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一個觀點:
一般人對於別人的認可(表揚,稱讚,鼓勵)應該是正面情緒的。
如果出現了負面情緒,可能有三個可能
1、“我”有問題,就是不愛聽表揚,就愛聽批評,不是正常人。
2、老師有問題,老師反話正說,並不是真實的表揚,而只是客套,說給旁人聽的。
3、“我”和老師的關係有問題,只有仇人或者“假想敵”的話,什麼話都不想聽。
1和2的可能性其實都不大,大多數可能應該是3。
人只要劃分群體,就會產生矛盾。(其實大部分矛盾是假想而來的。)
老師和學生原本目標是一致的,但是處理不當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所謂的“階級”矛盾。
如果學生把老師當做“假想敵”,把老師的教導當成“壓迫”,把老師的教誨當做“辱罵”,那自然而然的,老師哪怕是表揚,也可能當成刺耳的“諷刺”。
這種情況,應該還是存在的,可以多和家長、老師溝通。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想證明自己很成熟很懂事,但是每隔5年看5年前的自己,都會發現一些讓人發笑的幼稚。
首先明確一個觀點:
一般人對於別人的認可(表揚,稱讚,鼓勵)應該是正面情緒的。
如果出現了負面情緒,可能有三個可能
1、“我”有問題,就是不愛聽表揚,就愛聽批評,不是正常人。
2、老師有問題,老師反話正說,並不是真實的表揚,而只是客套,說給旁人聽的。
3、“我”和老師的關係有問題,只有仇人或者“假想敵”的話,什麼話都不想聽。
1和2的可能性其實都不大,大多數可能應該是3。
人只要劃分群體,就會產生矛盾。(其實大部分矛盾是假想而來的。)
老師和學生原本目標是一致的,但是處理不當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所謂的“階級”矛盾。
如果學生把老師當做“假想敵”,把老師的教導當成“壓迫”,把老師的教誨當做“辱罵”,那自然而然的,老師哪怕是表揚,也可能當成刺耳的“諷刺”。
這種情況,應該還是存在的,可以多和家長、老師溝通。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想證明自己很成熟很懂事,但是每隔5年看5年前的自己,都會發現一些讓人發笑的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