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易心正覺
-
2 # 人擇原理
讀不下去就對了,這書缺乏嚴格論證和嚴密邏輯推理,將老百姓不瞭解的現代理論物理學硬搬生套進自己的哲學觀,不要讀了。
-
3 # 苦海存針萬相由心
順便借您這談點對教育的看法,我覺得教學生言傳次要,身教主要,若您的學生能學到您身上這種求知的精神那最為寶貴!
但學知識不只是為了學知識,而應該在學知識的過程中開智慧。您說物演通論讀不下去,我覺得很正常,因為讀書貴在求其神,若強求其形好比作繭自縛。
王東嶽的思想我從其他地方有所瞭解,在很多視訊中王東嶽都不遺餘力的介紹自己的研究,並且很有自信。他為我們學習知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開闊思維,學則不固,對古文字的研究也很深刻。他的演講很有感染力,能讓人感受到他對學問的執著,對世俗的淡泊。讀物演通論的動力其實是對他個人的肯定。
可作為一個成熟的觀眾,應該清醒的知道他這個學說的基礎什麼,在常識面前能不能站住腳。要有清晰的判斷。
所以這本物演通論還是泛讀比較好。
這是我的看法。
我向您彙報一下我最近反覆讀的書,易經,老子,莊子,西遊記,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前幾本每次讀都有新感受,樂此不疲。這種書看似難讀,實則最簡單易懂,增長智慧。
最後祝您不斷學習智慧多多,祝您教的學生也各個聰明好學。
-
4 # 王平987
不知你是"小高",還是"中高"語文老師?
應該是中學高階教師吧。如此,也算"德高望重"了。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說,《物演通論》讀起來,的確影響讀下去的情緒,倒不是因為高深,而是整個敘述過程缺乏嚴密的內在完整,同一性。論點、論據到結論跳躍幅度太大,首創(或者說變異)的概念還沒有說清楚,就已經成為論據了。
以你科班的,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規範要求,的確有差距。
王東嶽演講比寫書強,口才比文字強。
再者,我想,你和王東嶽應該是差不多年代的人吧。而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知識結構具有非常強的時代烙印。關健是這一時期形成的"知識結構″存在很多偏差。
而你應該是在《物演通論》中,看出來了這種偏差,所以"讀不下去了"。
作為愛好"學問"的人來說,也是需要一點"與時俱進"的精神的。當然,不是隨波逐流趕時髦,應該是抓住"學問"的發展脈搏,特別是哲學脈搏。
而王東嶽有點自戀於自己的"象牙塔"中了。
比如他的"替弱代償"論,其實是"反人類"的。人類從產生並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的主宰,是一個進步的過程,而不是走向死亡的過程。問題越來越多,不是人自我毀滅的象徵,而是文明和科學發現了更多不利於人類生存的問題。他完全在認識論上顛倒黑白了。
說到此吧。
-
5 # 宇音寒恆
還是那句話,他喜歡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越看越累。一開始我覺得他講的話有點水平,就去看他的演講。後來看不下去了。聽得非常累。
用西方的邏輯來解說我們的歷史哲學文化,還越說越複雜越玄乎。
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是我們偉大的思想文化,被他弄反了。別被他搞亂神經了。去看一些有用的東西吧。咱們國家太多文化哲學的典籍。你都看完了嗎?
