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俊傑猛
-
2 # chalier
歷史上都說諸葛亮是大軍事家,政治家,其實他不過是一介書生而已。在他見到劉備之前,就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也未曾有過一次軍事作戰指揮經歷,更缺乏大兵團作戰指揮才能和經驗。劉備拜他為軍師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劉備死後,他六伐中原六次失敗,無功而返,徒費錢糧,加重了四川和漢中老百姓負擔。在政治上,諸葛亮不善於團結益州土著百姓,尤其在處理外來幹部(劉備從荊州帶來的幹部班底)與四川當地老幹部(益州投降的官僚體系)關係上做的不好,兩派之間矛盾積怨很深。當地官吏地主豪紳不太支援他的苛政,也不贊同北伐大業,只是在他的強權政治下出人不出力。諸葛亮幾次北伐無功而返,都是因為糧食接濟不上,不得不退回去。為啥?人民不支援。在劉備入川前,益州老百姓過著閒散富足的生活,當地統治者無為而治。劉備入川后情形大變,嚴刑峻法。又戰事不斷,苛政猛於虎。後來,關羽被東吳孫權殺了,劉備為報仇率大軍討伐東吳大敗,不僅死了劉備,更殘酷的是幾十萬四川男兒死在異鄉,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接著諸葛亮又開始連年不斷的北伐,致使益州大地天災人禍,餓殍遍野。對此諸葛亮視而不見,一味高喊北伐口號,指揮數萬疲憊之師,翻山越嶺,雞蛋碰石頭。在識人用人上他又不善於團結各方面力量為我所用,蜀國軍隊內部派系林立,互相拆臺。比方說他不敢重用趙雲趙子龍,又時刻提防大將魏延,對後方籌備糧草的副丞相李嚴更是一百個不放心,等等。《三國演義》上說諸葛亮一生唯謹慎,我多年熟讀三國,清楚的認識到他其實一生犯了兩大盲目高估的錯誤:一是盲目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號召力和軍事才能,二是盲目高估了益州百姓覺悟。正所謂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
3 # 疆南職都
個人認為,諸葛亮識人、用人、做事都是大黑點!
一部《三國演義》,使諸葛孔明的粉絲量無人能敵,因此,首先我們從他談起。按理說,蜀漢有這麼一個傑出的軍師、國相,他為什麼不但未能取得最終成功,反而是最先被滅的物件呢?關於蜀漢亡於諸葛亮早死之說甚囂塵上,南宋著名學者陳亮說:“吾嘗論孔明而無死,則仲達敗,關中平,魏可舉,吳可並”,“天不相蜀,孔明早喪”,把諸葛亮近乎神化。
杜甫的千古絕句:“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是對諸葛亮敬佩之情的體現,也充滿著無比惋惜之意。
以今日團隊管理學角度來看,“人才說”應該才是蜀漢滅亡之根。三足鼎立,特別是劉備臨終託孤之後,吳蜀聯盟崩塌,魏蜀吳三國之中,以蜀漢最弱,次之吳國,而曹魏最強,這裡所說的強弱,不僅僅是土地、人口、兵馬,著重是人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隨著劉備的去世,蜀漢政權能用的人才本來就實在太少,但諸葛亮卻沒有將人才作為重中之重來對待,留下了無數敗筆,這裡就數說一二以饗劇友。
一、求全責備
無論是在史實還是演義上,諸葛亮幾乎就是一個完人的存在,他總覺得別人笨,不放心,作為大將魏延,是一個善於運用奇謀而又英勇之將才,但他偏偏抓著“不肯下人”的缺點不放,始終留一手,既不完全放開讓魏延獨擋一面,又輕易不給魏延重要的事做。他這種求全責備的作風,如果只針對自己我們無可厚非,只能認為他是嚴於律己,但針對了整個蜀漢陣營,這就是他的不對了。
任何一個人,其實都會有他的缺點,我們要的是用人之長、避人之短,但他做不到,而是一味地求全責備。
特別是當魏延提出“分兵突襲、潼關會師”子午谷奇謀時,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儘管不排除這個計謀的成功率極小,且他的目的不在於此。但是,如果提出這個計謀的是馬謖,或許他會用,至少會認真思考後再作打算,但就因為他對魏延的偏見,直接給予拒絕未予採納。同時,他的用兵確實太過謹慎,以弱旅之師鬥曹魏的強霸之軍,太過謹慎就等於沒有成功率,這也是他六出祁山、後來姜維九伐中原均無功而返的主因所在。
