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
2 # 史蠹
《尚書》是收錄經過加工的上古政治檔案的古籍,記載了堯舜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措施,後被加入儒家的六經之中,成為儒家的經典之一。
《尚書》的爭議主要圍繞在其內容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偶語詩書,棄市”的嚴酷處罰,讓原本的《尚書》失傳了。
到了漢朝前期,挾書令(禁止人們私自藏書)才廢除,原本消失的《尚書》也開始出現,但因為散失過多,內容不定。
漢文帝時,晁錯到秦博士伏生處受《尚書》二十八篇,立於學官,因使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被稱為今文尚書。這個版本的《尚書》因根據伏生的記憶寫出,可能存在一些疏漏。到漢武帝時尚書學發展繁榮。今文尚書分為三家,分別為歐陽氏和大小夏侯氏。
相傳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壁中書,其中即有《尚書》,因使用先秦的古文字寫成,被稱為古文尚書。有學者認為此說存疑,認為古文尚書更有可能是劉歆偽造,用以為王莽復古活動提供支援。
漢武帝時還出現過一些《尚書》的散篇。
到了東晉時,又有豫章內史梅賾獻了一部《古文尚書》,其內容是西漢今文尚書、百篇《書序》和一些偽篇的拼湊,很多內容靠不住。唐代即有人懷疑此書為偽書。
之後,唐、宋,尤其是清朝,對尚書做了很多的研究,比如清代的閻若璩,研究後認為古文尚書全是偽篇,也是一種說法。
到今天,尚書的內容到底有哪些還是不確定的,不過這不影響尚書的價值,即使是偽篇,也反映了當時偽造人的理解和思想,對我們來說也有價值。
據呂思勉先生《中國通史》:
漢代儒家之學,後來又分為兩派,便是今古文,為學術界上聚訟的一個問題,何為今古文?今文便是秦以後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前此的篆書。古人學問,多由口耳相傳,不必皆有書本。初漢經師,亦系如此。及其著之竹帛,自然就用通行的文字。這本是自然之理,無待於言,也不必別立名目。然而後來,又有一派人,說前此經師所傳的書有闕誤。問其何以知之?他說,別有古書為據。古書自然是用古文寫的。人稱這派為古文家,就稱前此的經師為今文家。所以今文之名,是古文既興之後才有的。話雖如此說,然而古文家自稱的古文,現在都沒有了,其所傳的的經,文字與和今文家所傳,相異者甚少,且多與意義無關。所以今古的異同,實不在文而在經說上。所謂經說,則今文家大略相和一致,而古人則諸家之中,自有違異的。大約今文家所守的,是先師相傳之說,古文家則由遂漸研究所得,所以如此。
西漢最早的經師,便是《史記儒林列傳》所列八家,這都是今文。東漢分為十四博士,其中《春秋》《殼粱》為古文,《易經》的京氏,也有古文的嫌疑。其餘都是今文。古文家說《書》有逸十六篇,但絕無師說。所以馬融、鄭玄等注《書經》,亦只以伏生所傳二十八篇為限。而逸書十六篇,今亦已亡。禮有《逸禮》三十九篇,今已無存。《春秋》《左氏》末得立。今古文之學,本來各守師傳,不相攙雜。到後漢未年,鄭玄出來,遍注諸經,雖大體偏於古學,而於今文無所專著,都是本於己意,擇善而從。適會漢末之亂,學校廢絕,經學衰歇。前此專門之家多亡。鄭說幾於獨行。三國時,出了個與鄭玄爭名的王三肅,其學糅雜今古,亦與鄭同。而又喜造偽書,造作《偽古文尚書》,《偽孔安國傳》,《孔子家語》,《孔叢子》等,託於孔子之言以自重。於是今古文混淆。後人欲籍其分別,以考見古代學術真相的,不得不重勞考證,而分別真偽,也成為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