-
6 # 老陸
不要看好了。用科學的眼光看哲學是西方人的通病,當然他也犯了這個錯誤。他用科學的眼光得出一個關於人類社會的悲觀結論,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他忘了人類是有主動性的,不會坐以待斃、等死。對他的學說,我也只是大致瞭解,他喜歡賣弄自己的思辯能力,把沒有內容的話說得很複雜,所以看他的書確實費勁,如果哪天我看完這本書再來談他的哲學。
-
7 # 動靜相宜
你很奇怪,王東嶽的胡說八道你竟然想看,對你有何意義嗎?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別去看那個人的歪理邪說滿嘴噴糞。
-
8 # 兩袖沁風
這個世界,有些東西是取不得巧的,比如科學,又比如學術……因為這些東西要麼是需要經得起驗證,要麼是暴露在現在未來一群一群的飽學同行的眼皮底下,有一點謬論都會被揪出來大肆鞭撻。有些人,為了名利投機取巧,欺世盜名,可能短期內能矇蔽一些無知群眾,但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最後身敗名裂。當然,經得起考驗的,那就封神了。
-
9 # 泥水勞人1
不讀也罷,讀了也沒有作用,因為那是語言談士罷了,沒有實用價值,對人類生活毫無裨益!什麼古希臘,老子,哲學而無哲理之論,一大堆雜貨鋪而已!
-
10 # 慧觀智舍
不讀了就是,要知道,王老師的著作也只是認識瞭解世界的其中種一方式和角度,人們想通過了解外部世界來認識自身,建立三觀,以安其身心,這無可厚非,只是人的感觀和智慧侷限性太大,想真正說清楚這個世界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而王老師的學說是試圖從歷史文化科學的幾個角度揭開世界執行的本質,對錯不敢妄論,但從末節溯根源,錯綜複雜千絲萬縷是肯定的了,這是現代所謂科學方法(請不要迷信"科學")。如果是想要論討看待世界本身的角度和思路,的確王老師的學說有些地方還是有獨到見解的,可以看看。不過我們要注意,解惑是為知“道",知“道"是為合乎道,依大道行點滴是為身心安住,身心安住才是生命狀態的終極舒爽追求(身心安住不是無所事事)。而知“道"卻不止一條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為知識而知識,成為"學者",所以,看著費勁就不看,不必著急。
-
11 # 何處是家鄉
讀不下去就對了,這類哲學專著,大多數人就不應該讀的下去,更不可能讀懂,也不必讀。
哲學,不是為了考試,大多數人最好不要學,除了催眠沒有多大用的。如果您確定真的喜歡,特別喜歡,就是想要思考一些完全“不能使用”的問題時,再去讀。
您說讀不懂,首先就是讀的太快了。王東嶽先生說過,讀哲學書,一個小時讀了十幾頁的話,那就太快了,這麼讀哲學,肯定讀不懂。
其次就是讀後不思考。經典哲學專著,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作者凝練後的精確表達,背後都有深邃的含義。
中文其實是不適合用於西方哲學的書寫工具。這句話可能會被大家罵,但沒辦法,事實就是事實。因為哲學是力求邏輯精確的,而中文從來不講究邏輯,不要說精確,很多時候連嚴謹也做不到。
中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用法,意思到了就行,死摳字眼兒幹啥?吃飽了撐的嗎?比如智力、智商、智慧、聰明,比如反省和反思,比如國家、祖國、政府、家鄉,等等吧,我們寫文章時可以隨意互換使用,誰都明白是啥意思。
可是,哲學專著卻不能這麼寫作,因為既然有這些詞,就說明其中有差異,該用哪個就必須用哪個,用了某個而不用另一個,就代表此處這個詞的含義是特殊的。中文字來已經不夠精確了,使用上再隨意使用,每一句話背後的含義當然也就不能說精確了。
而英語之類的語言,同一個詞,不同專業,含義都是不可替換的,這保證了字詞含義的精確性。
說一個比較普遍的例子吧。在哲學中,“真”、“理”、“真理”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真理”這個詞本身就是個悖論,“真”者一定非“理”,“理”者必然“非真”。可中中國人又有多少能意識到呢?
