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曼觀雲起時

    古代有很多題詠梅花的詩詞。如王荊公之“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林和靖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陸務觀之“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及“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等等。但自覺最為喜歡的是元-王元章之《墨梅》詩:

    “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 2 # 沐夏花園

    我挺喜歡王冕的《白梅》,為梅花添加了乾坤意象。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與桃李爭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是詩人畫家王冕的一首歌詠白梅的小詩。用白描的手法如實的寫梅,明快之中見到深意,平淡之處卻拓出深邃意境。

    這首詩首先點出白梅寄身的環境和季節,白梅在冰雪重壓枝幹的時候,卻坦蕩迎風無器傲雪的姿態,他不願意語爭風斗豔的桃花李花為伍,自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春”(陳亮《梅花》)“梅破知春近”(黃庭堅《虞美人宣州見梅作》)的報春特徵。

    緊接著詩人著意點出白梅報春的個性。“忽然一夜清香發”開放時間是在夜裡,可見白梅放蕊散香,絕不是趨時媚俗的。它沒有選擇在明媚的春日中,也沒有選擇春風春光,而是在人們不矚目不經心的暗夜裡悄然開放。“忽然一夜清香發”是詩人的別具匠心。

    末句用十分肯定的語氣,寫下了白梅以香滿天下為己任的高格。在詩人筆下,對報春而不爭春的白梅,雖然未有明寫一個“贊”字,但是讚美之情溢於字裡行間,給我們留下盡情聯想的廣闊天地。

    王冕幼年家貧,靠勤奮自學成才,但是舉進士屢次不中,遂放棄了仕途。在會稽山隱居躬耕,他愛梅、畫梅、種梅、寫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裡既是描寫白梅報春的自然景象,也是詩人施展政治理想抱負的意願體現。

  • 3 # 最後一次換圖示

    《梅花吟》

    陳妙姈

    誰言梅花沒有淚?

    獨對寒意強開放。

    生命短逝留清名,

    世人只憶春光美!

    人生如梅性苦寒 ,

    茫茫人海似沉沙。

    憐惜生在同根處,

    猴年馬月心停泊?

    問天問地無有答,

    坐看星辰月知心!

  • 4 # 閒雲9507

    北宋著名詞人林逋的吟梅詩,開創了詠梅之風。故有宋代詩人王淇在《梅》中有“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林和靖是林逋們別名。

    山園小梅..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全詩無一梅字,卻處處有梅。這首詩歷來為讀者稱讚。頷聯兩句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

    據傳,林逋終生以種梅養鶴為樂而終身未娶,所以被人稱為“梅妻鶴子”。他死後,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 5 # 似水流年76y

    宋代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 6 # 流浪漢蝸牛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捋盡梅花無好意,留得滿衣衫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宋.李清照~

  • 7 # 華君尚

    雪花與梅花的相互特點,成就了一番優美而高潔的雪梅圖景

    雪梅

    宋 · 盧鉞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 8 # 清江的書畫印

    哪一首描寫梅花的古詩詞、現代詩詞,都比不上毛主席的詞:卜算子~詠梅。

    我最喜歡毛主席的這首詞,全詞沒有一個"梅"字,卻把紅梅的精神和意志表達得淋漓盡致:"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哪怕懸崖冰百丈,梅也不畏,寒中怒放,等到花團錦簇時候,梅在萬綠叢中微微笑!讀了毛主席的"詠梅"詞,怎能不被梅的精神所感動!

  • 9 # 蓮動上漁舟

    有兩首古詩吧,想到梅花就會聯想到,全篇沒有梅花兩字,但將梅花的品質娓娓道來,使人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一首是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二是毛主席的《詠梅》:風雪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袁隆平去世後,網際網路上「眼淚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