現實,缺少一個積累軍力和人望後,自己綜合實力昇華的階段,邊將在小國可以直接造反,在大國則還需要進中樞去整合一下上層政治勢力,在大國之中,這一步沒做到位,結果就類似於安祿山,只是替人做嫁衣,還會引起群起而攻。我們的歷史上,彼時軍力戰力最強的項羽啊,李存孝啊,最後都是給磨死的,古典農業社會,邊將軍力再強,開頭三板斧打完,就要開始面對各地地主勢力的反撲,這些掌握著糧食和大量農家子弟的勢力,才是我們國家古代政治勢力的終極BOOS,怎麼在上層政治中,爭取到這個勢力的足夠支援,遠比邊軍那點戰力重要。

    你看我們看到的隋唐兩朝,似乎是兩朝天下,實際楊李兩家,都是原北周八柱國之一,隋楊一朝,一共才多少年?到楊廣手裡,已經可以壓榨國力,掘運河,三徵高麗。隋末亂世,號稱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處塵煙,最後卻盡歸太原李家。那麼這兩朝在北周八柱國時期打下的上層人望基礎,對於他們獲得天下有多重要,就可想而知。我們歷史主流觀點,每朝最後的動盪,都是起於被逼反的農民起義,最後卻必然歸屬最善於整合地主勢力的那位王者,那麼邊軍邊將造反,其實對我們這種大國而言,最多也就是替代一場農民起義,畢竟邊軍再強,也不過國之一偶,跟那種席捲天下的農民起義的破壞不好比,但結果卻是一樣,成功的關鍵,是看最後對地主勢力的整合,跳過了這一步,直接起事,都死的很難看。其中著名的兩位死者,就是安祿山和吳三桂。

    文官制度的出現,就是掐死武將從邊軍積累人望,進入中樞後,整合地主勢力的道路,現代社會的文官制度核心當中還是有這個影子,所以說這個制度,對大國強國來說,是個好制度,只不過我們古代就弄出這套制度後,執行機制非常粗陋,產生閹割尚武精神的巨大副作用,進入現代社會後,道理大家都懂,只不過這其中的分寸拿捏,就是考驗一個國家上層的硬槓槓了。

  • 2 # 湘南大熊

    其實古代的戍邊將領手握兵權,造反的也不少,但主要是出現在王朝的後期,每個王朝的早期跟中期中央政府實力強大,財政糧草供應充足,所有的兵源均由中央朝廷調派,財政也是由中央控制,地方政府也跟軍隊隔離,因此,戍邊的將領不論戰爭的本領多強,都沒有辦法獨立存在,必須依賴中央政府的財政供養以及武器彈藥和兵源的供給,比如說唐朝中後期府兵制崩壞,邊軍士兵由府兵改為募兵,由此導致節度使權力做大,但在唐朝的早中期,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因為府兵是構成唐朝軍隊的主體,也是唐朝軍隊戰鬥力的保證。

  • 3 # 軸漾

    如果要造反的話,這個邊將會有很多顧忌。

    一、自己的家人都在京城,如果造反,自己的家人可基本就活不了命了,所以這個成本需要考慮一下,大多數將領這一關是過不去的,所以也就不會造反。

    二、造反需要有合適的理由,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如果名不正言不順,失敗來的也很快的,所以沒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也就不會造反了。

    三、造反不是將領一個人想造就能造起來的,他需要一個團隊,做很多準備工作,如果沒有十二分信任的人,他是不敢輕易提出這個想法的。在古代有一個罪名是意圖謀反,就是懷疑你有謀反的想法,這是死罪,誰沒事敢想這個事啊。所以沒有非必要,是不會謀反的。

    四、假設以上三個都克服了,已經起兵來到京城,大一統的朝代,都有勤王的部隊,可能勤王的部隊已經先你一步來到京城,這時邊將還有多少勝算,就算邊將不怕,他的手下呢,只要皇帝說一句不追究他下屬的責任,估計這個時候就只剩邊將光桿司令一個了,所以還是不能輕易造反。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漢武帝時期,邊將李廣利的家人犯了死罪,被漢武帝處死了。這時李廣利正帶著大部隊跟匈奴作戰,當他得知這個訊息後,他沒有帶兵殺回京城,也沒有投降匈奴,而是讓他所帶的六萬人跟匈奴正面作戰,最後全軍覆沒。一和二的條件他都符合了,但他還是沒有下勇氣造反。

    第二個是後漢郭威,因受到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在京城的家人全被殺,上面一二三他都符合了。他以清君側的名義帶兵來到了京城,但他當時並沒有取而代之,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隨後,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禦。途經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他這才當了皇帝,國號周,史稱後周。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亂世,如是大一統的朝代,基本是行不通的。

    以上是我的見解,供參考。

  • 4 # 星輝650

    造反並不是很有必要,

    管理一個巨大的國家其實並不輕鬆,皇帝,太子,都是高危職業

    部門經理山高皇帝遠,逍遙自在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急著冒死去當皇帝,

    造反的不是太苦太窮就是擠壓太甚,

    不到功高蓋主尾大不掉,其實小日子很滋潤,

  • 5 # 56755722088

    古代造反,一旦成功就當開國皇帝,一旦失敗就要被萬人唾罵,凌遲,,砍頭,滿門抄斬,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般將領是不敢造反的

  • 6 # 川源

    這還得從經濟上,來說打仗要給錢,皇帝掌握到經濟大權。皇帝有掌握到徵收賦稅的權利。你光有軍權,但沒有經濟實力,誰為你打仗,而這些士兵都是為了混口飯吃,如果去搶的話,就不得民心是土匪了。

    第二、古代是以儒學為正統思想。

    儒家講究忠君愛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這些子民,被這個思想深深的洗腦。雖說這些老百姓沒有文化,大多數文盲,但是忠孝二字還是知道的。如果不是皇帝特別昏庸無能,喋殺如命。如果你起義的話,不得人心,來路不正。

    從唐朝以來手握邊關的將領,比較突出的就是安祿山跟史思明,因為唐朝把這些軍事力量和經濟特權交給了地方了,造成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後來宋人根據經驗總結。宋太祖假借杯酒釋兵權,收回地方的經濟和軍事大權,加強中央集權的控制。內強弱幹,使地方無法無法和中央抗衡,但是有個缺點地方的軍事實力積貧積弱,不堪一擊經常被少數民族所欺負?要麼就是給錢,要麼就是和談。靖康恥,就是最好的驗證。到後到明代和清代,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地方很難有實力和中央了抗衡,所以造反的很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部落衝突如何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