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冽徽
-
2 # 宗義24
慈悲是佛教用語,慈是給予喜樂,悲是拔除痛苦,慈的代表菩薩是彌勒菩薩,大肚笑哈哈的。悲的代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
憐憫是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慈悲是佛教用語,慈是給予喜樂,悲是拔除痛苦,慈的代表菩薩是彌勒菩薩,大肚笑哈哈的。悲的代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
憐憫是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首先,在字典中的標準解釋:
“慈悲”:慈善和憐憫。佛教用語。
“同情”:對於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對於別人的行動表示贊成。
“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其次,根據字形“慈悲”表示“憐憫之心、慈悲之心”;也就是說“慈悲”更傾向於:傾聽、釋疑解惑,超脫;潛意是注重心靈解脫,不會有什麼實質行動干預;
“同情”,動物(人類)、植物、昆蟲、山、水等,能動、甚或想象能動(山、地球、上帝、神佛),被人類內心投射以“感情”就是同情,人類也就是利用“同情”理解事物的秘密的。
“憐憫”,首先預設了,處於較低社會地位、生活境況的人;在生活、健康、境遇中明顯處於劣勢,才能施以“憐憫”。
總結,“慈悲”適用於:禪宗、道教、儒教、印度教等,特殊的人文語境。是宗教性的語言詞彙。適用範圍有地域文化限制。
“憐憫”,適用於:自上而下,強者對弱者的同情(母對子,國對“自然受災者”)。是較溫情,卻最傷人“自尊”的姿態。
“同情”更寬泛:人有感情,難免要藉助於“同情”來認知、交流;附以理性,認知認知鑑別事物。
而將“同情心”運用到極致,導致精神抑鬱、極有影響力、極富爭議,卻也最成功的“個案”是: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 —— “非暴力抵抗哲學” —— 相似於現在流行的 “工人罷工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