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皓月千山

    之所以覺得外國主的詩歌難以理解,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沉澱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你閱讀的時候肯定會覺得很陌生。

    在譯詩和原文之間,除了兩種語言本身具有的文化差異,還有作者和譯者之間的人格修養和精神氣質的差異。

    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首優美的詩如果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會讓讀不懂原文的讀者覺得莫名其妙,怎麼也說不出這首詩被人推崇是什麼道理?

    可以說,翻譯每一首詩都像是譯者對詩的再創作。絕對忠實於原作的譯詩從來就沒有出現,作為讀者,閱讀很多譯者對同一首詩的譯作,是最有可能靠近原作的唯一的一種方式。

    翻譯一首詩,對於譯者,就像遊客去了異國他鄉,發現了一做賞心悅目的建築,回到故鄉,就想照著這個樣子重修一座,可是所有的建築材料都不同,重建這座建築的人的水平也不同,致命的是周圍的風景也不同。(這個風景可以理解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 一首詩被翻譯出來,你說他原來的詩意會損失掉多少呢!

    比如李白的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在漢語讀者的眼裡,近乎天然的具有冷清淒涼思念懷人等多重意味,這也是許多代詩人努力的結果。最不濟,這個明月還可以指代嫦娥呢,詩意天然的蘊涵於其中。

    而假如有另一個民族,因為總是在黑夜裡出現,月亮成了陰險狡詐的象徵,說不定還是一位男神!這個民族讀了李白的詩,也會覺得莫名其妙的。

    所以有人提出了詩不可譯的主張,認為詩意就是在翻譯中損失掉的部份,我們當然不必這樣悲觀,如果我們對異國的文化和譯者文學才能兩者有足夠的瞭解,一首翻譯的詩還是有可能把我們深深地打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象棋有什麼套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