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閱人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分合交替,始分三國!算是實現了相對穩定的地域平衡!政權統治階層皆漢士。

    五代十國之後的宋(北、南)、遼、金、蒙其實也是割據分立,多數情況下也可以稱其為鼎足而立!但這一時期與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大不同,顯著特徵是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的對立與和戰!

  • 2 # 涼生筆談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三國鼎立的時代,多著去了。

    北魏末年,東西兩魏南朝三國鼎立

    北魏孝文帝變法之後,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是北魏政治的日益腐敗,吏治逐步敗壞。王公大臣鋪張浪費,肆意剝削百姓。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民家破人亡。破產農民紛紛投靠豪強,重新淪為依附農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制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

    於是催生了高歡、宇文泰這種地方豪強大軍閥。皇權逐漸旁落。

    公元534年,高歡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遷都時,高歡將洛陽城內40萬戶居民遷到鄴城,並大拆洛陽宮殿,將所拆的建築材料運往鄴城,致使這座300年的錦繡帝都逐漸化作一片廢墟。

    第二年,孝武帝與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兩個政權同時期各挾持一皇帝,分據北方地區東西兩面。

    但過了不久,高歡的兒子高洋接受東魏皇帝元善見的禪讓,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則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

    南方一直處於相對安穩的狀態,但是政局同樣不穩,時值剛經歷過候景之亂的梁政權,根本無力北伐,甚至自身難保,國內不斷崛起的地方軍閥與皇權派形成南朝特有的“荊州派”和“揚州派”的鬥爭。

    宋遼夏與宋金夏二時期

    北宋雖說名義上統一中國,但實際上處於宋遼對峙時期。

    遼國雖說遊牧出身,卻也是漢化少數民族的一支,佔有燕雲地帶。

    西夏偏安於河西走廊一帶,卻也國力不弱,面對外敵總能打成平手。

    所以說這段時期是兩強一小國的對峙時期。

    這種階段持續了上百年,金朝的到來徹底將其變得更像三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在上京會寧府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

    1125年迅速滅遼,隨後立馬揮師南下,於1127年攻佔汴京,滅亡北宋。

    北宋王子趙構逃出生天,在南方建立南宋,史稱宋高宗。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偏安一隅。

    這種狀況持續了上百年,直到蒙古入侵。

  • 3 # 銀繼承

    除了魏蜀吳三分天下,還有北宋時期,宋遼西夏三國鼎立。因為北宋重文輕武,所以軍事力量非常弱,沒有能力統一全國。南宋時期,宋金元三國鼎立,最後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

  • 4 # 柴犬遇上秋天

    按照魏蜀吳的標準來看,後來的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首先要明確三分天下的概念

    從漢末三國鼎立的局面來說,所謂魏蜀吳三分天下,嚴格來講,應該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開始算起 ,在此之後,曹孫劉三方控制的領土基本穩定下來,魏蜀、魏吳之間的邊界極少發生變化,到公元263年 蜀漢滅亡為止,期間共計44年,與此同時,在遼東地區還存在著一個公孫氏政權,但鑑於其位置偏遠, 且僅與魏國有領土接壤,故將其排除在外。因此,如果將範圍限定在對峙局面維持在40年以上,三方之間領土接壤且主要戰爭發生在傳統漢地的情況下,那麼此後中國古代歷史只出現過一次三分天下的局面 。

    那就是北宋、遼、西夏三國鼎立

    三國中最早建立的是遼,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定國號為“契丹”,此後其國號數次在“遼”和“ 契丹”中轉換,遼太宗時,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換取遼朝援助,滅唐立晉,遼朝得以把疆域拓展到長城以南,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攻滅了數個 南方小國,統一南方,公元979年、986年,宋太宗兩次發兵試圖攻取幽州,但均以失敗告終,從此宋朝 對遼朝逐漸轉為守勢,公元1004年,遼軍南下,在與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後北撤,此後一百餘年,雙方 邊界基本上維持了和平,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事。公元1038年,繼承祖業的李元昊在興慶府稱帝,西夏建國,後與北宋和遼朝接連發生戰爭,均取得了勝利,正式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此後的戰爭主要圍繞在北宋和西夏之間展開,公元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宋室南遷,與西夏再無接壤,至此,三分天下的局面總計持續了90年。

