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約686―760),盛唐時期著名的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他的作品,光影斑溯,顯示出他的藝術才華。一千年來,他被人們尊稱“畫聖”,併為“民閣畫工塑師”奉作“師祖”。與同時代的文人李白、杜甫同樣地享有最高的盛譽。是世界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匠師。幼年的吳道子貧窮孤苦,遭遇不幸,但是當他未及二十歲的時候,就已在繪畫上顯露了他的天賦。他的繪畫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兼工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多種題材的繪畫,尤其擅長佛道、人物,其主要創作為宗教繪畫,被稱為“冠絕於世”,其創立的吳家樣”被後世奉為楷模。
吳道子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畫家。在宗教繪畫上有突出成就。憑藉充沛的精力、熱情的創造力,創作作品數量驚人。僅在洛陽、長安兩京寺就繪製壁畫300餘壁,不僅有宗教壁畫,還有山水畫。他的宗教繪畫數量大,種類變化也多。僅佛教經變就多達10多種。“變相人物,奇蹤異狀,無有同者”。這只是一部分,至兩京之外的壁畫,多不勝數。吳道子的宗教作品,還有大量的卷軸畫。據《宣和畫譜》記載,僅在宋徽宗的宮廷裡就藏有93件作品。由於在畫史上名望大,“無有不知吳生善畫”。相傳在興善寺畫內神時,觀者喧呼,驚動坊邑。可以看出,吳道子的繪畫在當時是極受人們喜歡、信賴和推崇的。
一、人物造型方面吳道子的繪畫善於塑造寓於特徵、令人震撼的藝術形象,人物造型形象真實生動,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1.重視眼神描寫。據說長安菩提寺大殿內有吳道子畫的維摩變,其中舍利佛描繪出轉目視人的效果。在趙竟公寺畫的執爐天女,能“竊眸欲語”,這種八面生動的面面觀形象,無不是對社會生活的挖掘,對各種人物性格的細緻觀察,否則就不能達到高度的藝術概括。
2.想象豐富,重視誇張手法。吳道子在抓住自然界形象的基礎上,用主觀感情加以熔鍊,用誇張手法創造形式。張彥遠稱其畫人物“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流傳其摹本的《天王送子圖》中天王力士的臉部、四肢都做了明顯的誇張,在人體結構的關鍵部分,幾乎達到了特寫的方法,但並無歪曲整體結構,這種合理的誇張,完全是為了創造生動活潑的形象,賦予其真實的感情。
3.人物造型上不搞公式化。在他著名的繪畫作品《地獄變相圖》中“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畫面中並未描繪任何恐怖的事物,但卻使人如親臨其境,情緒上受到極大震撼。他善於塑造富於特徵和易引起人們直覺震撼的藝術形象。
二、用筆與用線造型方面
1.用線造型。宋代畫家米芾研究其繪畫,稱其畫“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圓潤折算,方圓凹凸”。他繼承了魏晉繪畫藝術成就,特別是發展了張僧繇的疏體,吸收了外來繪畫的營養,一變前代的鐵線描,從早年行筆差細變為具有鮮明節奏和豐富表現力的蓴菜條,成功地畫出了高低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施筆絕縱,皆磊落有逸勢”,產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他強調筆墨線條的功能和力度,一變燦爛絢麗的施色為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稱“吳裝”,即“蘭葉描”。其傳世的《天王送子圖》所採用的不太繁雜、輕重頓挫、富於韻律似的線條,有粗細剛柔、長短虛實的特點。
2.線條與用筆的關係。在吳道子的繪畫作品中,改變了顧、陸以來的巧密細潤的繪畫作風,直接吸收兩漢以來的民間繪畫傳統,去其粗獷簡單作風,一方面提高了線型在畫面上組織物象的基本結構功能,解決了線”“面”矛盾、“透視”與“角度”、物體明暗面處理的矛盾;另一方面,豐富了線的美感,重視線的速度與力量,利用蘭葉描線條加粗加厚的特點,用線的組織規律表現物體凹凸面、陰陽面,表現人物衣紋的高、深、斜、卷、折、飄舉的複雜變化,呈現飄逸、柔軟之感。這種繪畫形式達到了“利筆揮掃,勢若旋風”,能敏銳地表現出事物的立體造型,更好地表現了物件的精神面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了線的生命力,成為後世“白描”之先驅。
三、著色方面宋代畫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錄》中談到吳道子在設色上“嘗觀所畫牆壁、卷軸,落筆雄勁,而傅彩簡淡”。
