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漢防務論壇
-
2 # 海鏡清
因為清軍一直都很盲目自大,不瞭解自己和西方軍隊的真正差距,沒有搞清楚自己敗在哪裡。
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士兵,使用著沿用自明朝的舊式火繩槍——鳥銃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對英國海軍船炮先程序度一無所知,只是依靠沿海炮臺分兵把口、處處消極防堵。結果清軍水師和舊式海防炮臺在射程遠、威力大的英軍艦炮面前不堪一擊,而對英軍陸戰隊側後登陸的包圍攻擊更是措手不及。可以說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海軍就是仗著船堅炮利碾壓了還處於古代軍隊水平的清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除了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的時候,由於沒有戰爭準備而輕易失守外,到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時候,認識到英法海軍船堅炮利的清軍,利用大沽口水淺狹窄的地利,著重加強了炮臺和反登陸設施,結果英法海軍由於只能派出吃水淺的蒸汽炮艇和舢板與炮臺對抗,無法發揮自己大型風帆戰艦的優勢,吃了大虧。但是清軍還以為英法聯軍只有軍艦的優勢,不擅長陸戰;殊不知經過長年戰爭的考驗,西方列強以空心步兵方陣對付騎兵的戰法已經非常成熟,而西方騎兵的集團衝鋒在對付古代遊牧騎兵方面更是銳不可當。當聯軍在北塘登陸後,清軍兩次集中八旗和蒙古馬隊正面衝擊,都被聯軍打得大敗。
用西式武器武裝後的清軍,看起來比以前強多了,但卻是外強中乾
與此同時,透過與西方列強軍隊聯合鎮壓太平軍的戰鬥,李鴻章、劉銘傳等淮軍首腦認識到西方軍隊在武器和訓練方面比清軍擁有極大的優勢,於是開始全面換裝西式武器,聘請外國顧問,學習西式操法。但是李鴻章等人只是認識到了表面,沒有了解西方軍隊的本質,結果訓練了多年的淮軍只是一個半成品,沒有文化的軍官們遠遠不能適應近代化戰爭中的指揮崗位,武器和訓練也缺乏統一規範,軍事運輸體制不完善到令人絕望的程度,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就是“質量差到不足以掛齒”。但是清軍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還對於自己所取得的一點點成就自鳴得意。
中法戰爭時期,雖然清軍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在大多數戰鬥中都以戰敗告終,不過得益於法國政府並沒有擴大戰爭的意圖,加上巧合性很大的鎮南關的勝利,使清王朝第一次在對外戰爭中獲得了一個不割地不賠款比較體面的結局,也使得清廷只是著力於加強海軍,而從來就沒有建立一支新式國家陸軍的計劃,也沒有對軍隊體制做一丁點的改變。
這種對陸軍的漠視終於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面對已經完成了近代化改革的日本新式陸軍,清軍幾乎一無是處,在所有戰場上都收穫了可恥的失敗。於是清廷終於把目光轉移到陸軍上來,但是新建的武衛軍只有武衛右軍因為其統領袁世凱全面引進德式軍隊體制,展現出近代化軍隊的風貌,其他四支軍隊則改變不大,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依然一敗塗地。這終於導致清廷改弦易轍,以前腦袋堅固得如同岩石的保守派士大夫們,要不然被砍掉了腦袋,要不然就開始堅信,如果不建立新式陸軍,中國遲早會被列強瓜分,特別是隨後爆發的日俄戰爭,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領土上肆意妄為,而最後日本擊敗俄國給中國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證明東方人並不比西方人低劣,如果中國採取西式軍事制度和方法,就會跟日本一樣。
新式陸軍與西方陸軍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當清廷終於清醒認識到了與西方的差距後,新式陸軍的組建和擴張得到了大力的支援,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國共有大約20萬新式陸軍,但這時候已經來不及等到下一場對外戰爭的考驗了,新式陸軍在革命中分崩離析,中國也陷入了長期的內戰。
回覆列表
軍事上為什麼平壤戰役清軍有1萬5000人還是沒有守住?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朝軍隊的彈藥消耗問題,日本陸軍在初期進攻平壤的戰鬥並不順利,除了平壤的地形山環水抱的地形外,更大的原因是中國大量裝備了水連珠步槍和加特林機槍。火力要比日軍兇猛的很多,且克虜伯75MM後膛鋼炮的威力日本也十分忌憚。但是在雙方第一波交鋒中,由於清朝士兵射擊水平低劣,不會控制彈藥的使用。使得僅僅過了數天。清朝的彈藥就只剩下剛來時彈藥的5/1,雖然清朝有後續的補給,但是由於日本騎兵的騷擾,都停留在鴨綠江邊不敢前進。使得平壤城內雖然糧食很多,且人心向著中國,但是也很難改變彈藥短缺的問題。
第二:清軍的守將問題,由於葉志超的膽小怕死和部署失誤,本應重兵把守的牡丹臺實際上可用的兵力非常少,最後嚴密的防線被日軍找到突破點並攻入平壤城內,但是清朝仍有一定的對抗能力,只要和日軍在城裡打下兩天的巷戰,北洋海軍就會運輸援軍和物資到達北韓半島。然而葉志超並沒有堅守待援,而選擇了棄城逃跑,然後遭到日本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第三:清軍不會抓住機遇,從日本戰後對在北韓境內的作戰境遇來看,我們能發現日本在北韓是十分不得人心的。無論是強徵來的苦力不願意幫忙日本運輸輜重,還是北韓一直在騷擾日軍,並且提供給清軍情報,都能看出清朝佔盡天時人和地利。日本此次兵力是從四面八方趕來,清朝有很大的兵力優勢。只要提前出城,逐個殲滅就可以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總的來說,清朝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仍然沒有抓住本該抓住的機會導致了戰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