    如果將三分天下概念的限定條件放寬一些,不考慮對峙時間的長短,那麼古代歷史上頻繁出現這種情況就還有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趙、後趙、東晉

    前秦、前燕、東晉

    後秦、後燕、東晉

    但是以上幾種三分天下的局面維持時間普遍較短,有時還存在諸如五涼等小政權,故一直不為人所承認。

    接著就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三次出現過三分天下,但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分別是:

    東魏、西魏、南梁

    北周、北齊、南梁

    北周、北齊、南陳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面則是蒙古滅西夏以後,中國大地上存在著蒙古、金和南宋(大理只和蒙古作戰,不算)三個政權,隨著蒙古軍隊將一路南進,金宋兩國先後被滅,此後中國再也沒出現過三分天下的局面。

  • 5 # 斷鷹攀崖愛歷史

    1、魏蜀吳

    2、北周、北齊、陳

    3、北宋、西夏、遼

    4、金、南宋、西夏

    5、蒙古、金、南宋

  • 6 # 九頭鳥漫談文史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自秦朝建立以來也有兩千年,這中間更換了無數王朝,東漢末年的三國鼎力時期是其中比較有特點的一個時期,三國之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有多次三國並立和多國並立的情況出現,但大多數都和三國鼎立時期不一樣,比較著名的如北宋末期的金、遼、宋三國,南宋中期的元、金、宋三國,不過這兩個時期在性質上完全和三國鼎立時期不同,宋朝的這兩個時期只能稱為“並立”,而不能稱為“鼎立”。

    鼎的特點是三個足,而且要三足均勻分佈,互相依賴和共同支撐,先分析下北宋末期、南宋中期和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的差異點:

    漢末三國互相接壤,能隨意互相攻伐,而宋、遼、金並立時期,金和宋是隔開的,同樣,蒙、金、宋並立時期,蒙和宋也是隔開的,在發生戰爭時,一國只能同時攻擊一個國家。

    漢末三國互相牽制,誰也不能輕易吃掉誰,即便是最強大的魏國,在三國早、中期時,也無法保證能吃掉蜀和吳中的任意一國。而宋、遼、金時期的金國對遼國是碾壓,宋、金、蒙時期的蒙古對金國也是碾壓。

    漢末三國鼎立時間長,即使是以赤壁大戰為分水嶺,到三分歸晉止,這中間也長達半個多世紀,而金、遼、宋並立的時間只有短短十年(從金國建國到遼國滅亡),蒙、金、宋並立時間也只有二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到金國滅亡)。

    所以,宋朝在和金、遼、蒙並存的這兩個歷史時期的情況不足以和漢末三國相比,但在宋朝的北宋中期,北宋、西夏、遼國三國並存的這段時間,卻可以稱之為三國“鼎立”,雖然其中的西夏和另兩個龐然大物比起來實在是弱小,但西夏卻充分藉助自身的一些優勢左右逢源,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出現,從各種情況上分析,都比較接近漢末三國鼎立時期。

    首先,這三國鼎立的時間長達87年(從西夏建國到遼國滅亡),其次,三國也是互相接壤、互相在軍事上敵對,西夏和北宋、遼國都有過戰爭,並且利用三方之間的微妙局勢存活,北宋不能消滅西夏和戰力無關,實際上是因為不能以舉國之力對付西夏,因為在河北方向還有遼國虎視眈眈,北宋的防禦重心始終是在遼國方向。

    北宋、西夏、遼國這三國之間也有各種合縱連橫,比如,遼國和西夏聯姻,遼國和北宋互稱兄弟之國,西夏和遼國有戰爭時,也向北宋稱臣求和等等。同時,西夏雖然最弱小,戰爭潛力最小,但另兩國也無法徹底摧毀他,因為任意一國要幹掉西夏,奪取西夏的地盤,另一國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因此,如北宋、西夏、遼國這樣並存,並且三國互相接壤、互相防備、互相可以進行軍事戰爭、互相可以結盟抵制另一方,這樣的歷史時期,才能算得上是三國“鼎立”,從形勢上、性質上都更接近於漢末三國鼎立時期。