元湯在《畫鑑》中稱“其傅彩也,於焦墨痕中薄施微染,自然超出絹素,世謂之吳裝”。這裡所說的“設色簡淡”是指兩漢以來民間繪畫的傳統,“薄施微染”也是在展子虔、閻立本以色渾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的。在繪畫設色濃豔的盛唐時代,他的這種簡淡傅彩的繪畫風格自然顯得格外新奇出眾,使線的造型表現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四、山水畫方面的成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稱其“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吳道子不僅善畫道釋人物,在山水畫上的貢獻也很大。吳道子多次入蜀,盡享川蜀美麗的風光,啟發吳道子在山水畫上作了大膽的嘗試,他放縱行筆,如雷電行走之跡,取得一些成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他這個時期“曾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可見,這期間的經歷,關係到他一生的繪畫風格。吳道子在大同殿與李思訓同畫千里嘉陵江山水,李思訓“累月方畢”,吳道子“一日而就”,顯然,青綠山水沒有這樣快的速度。他“筆不周而意周”的疏筆以及流暢的線條,與李思訓工整巧密的山水畫相比,更顯異常突出,是水墨大寫意畫法的初露端倪。這種“山水之體”是一種筆簡意遠的“疏體”,有“逸寫”的感覺。故有“山水之變始於吳,而成於李”之說。後來的水墨山水畫家王維“斂吳生之鋒,洗李氏之習”,成為山水畫南宗之祖。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的作品,也被看作是“蹤似吳生”。所以,吳道子確立水墨山水畫的藝術形式,是寫意山水畫的先驅,其影響不在人物畫之下。是指吳道子開創了水墨山水和寫意新風,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採用單線勾勒然後著色的畫風,他的山水畫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五、巨大的創作熱情他的作品數量眾多,創作的佛教與道教題材的壁畫達三百餘幅之多,北宋《宣和畫譜》上記錄他畫的佛、菩薩、天王像、道教神像達92幅。《送子天王圖》(宋代摹本)雖不能確認為是他的真跡,但它採用遒勁奔放、變化豐富的“蘭葉描”表現物象“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產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吳道子的繪畫,以強有力的誇張手法與生動形象,形成了對中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畫派,使中國繪畫史上人物畫展開了新的一頁,對中國民間繪畫藝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繪畫藝術標誌著外來畫風的結束,新的民族繪畫風格――“吳家樣”的確立。
文之韓退之(韓愈),書之顏魯公(顏真卿)畫之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所以說“畫聖”這一稱謂對他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
吳道子(約686―760),盛唐時期著名的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他的作品,光影斑溯,顯示出他的藝術才華。一千年來,他被人們尊稱“畫聖”,併為“民閣畫工塑師”奉作“師祖”。與同時代的文人李白、杜甫同樣地享有最高的盛譽。是世界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匠師。幼年的吳道子貧窮孤苦,遭遇不幸,但是當他未及二十歲的時候,就已在繪畫上顯露了他的天賦。他的繪畫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兼工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多種題材的繪畫,尤其擅長佛道、人物,其主要創作為宗教繪畫,被稱為“冠絕於世”,其創立的吳家樣”被後世奉為楷模。
吳道子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畫家。在宗教繪畫上有突出成就。憑藉充沛的精力、熱情的創造力,創作作品數量驚人。僅在洛陽、長安兩京寺就繪製壁畫300餘壁,不僅有宗教壁畫,還有山水畫。他的宗教繪畫數量大,種類變化也多。僅佛教經變就多達10多種。“變相人物,奇蹤異狀,無有同者”。這只是一部分,至兩京之外的壁畫,多不勝數。吳道子的宗教作品,還有大量的卷軸畫。據《宣和畫譜》記載,僅在宋徽宗的宮廷裡就藏有93件作品。由於在畫史上名望大,“無有不知吳生善畫”。相傳在興善寺畫內神時,觀者喧呼,驚動坊邑。可以看出,吳道子的繪畫在當時是極受人們喜歡、信賴和推崇的。
一、人物造型方面吳道子的繪畫善於塑造寓於特徵、令人震撼的藝術形象,人物造型形象真實生動,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1.重視眼神描寫。據說長安菩提寺大殿內有吳道子畫的維摩變,其中舍利佛描繪出轉目視人的效果。在趙竟公寺畫的執爐天女,能“竊眸欲語”,這種八面生動的面面觀形象,無不是對社會生活的挖掘,對各種人物性格的細緻觀察,否則就不能達到高度的藝術概括。
2.想象豐富,重視誇張手法。吳道子在抓住自然界形象的基礎上,用主觀感情加以熔鍊,用誇張手法創造形式。張彥遠稱其畫人物“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流傳其摹本的《天王送子圖》中天王力士的臉部、四肢都做了明顯的誇張,在人體結構的關鍵部分,幾乎達到了特寫的方法,但並無歪曲整體結構,這種合理的誇張,完全是為了創造生動活潑的形象,賦予其真實的感情。
3.人物造型上不搞公式化。在他著名的繪畫作品《地獄變相圖》中“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畫面中並未描繪任何恐怖的事物,但卻使人如親臨其境,情緒上受到極大震撼。他善於塑造富於特徵和易引起人們直覺震撼的藝術形象。
