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之之問

    除了1和自己以外,沒有任何因子的數都稱為素數,也叫質數。

    素數的產生藉助計算機用C語言或者VB,運算有電腦完成,應該是很快的。但若是單憑口算和筆算,那怕是要廢了!

    我們都知道100以內的素數: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

    但是要上百上千口算都應付不過來了,何況是1024位的大素數呢?所以,還是用程式吧!

    然而,就這個問題,有一件搞笑的事是日本年初出版了一本書《2017年最大的素數》,這本書用了719頁只印了1個素數,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素數。這個數是2^77,232,917-1,共計23249425位。

    如果你對一個有兩千多萬位的數沒概念,看看這本書也許會明白它有多大。

    所以,1024位的大素數應該不算事!!!

  • 2 # Mathemlogical

    可能有點不可思議的是,產生大素數,或者說生成一個很大的而且幾乎確定是素數的數,這件事並不需要費多少時間。在現代的家用計算機上,只要幾秒鐘即可。

    首先,根據素數定理,N附近的素數密度大概是1/ln(N)。也就是說,大概在N附近取ln(N)個數,就有一個是素數。因為對數函式增長得很慢,所以其實需要取的數並不是很多。對於1024二進位制位的素數來說,也就是一千不到。

    然後就是測試素數的辦法。只要透過一些簡單的驗算,比如求對於420的模,就能篩選掉很大一部分的合數。剩下的就需要利用素性檢驗的演算法來驗證了。素性檢驗的演算法有不少,主要分為兩類:確定性演算法和機率性演算法。

    確定性演算法的代表有Pocklington演算法和ECPP(橢圓曲線素性檢驗)演算法。兩者給出的實際上是某個數的確是素數的證明。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Pocklington演算法,ECPP的原理是類似的。

    Pocklington演算法依靠的是Pocklington定理:對於正整數N,如果有一個素數q,它大於N的平方根,又可以整除N-1,又存在另一個整數a,使得a^(N-1)模N等於1,而a^((N-1)/q)-1與N互質的話,那麼N就必定是素數。要利用這個定理,就要找到對應的q和a。如果知道q的話,找a並不是太難,只要隨機選取,成立的機率都不會太差。但是要找到q的話,就必須完全分解N-1這個數,但我們知道大數分解需要大量時間。所以,只有對一些特定的N,Pocklington演算法才能有效地證明N是素數。當然,這個演算法有一些別的版本,它們不需要q是素數這個條件,但仍然需要進行大數分解。ECPP也是類似的,不過用於驗證的是橢圓曲線。正因為這些演算法大多需要進行大數分解型別的步驟,一般人們很少使用它們來進行素性檢驗,只有在非常特殊,需要完全確定的時候才會用到。

    機率性演算法的代表則是Miller-Rabin演算法。與其說它們是素性檢驗的演算法,不如說它們是驗證一個數不是素數的方法。如果重複多次,仍然找不到N不是素數的證據,我們就說N很有可能是素數。演算法本身很簡單。對於正奇數N,它可以寫成2^r*d+1,其中d是一個奇數。然後,隨機選取一個a,順次計算a^d,a^2d,……,a^(2^r*d),檢驗是否滿足a^d模N餘1,而其他模N餘-1。如果不滿足的話,那麼N必定是合數;但如果滿足,也不能排除N是合數的可能性。Miller-Rabin在一次檢驗中出錯的機率是1/4,如果施行k次檢驗後仍然不能排除,我們就可以說N不是素數的機率是(1/4)^k。只要檢驗上千次,N不是素數的機率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承認所謂的“廣義黎曼猜想”的話,甚至可以確定,只需要驗證2(ln(n))^2次,就能完全確定N是不是素數。目前這個方法還沒有出現反例。

    在實用中,一般會使用Miller-Rabin演算法,只要重複足夠的次數,就能將出錯機率降低到硬體本身出錯的機率。總體來說,從隨機選擇到素性檢驗,整個過程運算的次數大概在十億量級,在家用計算機上也就是幾秒鐘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協盃申花奪冠,上港沒哭,為何華夏幸福的落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