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字化轉型研習社
-
2 # 聞聲
不管什麼病總得有個名,這病名和病情要名符其實,不能亂叫。你把饅頭叫成麵條無論是外形還是做法都不相符。改病名沒有實質性意義,大家熟悉了還是知道你得的什麼病。把感冒就成享福是好聽了,但誰也知道你在難受。稱精神分裂有病恥感,改稱精神振奮還是會有病恥感,因為大家知道這是什麼病。所以有病就要面對現實,儘快治療,恢復健康就會名正言順!
-
3 # 精神科藥師小池
您好!即使把疾病名字改了,也改變不了疾病本質,所以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精神分裂症的病恥感。研究證實,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恥感的因素有性別、年齡、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工作性質、對精神疾病接觸或瞭解程度、自知力、精神科的醫療體制、自尊、社會支援,自我效能、社會風氣等。要解決患者及家屬的恥病感需要多方面入手。有研究報道病恥感對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有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恥辱感是影響患者融入社會的重大心理障礙,也是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後生存質量的關鍵。然而,在臨床中絕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恥感,這種病恥感除了與公眾對精神分裂的不正確認知、偏見、歧視等有關外,還與患者自身認知、觀念等密切相關。有報道透過對精神分裂症恢復期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包括疾病教育、情景指導、家人支援等,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疾病恥辱感,提高了患者積極度,這對提高患者生活信心、降低疾病複發率具有重大意義。住院患者可採取引導式教育訓練,訓練內容參考Liberman的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程式,包括基本交談技巧、娛樂休閒、抗精神病藥物自我管理和精神症狀自我管理等。
目前國內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恥病感的研究較少,如何改善公眾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視狀況,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提高其生活質量,將是今後精神科研究的重要內容。
-
4 # 玫瑰姐OHTRC
無論叫什麼名字,其症狀不會改變。
臺灣將慢性精神病人列入心智障礙人士,在大陸,你若對精神分裂症人士說他們是心智障礙人士,他們肯定會暴打你的,因為他們會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不會承認自己智力有問題。
回覆列表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否應該被重新命名,以幫助降低病恥感,目前仍存在爭議。一部分觀點認為重新命名能夠幫助降低醫源性病恥感,因為“精神分裂症”一詞本身的含義是“精神上的分裂”。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病恥感的產生源於公眾對精神疾病的不瞭解和恐懼,良好的疾病教育比單純重新命名更加重要。
1980年,“躁鬱症(manic depression disorder)”被重新命名為“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雖然這次改名並非為了改變公眾態度,但的確是術語變化幫助降低病恥感的例子。另外, 2002年,日本為了改變公眾的態度,將“精神分裂症”重新命名為“整合障礙(integration disorder)”。
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循證證據論證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重新命名對公眾觀念和態度的作用。倫敦大學學院的Nell Ellison等開展的研究針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比較了受試者對不同疾病標籤,包括“精神分裂症”與“整合障礙”,以及“雙相情感障礙”與“躁鬱症”,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