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空靈谷隨想雜談

    情感缺失,要看缺失的是真情實感,還是虛情假意。如果一個人缺失的是真情實感,而只剩下虛情假意,不異於行屍走肉,往往他有一個無處安放的靈魂。反之如果一個人缺失的是虛情假意,而成年後仍保留著真性情,他的靈魂會得到救贖而安寧。

  • 2 # 衡山小為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想試著先假設一個場景:誰再提出問題?誰在回答?因為涉及情感的問題,涉及心理事件的問題,都不是單純的概念,而是一種關係的互動,一種能量的流動過程。

    誰提出了問題呢?

    1、或許有人有情感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他或她認為自己遇到了本應該有強烈情感體驗和表達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自己卻沒有。這種事情可以是極度的喜悅也可能是極度的痛苦。

    2、提出問題的人或許在試圖給“情感缺失”下一個更準確的定義,用更多的事實案例來完善這個定義,並且在下定義的過程中找到方法。

    誰回來回答這個問題呢?

    1、當然首先是自己有情感感受和表達障礙的人。情感的表達對於我們華人來說當然或多或少都會有表達上的障礙(當然這種障礙是西方教育體制下給我們的定義,在傳統文化下的華人是不會有這個困擾的)

    2、心理諮詢師或者正在從事情緒方面研究的人。

    說了這麼多,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一下幾個方面做一下自查,就可以知道情感是什麼?為什麼情感回缺失?以及當情感缺失時,內心真正的訴求是什麼?

    第一個觀點:

    面對情感方面的感受和體驗必須要帶入場景帶入物件。

    因為同一件事情發生在A和B之間,以及發生在A和C之間,對於A來說,情感體驗是不同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有生物本能的部分,有超越理性的部分,更有一瞬間當地心靈的可能。因此,當有人跟你傾訴自己情感的困惑時大可不必做理性利弊的分析。縱然一時間對方完全接受了你的邏輯分析,在內心潛意識的情感癥結依然存在,而且越是在強大理性面前,我們的情感越容易喬裝打扮。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觀點:

    意識到缺失,是找回心理訴求的契機。

    在情緒心理學的研究中,情緒被切分的越來越細。中國有七情(喜怒悲思憂恐驚),希望有埃利斯的情緒花瓣理論。著名的情緒ABC理論指出:事件A 發生,經過我們意識C的加工之後,表現出了情緒B。也就是說,情緒是由事件和我們自己的認知共同決定的。在能夠影響主要情緒的認知中,關於我是誰?我的人生觀和生命意義的認知尤其重要。根據世俗的觀點,我們遇到了一件事情,理性告訴我們應該歡喜或者悲痛,但是真正發自心底的喜悅和悲痛是當這些事情與我們的人格和對生命的定義有關的。

    當理論上本應該出現的情感,我們卻沒有出現,正式在提醒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人生觀和生命觀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件好事。祝賀自己。

    第三個觀點,在沒有生理性病變或者激素問題或者正在正在面對應激事件的情況,平時普通的我們開始思考情感缺失是一種什麼體驗的話,那麼可能是這樣的體驗。

    1.抽離感,很容易愣神。

    2.很容易被打雞血,有很多的情緒愛好,卻沒有熱愛。

    3.想要哭卻哭不出來。悲情的浪漫主義者,在戀愛中總是被分手的那個,但卻被人指責沒有真正愛過對方。

    4.被愛無能。

    ……

    總之,情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我們有些時候感受不到或者表達不出,不是她沒有了,而是被矇蔽了,可能是我們有意為之,也可能潛意識是在保護我們。

    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微乎其微的情感體驗都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正是過猶不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聊得來的網友卻忘記我生日,我在他的心裡有位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