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校裡的那些事兒

    取得“高分”的“能力”和實際上的創新能力並不完全重合,取得高分的能力是應試能力,應試能力不等於實際本領。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皓首窮經搞應試的人,肯定難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實際,難以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即使他們很聰明,也往往只能顧一頭。所以創造性特別強的人都討厭死板的考試,愛因斯坦就因為厭惡

    德國學校

    裡的清規戒律和死記硬背地教學方法,在15歲那年輟學。創造性特別強的人都是十分善於節約精力的人,他們把應付考試的精力都節約下來,用在刀刃上了,這才能有創造。有些人既有創造性又善於考試,這當然不簡單,但是我想,如果他們能把考試的精力節約出來用在創造上,其創造成績會更佳。考場沒有好文章,考試不能增加社會的知識總量,增加社會知識總量的是研究和創造。考試這種形式,更有利於評價和選拔,而不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人們在考場上是不大敢創新的,因為那太冒險,考試要的是分數。所以久經考場的常勝將軍們很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形成某種複製型的、看人臉色型的思維方式,這對他們日後的創新就是羈絆了。還是那句話,出圈未必有創造,但創造是必須出圈的。然而考試恰恰是禁止你出圈的一種

    運作模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考試註定要壓抑創造性。

    高中選的是"可塑之才",而非"可用之才",所以要的是"知識內容",而非"實用技能"。如果是那些低分高能者去技校就行了,何必去高校哪?

    90後的我們,真個是隻是一味的追求學習好、念大學、什麼

    重點大學

    ,將來有好的前途,至於目的、動機呢,一概不講,怎麼做人、為國家做貢獻。所以下一代教育方法正在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善走路姿勢,防止小腿肌肉外側,鞋底外側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