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奧迪特

    首先得先確定一下到底是否存在心理疾病或者溝通障礙,如果自身存在心理疾病,那很可能會轉化為抑鬱症,最後導致形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那就很危險了,這樣應該馬上幫助他接受疏導和治療。

    如果排除了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只是他自己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那未嘗不可。很多人都會覺得人是群居動物,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多與外界接觸,多與朋友溝通,不管出於怎麼樣的目的。但人又是一種特殊的動物,可以有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不能將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同於大眾就作為一個異類來看待,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來看到這個世界,來享受自己想要的人生,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如果完全不與外界接觸,也不與人溝通交流,各種資訊也會充斥而來,就比如去終南山作個隱士,也會有各種up主“慕名而來”。人本來就很渺小,時代的潮流會推著你前進的,除非你自己做出堅定的選擇。

  • 2 # 理得心安

    哲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一件事、一個人的改變,內因是主要原因,外因和環境都是次要的影響因素。

    所以,一個人處於什麼環境、會如何改變,都取決於這個人自身是什麼樣的人、就必然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環境影響更多是藉口而已。

    ~~~~~~~

    著名一點的人物,達摩面壁十年後成為一代宗師,應該就是最接近題主說的不與外界接觸、沒有朋友不說話的狀態的——但如果這個人不是達摩而是個普通人,首先是不可能做到面壁十年這樣的自律,其次是一旦自閉就會更容易走入精神異常的狀態。

    再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囚禁在地牢的狀態,也是最接近不與外界接觸沒朋友不說話的,但他卻能感覺入獄前的社會經歷和感悟,彙總整理出一套流傳幾千年的系統理論。

    現代著名人物也有這樣的人,陳獨秀有個著名的說法就是“進了監獄做學問、出了監獄鬧革命”——而事實上他在坐監獄時確實不僅繼續做學問,而且編纂了一套小學字典。

    至於更多的作家、發明家,把自己關起來悶頭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寫出皇皇鉅著或神奇的發明創造,就更是很常見的事例了。

    可見,對於一個充滿理性、創造力的人來說,與外界隔絕,只是提供了一個更方便獨立思考、耐心鑽研的良好環境,更有利於於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優秀的成就。

    ~~~~~~

    但如果這個人在與世隔絕前,就已經是缺乏理性的人,或者是有其他性格缺陷的人,那麼一旦與世隔絕,封閉的環境就會加速、放大其性格、心理弱點,導致其從思想上到行為上的更偏離正常人的軌跡,自閉、偏執、甚至瘋狂,都是極易發生的結果。

    ~~~~~~

    極端的環境只會提供造就英雄的機會,超常的壓力也同樣會製造叛徒等有本質弱點的人蛻變、暴露的機會。

    一個人在極端環境下,會如何發展、到什麼結果,是取決於這個人本身的。

    環境永遠是次要影響,而環境影響是事後失敗者的藉口。

    ~~~~~~~~~

    回到題目。

    如果你自己是有自律能力又崇尚理性的人,那麼就不要怕任何嚴苛的環境變化和挑戰,更要抓住每個特殊環境能提供自己的鍛鍊機會。

    如果你自己是追求舒適隨意生活的人,就不要冒險選擇不友好的環境,不要輕易考驗自己的人性強度。

  • 3 # 魅力無限28170

    只要他們是一個能自食其力的人,這有什麼不好?沒有朋友也沒有煩惱的,不是有朋友就一定會開心的。往往最傷害你的人就是你的朋友,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

  • 4 # 採風東籬下

    正面‬的‬、好‬的‬影響‬就是‬,這種孤獨可以‬給幫助‬人‬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獨處的時候你只能開展‬心靈‬的對話‬,沒有人可以說話的時候,人‬所‬天上生‬具有‬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只能傾注‬於‬紙‬上‬和‬筆‬端‬,那是很好的與孤獨相處的方式,是和自己的對話。獨處讓人認清自己內心,對於情感的解析度有所提升,重新‬審視‬他人的行為舉止以及‬對‬自己的影響‬。聽音樂的時候、讀張愛玲的時候、看王家衛電影的時候,原來一些不理解的東西都能夠感同身受了,並且能透視‬到各種人身上不同程度的寂寞和慾望,由此‬而‬培養出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好的、或者說負面影響就是:社交是腦力勞動,它可以幫助、促進人類大腦的發達,腦處理能力的增加。比如‬為了順利地跟其他人互動,你的腦子需要儲備大量資訊,除了一些基本資訊,比如家住哪裡、在哪裡上班之類,如果能記得對方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特徵,比如他們有什麼樣的朋友、誰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有過什麼輕率魯莽的歷史、社會地位,以及他們的動力來自哪裡,對你會很有幫助。如果人與社會長期隔離腦子在這方面的應用就會減少,從而導致腦體積縮小,即使以後消除了這種隔離,整個人腦子‬處理‬問題的水平,也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況,社交功能障礙問題會明顯增多。

    孤獨的人難免還會陷入另一種處境,即對自己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掌控能力被削弱。這個技能對於遵循社會規範和‬法律‬是‬很‬重要‬的,長期與外界隔離的人的自我掌控能力會在自己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因此,隔離、孤立就可能‬導致‬悲觀、精神緊張和社交焦慮等多種負面情緒交織混合,最終陷入孤獨迴圈的人進一步疏離他人,即孤僻、不合群。行為也會偏離常態,其配合能力就較低‬。人類的個體能力是弱小的,如果不合作就無法生存,這一點深深地印在了人類的基因中。對於單體生存能力較弱的人類來說,離開群體無法生存,因此進化出了協作、群居的特性,即對社交的本能的需求:

    一個人待久了會感到寂寞;我們希望加入群體,獲得歸屬感;我們希望被理解,被認可,被接納;我們希望得到稱讚、尊敬,獲得地位;我們希望得到社會支援,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得到幫助,在悲傷時可以獲得安慰;我們的快樂需要和人分享,悲傷需要找人傾訴;我們希望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他人,希望獲得贊同,希望說服他人。這些都在一個人長期隔離社會以後渴望卻又得不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ere be句型的疑問形式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