  • 7 # 楓葉0829

    南北朝時期,北齊,北周,南陳三國鼎立。

    最開始南北朝是南梁和北魏相互對立。公元534年,北魏權臣高歡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遷都時,高歡將洛陽城內40萬戶居民遷到鄴城,並大拆洛陽宮殿,將所拆的建築材料運往鄴城,致使這座300年的錦繡帝都逐漸化作一片廢墟。第二年,孝武帝與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東魏、西魏均沒維持多久,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接受東魏皇帝元善見的禪讓,建立了北齊政權。 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則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西魏滅亡。至此北方從統一的局勢分裂成了北周,北齊兩個國家。

    而與此同時,南朝梁由於侯景之亂帶來的影響,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陳朝疆域在南朝中最小,僅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區。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再次形成。

  • 8 # 沒愛心的管小稀

    三個國家並存是長期分裂的必然結果。兩國對峙只有攻閥,三國對峙則可以合縱連橫相互制約。類似的局面有北齊 北周 陳朝;北宋 遼國 西夏

  • 9 # 青言論史

    中國歷史上,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過不止一次,而且集中出現於同一歷史時期——這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世人皆知魏蜀吳三足鼎立數十年後,重歸一統;也明白西晉統一後十年天下就再次大亂,五胡亂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衣冠南渡到隋滅陳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中國大地上數次出現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且和魏蜀吳剛好相反——北方分裂成兩半,南方卻歸為一國。

    1.前趙、後趙和東晉(319-329):317年,在胡漢的進攻下,長安陷落,西晉滅亡。然而這個國家立刻就分裂成了兩個趙國,並且相互攻伐了十年,最後以石勒的後趙勝出告終。

    2.前燕、前秦和東晉(356-370):後趙被冉閔消滅以後,盤踞在東北的慕容家族趁虛而入奪取政權;同時在西北的氐族人也乘機發展壯大。隨後,前秦和前燕之間激戰十幾年,最終以雄才大略的苻堅滅亡前燕告終。

    3.後三國時期(534-577):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出走長安,北魏也隨之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這兩個魏國又分別為其實際的掌控者高氏家族和宇文家族所取代,即為北齊和北周。在南方,梁朝又因侯景之亂而滅亡,從而過渡到了陳朝。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朝代更迭,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段歲月。

    除此以外,遼、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西夏,也堪堪可謂之“三足鼎立”。但是三個政權的幅員和實力無法和上述三國相比,故存在爭議。

  • 10 # 戰爭圖解東港

    中國歷史上三次大分裂時期

    1.東周至秦朝建立(春秋戰國時期)

    2.東漢末年至隋朝完成大一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3.唐朝末年至元朝建立(五代十國及兩宋時期)

    注:1兩晉時期國家動盪,很快就陷入分裂,所以也被歸入第二次大分裂時期;2唐朝末年軍閥割據已形成事實上的分裂;3宋朝及內遼金都被認為是中國的正統繼承者,所以依然被視作分裂。(西夏一直被大宋及遼金視作附屬國,所以不容被認為是中國的正統繼承者)

    三國鼎立的情況就是國家分裂,所以在這三次大分裂時期,同時都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集體。如果一定要侷限於三個國家,那麼宋朝時期的存在三個已知的國家並立,但這三國鼎立和漢末的三國鼎立完全沒有可比性。

    遼,或者金,党項或者西夏這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漢末三國是一個王朝分裂出來,屬於統治階級內部政治路線的選擇問題。宋時期的三國屬於民族遷徙融合問題。

    政治路線,權力鬥爭導致的分裂,比如唐末時期。藩鎮割據,形成的五代十國,這就同屬於大唐王超內部權力鬥爭的演化,

    民族遷徙融合,比如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這就是民族融合形成的分裂,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分裂,應該算是民族逐步融合。從沒有接觸,到鬥爭,到合作,到融合。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每一次分裂到統一,對我們國家的領土,民族,文化問題都是一次新鮮的血液。比如周朝時期,華夏子孫僅僅只是在黃河流域繁衍,但是周朝分封諸侯,變相的為國家開闢了新的領土疆域,雖然導致了後來的春秋和戰國紛爭,但我華夏子孫的領土增大一倍不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考分數沒出怎麼填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