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滑鼠7286
-
2 # 湯圓
產假再次延長,讓招聘廣告“優秀男士優先”;或者是女性不能說髒話,不然就是素質低下的表現;再或者萬達影院廣播稱“請女性不要打擾男人觀看《復聯3》”這種言論,這些全是當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
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無一倖免地存在對女性的歧視,當前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真的太嚴苛了。
產假再次延長,讓招聘廣告“優秀男士優先”;或者是女性不能說髒話,不然就是素質低下的表現;再或者萬達影院廣播稱“請女性不要打擾男人觀看《復聯3》”這種言論,這些全是當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
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無一倖免地存在對女性的歧視,當前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真的太嚴苛了。
一、性別的產生與性別文化的構建
性別從生理上的差異開始,人們觀察到軀體之間的差異,便將人區分為兩類——男人和女人。
同時,人們還發現女人會生孩子,男人不會生孩子。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社會中,一群男人幫助他們的姐妹培養孩子,女性是維繫整個社會結構的脈絡,處於最高地位,即母權社會。
然而這並不長久,生育的奧秘逐漸清晰,原來男人女人共同創造了生命,且完全可以弄清孩子的父親,一夫一妻的對偶婚制度出現。在這種社會關係中,一對男女共同培育他們的後代,男性和女性共同確定社會結構的脈絡。
這時男人和女人的另一種生理差異確定了兩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即體力上的差異。總體而言,男人似乎更加強壯,更適合體力活,女人則有些柔弱,適合精細活。於是家庭之內,兩類人有了明確的分工,一個種稻子打獵,一個摘果子紡織。摘果子的顯然幹不過種稻子的,女人似乎離開了男人就很難活下去,人身依附關係使二者之間難有平等可言,《聖經》說夏娃本是亞當的一根肋骨。
此後數千年見證著父權制社會的蒸蒸日上。男性不僅是每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標配,還控制著所有行業中的最高權力。男性書寫了歷史,女性只能期待著自己天生麗質才能在史冊中得到一句紅顏禍水的評價。父權不僅滲透在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中,還自覺不自覺地推動著關於男女之間的差別性書寫,看看那些文學作品便可知。
二、女性主義對傳統性別秩序的反抗二戰後的歐洲,這種一邊倒的社會結構迎來轉折。由於無數男性戰死,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會,這對傳統的性別秩序形成了有史以來最為重大的挑戰,西方社會,“女性主義”應運而生。
這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訊號,它提醒我們,社會已經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下靠出賣勞力討生活的日子已經結束,我們來到了一個知識資訊社會。過去兩性之間不平等的根基是從氣力這一生理基礎上生髮出來的,而知識社會足以推翻這一根基。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不拋棄父權社會下的那套性別話語?
三、生活中的性別歧視事實證明,兩性觀念的改變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更新。今日,我們仍能看到,大部分人的性別意識、性別認知仍然是父權社會的遺留物,這些性別的常識毫無違和感地作用於我們的大腦,讓人難以察覺這其實是一種過時的“偏見”。 舉四個例子:
1. 鋪天蓋地的霸道Quattroporte類小說,以及不敢談論性的女性。男性可以在與女性的交往中富於攻擊性,進行各種“性騷擾”(壁咚,撩頭髮等等)還被認為非常帥氣(所謂地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女性呢,說個不痛不癢的葷段子都要被各種質疑人品。在此基礎上,小三這種說法也是很搞笑了,男性被認為是攻擊方,女性卻承擔主要責任。這是身體上的不平等,也是兩性之間最為根本的不平等。包括看到有答案說到強姦罪只認男人不認女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看似優待,其實也在不過是坐實了性行為中女性的弱勢地位,似乎女性只能是被壓抑的一方,而無權利享受。