二、用筆與用線造型方面
1.用線造型。宋代畫家米芾研究其繪畫,稱其畫“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圓潤折算,方圓凹凸”。他繼承了魏晉繪畫藝術成就,特別是發展了張僧繇的疏體,吸收了外來繪畫的營養,一變前代的鐵線描,從早年行筆差細變為具有鮮明節奏和豐富表現力的蓴菜條,成功地畫出了高低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施筆絕縱,皆磊落有逸勢”,產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他強調筆墨線條的功能和力度,一變燦爛絢麗的施色為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稱“吳裝”,即“蘭葉描”。其傳世的《天王送子圖》所採用的不太繁雜、輕重頓挫、富於韻律似的線條,有粗細剛柔、長短虛實的特點。
2.線條與用筆的關係。在吳道子的繪畫作品中,改變了顧、陸以來的巧密細潤的繪畫作風,直接吸收兩漢以來的民間繪畫傳統,去其粗獷簡單作風,一方面提高了線型在畫面上組織物象的基本結構功能,解決了線”“面”矛盾、“透視”與“角度”、物體明暗面處理的矛盾;另一方面,豐富了線的美感,重視線的速度與力量,利用蘭葉描線條加粗加厚的特點,用線的組織規律表現物體凹凸面、陰陽面,表現人物衣紋的高、深、斜、卷、折、飄舉的複雜變化,呈現飄逸、柔軟之感。這種繪畫形式達到了“利筆揮掃,勢若旋風”,能敏銳地表現出事物的立體造型,更好地表現了物件的精神面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了線的生命力,成為後世“白描”之先驅。
三、著色方面宋代畫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錄》中談到吳道子在設色上“嘗觀所畫牆壁、卷軸,落筆雄勁,而傅彩簡淡”。
元湯在《畫鑑》中稱“其傅彩也,於焦墨痕中薄施微染,自然超出絹素,世謂之吳裝”。這裡所說的“設色簡淡”是指兩漢以來民間繪畫的傳統,“薄施微染”也是在展子虔、閻立本以色渾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的。在繪畫設色濃豔的盛唐時代,他的這種簡淡傅彩的繪畫風格自然顯得格外新奇出眾,使線的造型表現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四、山水畫方面的成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稱其“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吳道子不僅善畫道釋人物,在山水畫上的貢獻也很大。吳道子多次入蜀,盡享川蜀美麗的風光,啟發吳道子在山水畫上作了大膽的嘗試,他放縱行筆,如雷電行走之跡,取得一些成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他這個時期“曾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可見,這期間的經歷,關係到他一生的繪畫風格。吳道子在大同殿與李思訓同畫千里嘉陵江山水,李思訓“累月方畢”,吳道子“一日而就”,顯然,青綠山水沒有這樣快的速度。他“筆不周而意周”的疏筆以及流暢的線條,與李思訓工整巧密的山水畫相比,更顯異常突出,是水墨大寫意畫法的初露端倪。這種“山水之體”是一種筆簡意遠的“疏體”,有“逸寫”的感覺。故有“山水之變始於吳,而成於李”之說。後來的水墨山水畫家王維“斂吳生之鋒,洗李氏之習”,成為山水畫南宗之祖。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的作品,也被看作是“蹤似吳生”。所以,吳道子確立水墨山水畫的藝術形式,是寫意山水畫的先驅,其影響不在人物畫之下。是指吳道子開創了水墨山水和寫意新風,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採用單線勾勒然後著色的畫風,他的山水畫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五、巨大的創作熱情他的作品數量眾多,創作的佛教與道教題材的壁畫達三百餘幅之多,北宋《宣和畫譜》上記錄他畫的佛、菩薩、天王像、道教神像達92幅。《送子天王圖》(宋代摹本)雖不能確認為是他的真跡,但它採用遒勁奔放、變化豐富的“蘭葉描”表現物象“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產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吳道子的繪畫,以強有力的誇張手法與生動形象,形成了對中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畫派,使中國繪畫史上人物畫展開了新的一頁,對中國民間繪畫藝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繪畫藝術標誌著外來畫風的結束,新的民族繪畫風格――“吳家樣”的確立。
文之韓退之(韓愈),書之顏魯公(顏真卿)畫之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所以說“畫聖”這一稱謂對他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