還是那句話,類似《物演通論》這種哲學專著,就不應該是大多數人能夠讀懂的,也是大多數人不必讀懂的,讀不下去,還不如不讀呢。
回覆列表
無論是哲學,醫學,量子科學,宗教玄學,生物學,社會政治,經濟管理,歷史,天文地理,到自然萬物,宇宙的終極理論。也就是說,整個人類的文化,文明之總綱綜領之根由,全集中在三部天啟聖典中。那是代表人類,天慧聖智的終極傑作和寶典。它成了人類文化,文明的終於標尺,其道統核心真相失傳二千五百年。我在4至5歲第一次在哥哥的影響下仰頭望見滿天星斗,並發現有星星移位走動,我的心從此與滿天星斗以及星星行動移位之迷糾結,糾纏在心中,我的:天問,也從此生根發芽,這一問就是50年,與功名利祿無關,純萃是自己的:心之問,即天問,結果最後追問到了三部先祖聖典:《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可是這一關有多難,天下人皆知。實在沒辦法了,這天問,心之問有可能永遠就要停留在這個解不開的問號上了,天問無盡頭::::那就把一切放下,回到孩子無知無識的心境狀態,過些時候,把量子科學中的量子糾纏,薛定諤的貓,即疊加態,等等和佛教參合一起又回到《易經》《道德經》巜黃帝內經》三經上面,加上我研究風水,命理,八卦,擇日等並長時間在實踐中運用,這是一些很關鍵的要素,一段時間後有了重大突破,再把這一切又重心放下,直接面對解讀心譯自然天地宇宙這部無字天書,人世間一切學問著作原理,公式,法則,等等全都放下(放一邊去),入靜,入定,致虛極,守靜篤。能致嬰兒乎:::::這個階段的心"得體會狀態,要長時間保持,至於什麼,異想天開隨心所欲,乘物遊心,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意識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宇宙第一動力是怎樣產生的,怎麼從無而躍遷變化出有,什麼是太極,太極到底怎麼形成,太極之上:有太素,太素之上有太虛。太素是什麼,太虛又是什麼?,何為陰陽五行,河圖與洛書又是為什麼,量子糾纏到底是怎麼回事,中醫的五運六氣與能算命的干支八字,真正的堪輿學即風水學的核心絕學是什麼。等等,等等,把這一個個問號,帶入睡夢中或醒而似睡,似睡非睡,致虛極,守靜篤,虛靜至極,虛靜靈動中唯一剩下其問號為中心,為:丹田,為:太極態。也就是說,把各種問號放致於意識或無意識的,虛靈,虛靜致極的境界裡,情境中,此法為悟道之無上密法。無心無形中得之要訣也。以上種種問號,難題,所有的重大天機奧祕。就這樣一一破解,心譯而出來。最後共同可歸於《易經》而《黃帝內經》和《道德經》之根源在於《易經》,所以,這三部聖典是一體的,真通了巜易經》其餘二經也就可通了。所以說,《易經》是偉大的天書聖典,是人類世界之萬世燈塔,是人類之:天慧聖智的終極傑作,即終表現。故此,讚歎無與倫比,震爍千古,石破天驚。由此為標尺,量一量,王東嶽先生的學術思想報告。即知,東嶽先生的學術報告在高度和深度理論上坍塌了。在中間階段,他的課,他的語言,語境,表達能力,縱橫交錯,博學之巨集闊,令人歎為觀止,不得不可承認人才也,如果說百家爭鳴,必有他東嶽之一家,稱得上半個思想家。而他最大的敗筆,就在於他對巜易經》及中醫,作了兒戲般的解釋,並且又作了兒戲般的論斷。(幾乎)否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之根脈。把聖典當小兒科給處理了,說什麼,是初級的,萌芽狀態的,原始的,不可能全面而豐富,是有限的,不可能有高高與深度可稱道,也不可能偉大,什麼群經之首,天書聖典,更不可能,那是扯蛋,說什麼只是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等等,反正就這意思,沒什麼了不起的,一直以來過於拔高了,是千百年來大眾盲從的結果,應該拔亂反正,正本清源,再不能犯這種低階錯誤了。應重新正視,他的學術報告,及其著作《物演通論》等,所以我說在學術理論的高度和深度上,塌陷了,不知東嶽先生這一輩子能不能在反思,反省中知道這一點,有可能知道,有可能永遠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