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甲午戰爭前,大清的社會生態雖然不能說是欣欣向榮,但是基本上是向上的。

    從中央層面看,慈禧雖然誤國,但絕非闇弱之主,她牢牢把握著國家軍政大權,而且為了維護其統治,也採取開放包容的政策,默許洋務派甚至維新派的一些行動,對李鴻章予以極大的支援。只是對威脅其統治的行為予以嚴厲鎮壓,其壽慶雖然挪用海軍軍費是萬萬不該,但究其原因,這實際上也是其維護其自身權威的一種統治策略,只是不合時宜而已,她不可能以犧牲自己權力的代價去換取中國的富強,這是時代的侷限,也是其自身的侷限,因此完全讓慈禧和李鴻章當背鍋俠,是不合適。恭親王雖然被時論認為是小聰明,但卻是皇室中難得的人才,銳意推行行政,也非誤國之人。李鴻章就不必說了,辦海軍,辦洋務,折衝樽俎,做大清的裱糊匠,勉力維持,地方督撫如左宗棠、張之洞等也都推行行政,頗有中興之氣象。

    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大清已經基本山建立其一支強大的海軍和較為完整的重工業體系,民族資本主義也發展起來。三十年來,國家基本無事,而且還在中法衝突中沒有讓法國佔到便宜,導致茹費裡內閣的倒臺,這是大清新政的最高點。甲午中日戰爭則成為一個轉折點,成為中日之間的國運之戰。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國力並不如中國,只是其改革較為徹底,能夠集中最大力量去和清政府對抗,而清政府內部政治層層掣肘,發揮不了最大合力,對日本也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伊藤博文講,日本人不是在和清朝打仗,而是在和李鴻章一人打仗。經此甲午一役,三十年洋務成果煙消雲散,士大夫階層和普通民眾對大清政府的信任可以說是消耗殆盡,各國政府也開始起了輕視和覬覦之心,大清王朝終不免瓜分豆剖之禍。

  • 2 # 鬼雨齋主人

    甲午戰爭前的社會生態可以從四個緯度來說:

    1、思想界:現代國家的思潮開始湧動,以康梁為首的立憲派已經開宗立派在東南沿海積極進行活動;以孫文為首的共和派在日本左翼和秘密社團,以及中國“洪門”的經濟支援下,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在旅日和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圈中醞釀發跡。

    2、政治界:慈禧依然力促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緩慢推動著政治變革和軍事變革。國家現代化基礎建設有明顯提升,鐵路、電報系統已經在東南大型城市形成了網路,漢陽鐵廠也在不斷試錯中開始走向了正軌,北洋海軍的硬體升級也在緩慢進行中。但即便如此,由於以翁同和為首的傳統清流(機關幹部),掌控財權、言路和部分縣級基層系統,導致國內現代化基礎建設發展滯後,甚至是無法推進。

    3、經濟領域:甲午之前,隨著中國基礎建設的推動,其GDP產值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難得地出現了中國近代第一次經濟大開放時期。國內出現了以傳統國內商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晉商系,以海外商業和金融居間業為主的江浙系,同時以兩廣、福建海外遺民(當時由於南洋地區並非國家,且大部分海外華人持有中國黃紙即護照,所以稱其為遺民,而非外華人)為主的反輔投資系也開始形成。中國經濟領域呈現全面井噴的狀態。但由於清政府的稅收政策落後,加上體系化腐敗,導致國庫空虛。

    4、民生領域:傳統核心區域百姓生活依舊;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人口外流嚴重,這一時期,山西、山東、福建,掀起了新一輪出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的人口外移勢頭;加上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後,勞動力嚴重不足,也吸引了大量抱有淘金夢的華人去美。而這些外出人員,則把新的思想傳遞迴國,影響思想界變革。與此同時,民生領域民族平等的思想開始爆發,漢人復國的情緒開始高漲。

  • 3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公元前二百多年中國的秦末西漢初,西方文明就創造出阿基米德定律。公元后二百多年東漢末年,曹衝還在和鴻儒們玩稱象的把戲!東方的陰陽五行八卦文明雖然博大精深,但是永遠也創造不出自然科學,沒有自然科學理論拿什麼資本主義?拿什麼工業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仿模仿花鐘十種花兒開放的時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