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揹著新垣結衣的王二狗

    剛畢業出來沒多久…感覺最大的困難就在於…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

    在學校學習的學費,生活費,考證,督導,體驗…等一系列的支出都是非常龐大的…

    然而,因為華人對心理諮詢師的不信任…

    覺得心理有病是件難以啟齒的事…

    不想把自己心裡的秘密說出來,讓第二個人知道…

    想具體瞭解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再多說…

    在這種社會環境的趨勢下…心理諮詢師,尤其是剛入門的,基本上很少會有病人來諮詢…所以,基本上只能拿著機構給的底薪…勉強餬口…更別提你想自己出去開診所了…

  • 2 # 照見

    困難有兩種,一種是諮詢室外的,一種是諮詢室內的。

    這兩個不能只看一個。每個人最困難的地方,都有不同。我的不一定是你的,對你不一定有幫助。所以,我不說最困難的,我把所有困難都說一下。

    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17年首都師範大學畢業的心理諮詢專業碩士,全日制。我在大學裡實習了兩年。我網路上有4萬關注者。

    從我的學歷和實習經歷、網路關注者數量來看,在同齡人裡,我應該屬於領先的。

    諮詢室之外的困難——現實困難。困難一:學習上花錢多。來訪者少。收入低。

    但即便是這樣,我的來訪者數量依舊不多我在此立flag,做個試驗:我要麼沉默,要麼只說自己第一反應出來的話。(僅針對非工作時間)。。每週也就五個。期中三個是在學校實習中分配給我的來訪者。只有兩個是我可以收費的。所以每個月我諮詢的收入只有880元。

    我目前在國內最好的大學之一的心理諮詢中心實習,學費交了1.8萬。這還算便宜的,因為它會給你實踐機會。很多心理諮詢培訓,費用不比這個實習低,但是隻上課,沒有實踐。

    我之所以能進去,是因為我有本專業碩士學歷。讀碩士,在北京三年,至少也花掉家裡15萬了。

    困難二:就業情況不好——體制內工作穩定難進,兼職工作不穩定而且也難

    大學諮詢中心都會招募專職的心理諮詢師。但是你不可能只做心理諮詢的工作。你可能得上課,或者做一些學工系統的雜務也有可能。而且大學越來越難進去。以北京為例,不少是要求博士畢業、黨員、本地戶口。少數不要求那麼多的,競爭更加激烈。

    那如果是兼職呢?要求也不低。他們希望你實踐能力好,而給的報酬就新手來說,也就每小時100左右。要達到他們的要求,你之前可能投入了十幾、二十幾萬了。為了讓自己有足夠多的來訪者和收入,你可能多個學校兼職,這跑來跑去,也是挺累的。然而你的收入,一般最多也就六七千。在北京。

    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維護成本,很高

    心理諮詢要做好,首先自己要健康——不然就像做飯前不洗手、給人手術前不消毒,是會害人的。

    怎麼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①你自己要去做心理諮詢。也就是給自己找個諮詢師給你服務。費用呢?少說也要300-400一次,每週一次。

    ②你要有督導,指導你的諮詢工作。相當於找個師傅,一對一教你。費用呢?每週一次,每次500-800不等。

    可以看到,維護心理健康,得花不少錢。

    而人際關係,有時候也不太穩定——因為有些人學心理諮詢就是因為自己想『治療』自己,恰恰這種人情況下,都是些人際關係有遺憾或問題的人。

    諮詢室內的困難——專業水平困難一:共情難、耐心難、耐受痛苦難

    人和人要互相理解,是困難的。在心理諮詢裡的共情,按照卡爾羅傑斯的說法是『聽來訪者所說的經歷,彷彿你自己經歷了一次,但是又不丟失「彷彿」。』

    意思是——你要對別人感同身受,但不能把自己給丟了。

    共情困難的地方就在於——

    我們和別人經歷畢竟不同,所以很難感同身受。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感同身受了,可能只是你一廂情願——你陷入了你自己和對方相似的回憶裡,卻忽略了每個人是不同的。

    耐心難——你因為難以理解對方,或者對方說你不理解他,你就會著急。但越著急越不淡定,就越難以有心理空間去理解別人。

    耐受痛苦難——你自然的會關心你的來訪者。但是他們的痛苦,你不可能短時間沒解決。所以,你也會因此感到有些痛苦。

    困難二:提供支援理解和促進改變之間的矛盾,平衡難

    比如說,有個來訪者,他想要能夠戒菸。或者他想要可以當眾發言。或者他想要可以和異性自如的交往。

    但是他目前做不到。

    可是他真的去嘗試的時候,因為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很容易感到挫敗。

    諮詢師容易陷入兩難:

    你理解他、知道他不改變的合理性,但這樣的話,諮詢沒進展,他會覺得沒效果。

    這兩個平衡起來,特別難。

    困難三:分析和共情之間的平衡

    有很多人都喜歡分析和被分析,找原因、下結論、貼標籤。但是分析不等於理解和共情。

    不分析你很難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可是分析後你又容易批評他或者變得居高臨下令人不舒服。

    比如,你分析出來了——某個人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他心理懷疑別人,總覺得別人對自己有敵意,然後他很緊張、很容易出言不遜想要保護他自己的『尊嚴』。而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小時候父母對他很不好。父母他都信不過,別人就更信不過了。

    這麼分析下來,好像很清楚。但是這是分析,不是理解也不是共情。很容易變成認為對方有問題,對方得改正,對方想錯了。

    那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對方也就覺得——『果然諮詢師對我也有敵意,他指責我!』

    那怎麼辦呢?這時候你需要的是共情,不是糾結現實怎麼樣,而是說出他的心理需求:『你很痛苦和困惑——為什麼大家對你都有敵意。你想不明白。其實你很想和人友好相處,很希望別人善待你,不要對你有敵意。』

    而難的地方就在於——你怎麼把這個共情和理解,轉向促進他做出一些改變。這就回到了上一種困難裡了。

    困難四:覺察自己情緒和調節語言的困難

    諮詢師會有情緒,有時候你可能被來訪者激怒或者感覺悲傷等等。你有時候不一定感覺到,來訪者感覺到了可能不舒服,但他不一定說。

    也不是說有情緒就是不好。而是如果沒有覺察到,它會影響你們的工作。那你就渾渾噩噩,對來訪者有什麼影響都不知道,這是很危險的!!

    參考書目《心理諮詢之心》《認知行為療法》《ACT就這麼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在有些領導眼裡早上遲到可以,下班後不加班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