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只是後來的戲稱,這種戰術的正確名稱叫線性步兵戰術(Line Infantry),雖然看起來有些蠢,但這種戰術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個原因是指揮效率。
17-19世紀中葉,也就是排隊槍斃戰術盛行的年代,歐洲雖然已經掀起了工業革命,但電燈電報等新事物還未出現,指揮官只能透過書信和聲音釋出命令,基層軍官要想讓戰鬥意願並不高計程車兵聽從自己的命令前進或開火,那就必須讓士兵待在自己聲音能夠傳遞的範圍內,這和古代戰爭中排兵佈陣傳旗擂鼓沒什麼區別,目的在於確保每個士兵都在掌控之中,完成作戰計劃。
第二個原因是火槍糟糕的效能。
當時裝備的大多是燧發滑膛槍,糟糕的效能使得士兵儘管雙腿發抖,也敢在距離敵人不到百米的距離射擊,因為命中率實在太低了。
1810年,普魯士的沙恩霍斯特,用幾種型號的燧發槍在160碼(約146米)的距離上,射擊一塊30米寬1.8米高的木板牆,命中率有50%左右,其中普魯士1782式燧發槍的命中率只有32%。而當距離提高到320碼(約292米)的時候,命中率只有21%-27%。
這還是在訓練場上,一名熟練的火槍手所取得的效果,如果在緊張戰場上,要求前幾天還拿著鋤頭的農民拿起火槍射擊,天知道他會射到哪裡去。所以,在當時的步兵訓練中,壓根就沒有系統的瞄準訓練,火槍上也不會安裝標尺之類的東西。
除了射擊精度糟糕,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火槍射速十分感人,一個熟練的火槍手,一分鐘內也只能射擊2-3發。並且,在當時的歐洲軍隊中,實彈射擊訓練可以說是一年一度的事情,就連最富裕的英軍,一年的訓練配給也只能讓每個步兵打30發實彈,比較窮的俄國,每個步兵每年只有6發實彈訓練。
雖然由於火槍效能和訓練水平的限制,單個火槍手很難打到敵人,但一大群人組成線列同時開火,總有人能打中,有效提高了命中率。
第三個原因是士兵的素質。
1800年,一半英華人和6成的普魯士人大字不識一個,俄國的文盲率更是高達92%,這導致普通士兵很難執行復雜的戰術。另一方面,拿破崙戰爭之前,參軍基本上都是底層平民逃離貧困,失業以及法律制裁的手段,普通士兵對君主的忠誠和戰鬥意願基本為零,打勝仗還好說,一旦遇到點挫敗,極容易崩潰,這也是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能夠橫掃歐洲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讓這樣一群士兵走上戰場並堅持戰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排成緊密的線列陣型,一方面給予士兵足夠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後排計程車兵堵住前排士兵的退路,防止士兵臨陣逃跑,必要時還要在後面安排拿著長矛的督戰隊。
儘管有了線性步兵戰術,但在戰場上並不是傻站著和敵人對射,通常情況是一邊射擊一邊向前移動,等到距離敵人距離足夠近的時候,再裝上刺刀發起衝鋒,直到一方被徹底擊潰。
19世紀中葉,隨著後膛槍的出現以及槍械加工水平的提升,火槍的精度、射速、威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線性步兵戰術成了名副其實的排隊槍斃,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排隊槍斃”只是後來的戲稱,這種戰術的正確名稱叫線性步兵戰術(Line Infantry),雖然看起來有些蠢,但這種戰術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個原因是指揮效率。
17-19世紀中葉,也就是排隊槍斃戰術盛行的年代,歐洲雖然已經掀起了工業革命,但電燈電報等新事物還未出現,指揮官只能透過書信和聲音釋出命令,基層軍官要想讓戰鬥意願並不高計程車兵聽從自己的命令前進或開火,那就必須讓士兵待在自己聲音能夠傳遞的範圍內,這和古代戰爭中排兵佈陣傳旗擂鼓沒什麼區別,目的在於確保每個士兵都在掌控之中,完成作戰計劃。
第二個原因是火槍糟糕的效能。
當時裝備的大多是燧發滑膛槍,糟糕的效能使得士兵儘管雙腿發抖,也敢在距離敵人不到百米的距離射擊,因為命中率實在太低了。
1810年,普魯士的沙恩霍斯特,用幾種型號的燧發槍在160碼(約146米)的距離上,射擊一塊30米寬1.8米高的木板牆,命中率有50%左右,其中普魯士1782式燧發槍的命中率只有32%。而當距離提高到320碼(約292米)的時候,命中率只有21%-27%。
這還是在訓練場上,一名熟練的火槍手所取得的效果,如果在緊張戰場上,要求前幾天還拿著鋤頭的農民拿起火槍射擊,天知道他會射到哪裡去。所以,在當時的步兵訓練中,壓根就沒有系統的瞄準訓練,火槍上也不會安裝標尺之類的東西。
除了射擊精度糟糕,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火槍射速十分感人,一個熟練的火槍手,一分鐘內也只能射擊2-3發。並且,在當時的歐洲軍隊中,實彈射擊訓練可以說是一年一度的事情,就連最富裕的英軍,一年的訓練配給也只能讓每個步兵打30發實彈,比較窮的俄國,每個步兵每年只有6發實彈訓練。
雖然由於火槍效能和訓練水平的限制,單個火槍手很難打到敵人,但一大群人組成線列同時開火,總有人能打中,有效提高了命中率。
第三個原因是士兵的素質。
1800年,一半英華人和6成的普魯士人大字不識一個,俄國的文盲率更是高達92%,這導致普通士兵很難執行復雜的戰術。另一方面,拿破崙戰爭之前,參軍基本上都是底層平民逃離貧困,失業以及法律制裁的手段,普通士兵對君主的忠誠和戰鬥意願基本為零,打勝仗還好說,一旦遇到點挫敗,極容易崩潰,這也是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能夠橫掃歐洲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讓這樣一群士兵走上戰場並堅持戰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排成緊密的線列陣型,一方面給予士兵足夠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後排計程車兵堵住前排士兵的退路,防止士兵臨陣逃跑,必要時還要在後面安排拿著長矛的督戰隊。
儘管有了線性步兵戰術,但在戰場上並不是傻站著和敵人對射,通常情況是一邊射擊一邊向前移動,等到距離敵人距離足夠近的時候,再裝上刺刀發起衝鋒,直到一方被徹底擊潰。
19世紀中葉,隨著後膛槍的出現以及槍械加工水平的提升,火槍的精度、射速、威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線性步兵戰術成了名副其實的排隊槍斃,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