2. 鋪天蓋地的美妝教程。很多女性花很長時間化妝,聽說西方社會甚至認為出門化妝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男權社會將女性作為審美物件的延續。當然也有人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這是女性自身的選擇。可是,愛美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嗎?它應該是人的天性,所有人。只是由於幾千年的父權社會,這種天性在女人身上被人為強化了,在男人身上人為弱化了,最後女性的外在價值似乎成為了她的一切,每天耳環、項鍊、高跟鞋,似乎是很光彩照人,其實這些物件將女性一同變成了物件化的符號。試想,一個人每天出門之前要化一兩個小時的妝,還要無時無刻不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這人還有什麼功夫去發展自己?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談談男性化妝的事,修了個眉毛就要被嘲笑好一陣子,塗個粉那就更不得了了。這種嘲笑本質上也是對女性的嘲弄,它認同男性的價值在於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獲得社會成就,而把化妝這種“外在而膚淺”(如果相信化妝具有更高的價值,那他們也不會譏笑了)的技能作為女性的專利。其實男人畫個妝真有這麼奇怪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將自己過度審美化就好。
3. 基本上,在女性審美中,中性的女人是個褒義詞,中性的男子是個貶義詞。這就是變相地認同男性這種性別,而否定女性。比如說,為什麼娘娘腔是個貶義詞,當我們說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嘲笑男性,還是嘲笑我們自己?
4. 婦女節和父親節,至今仍是婦女節佔絕對上風,而此類特殊人群節日專為弱勢人群而設,人們認為母親是更加苦難的社會角色,所以為她過節,讓她在特定的時候得到一些心理補償,雖然現實中她依舊悽悽慘慘。女生節依此類推。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在當今社會,性別歧視不僅僅是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歧視,本質上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常識,關於“男人是什麼,女人是什麼”的“遺產式”認知。
這些關於性別的條條框框(什麼男主外女主內,什麼男人是土女人是水)就像上個世紀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且已經和社會發展脫節,但卻又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於是我們看到,那些極具獨立意識的女性還會無意識地看不起自己所屬的性別,而男性則為自己無法實現社會對他的期待而倍感痛苦。
四、跳出傳統性別框架就個體而言,如果要跳出這個框架,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除了生理上的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如我們曾想象的這麼大?
2. 進一步的,除了生理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的存在?
3. 我們是否過分沉迷於這些歷史建構的、虛假的、過時的性別遊戲?
我們所期待的並不是顛覆性別秩序,而是消解性別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女性並不柔弱”,而是“女性未必柔弱,她可以柔弱,可以堅強,可以是任何她自己所希望的樣子”,男性亦然。打破性別認知是為了使人們能更加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性格,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後續,雖然自由也難以避免地給個體帶來一些失序的、無所適從的恐慌。
五、性別的消解與家庭的維繫當然,性別在社會文化層面的消解必然帶來很大的問題。現在最常說到的就是家庭內部結構的混亂。家庭是組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傳統的家庭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分工的,現在則需要一個新的標準,所以有了“奶爸”、“家庭婦男”。
可是,對於家庭婦男,我們似乎也還是有些輕視,認為這幫子男人無法在社會中實現價值,所以“退而求其次”地回到家庭中,甚至就直截了當地稱為“吃軟飯”的。
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必然需要分工,而工作與工作之間卻又充滿了不平等。 我們總是認為控制的社會資源越多,創造的社會價值越大,這個人就越值得尊重,可事實上,許多工作是難以衡量的,比如教育子女,對於這項事業,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援和更高的聲望。
從這一點出發,也可以推翻前面所說的一些男女不平等,如果傳統女性是自覺自願地認同自己在家庭中的意義,將對於家庭的苦心經營視為實現自我的方式時,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她是被家庭束縛的?(但大多數時候,這些選擇並非是女性自身的意志)
所以,不能說家庭主婦就是性別歧視,女性白領就是女性解放,家庭和社會都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關鍵在於為人們創造一個可以憑藉自由意志進行選擇的社會環境。這就得依靠社會制度的改變,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平等的工作機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