他臨死之際,卻仍然不忘給魏延耍點陰招,從而激反他,借馬岱之手斬落馬下,或許當時的他在九泉之下還在得意。他就根本沒想到他死之後,蜀漢之後靠誰來統軍主政,人才在哪?他不是“伯樂”,他不敢用人這一點與劉備相比,就差了十萬八千里。當年龐統不理政務、法正行為不端,劉備不是一樣用的很好,還與傲慢自負的關羽、脾氣暴躁的張飛結為兄弟,進而開啟了蜀漢的全盛時期。
用人求全責備,以自身標準去要求一名員工,甚至是中高層管理人員是不正確的,必須得有容人之量。給他辦的事儘量是其所長,能充分發揮他的長處,挖掘他的潛力,不能一棒子打死,認為他這一方面不行,就全盤否定。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的只是他最閃亮的優勢。
是人皆有缺點,不可求全責備!
二、事必躬親
諸葛亮事必躬親是天下聞名的,如果說他英年早逝是自找的,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我想沒幾個人有異議,他什麼事都要自己親自過問,即便病危五丈原時依然如此,“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食少事煩”,當司馬懿知道時,便顧左右道:“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我們不妨這樣去想,他花大把時間去研製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弩時,頂多起到了一個頂級工匠的作用,但他當時是蜀漢的工匠嗎?蜀漢需要他來當工匠嗎?別人要的可是國相,治國治軍理政的一國之相。
戰術上的勤奮,絲毫掩蓋不了他戰略上的無能。如果你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去做了中層管理的事,那中層管理只能去做基層管理的事,基層管理就只能去做員工的事了,最後導致員工無事可做,那他們幹什麼呢?就只能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說東家長西家短了,這樣一來,你還能指望團隊能做成大事嗎?何況,諸葛亮直接是去做一名員工的事,無論你做得多好多麼優秀,註定是不會成功的。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三、用人不當
在演義與史實中,每次戰爭失敗後,給人的感覺諸葛亮都會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給自己定罪論罰,我們不否認他對蜀漢的忠心,但至少他用人不當。用人必先識人,但他在街亭失守之前,天天跟一個參謀之才的馬謖,通宵達旦的談論兵法,在街亭一役中,活生生地把一個傑出的參謀用死了,把人才變廢了。
用錯了就用錯了,本來借街亭失守這一事,給馬謖至少上了一個最昂貴的課,說不定以此為戒,以後還真會成為一個將才,可是學費已經交了,他又不允許人才犯錯,直接給殺了,假惺惺地陪上幾滴眼淚,有用嗎?
最後我們再說說他的接班人姜維,這個人是他親自指定的,但就其本身才能來說,頂多算個帥才,豈能以宰輔之職相托?這一點,我相信任誰也能看出來。
在現代管理中,我們必須明白,發現人才、識別人才、培養人才、利用人才是一整套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不能就暫時的功過論英雄,是人才我們就必須捨得花錢去培養,不能瞻前顧後。
因此,個人認為他識人、用人、做事都是黑點,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斧正!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黑點還是很多的。
首先,諸葛亮作為一個領/導,鞠躬盡瘁,事必躬親,這本身就是缺點,領/導的最高明方法是讓別人幹活的,而不是什麼都自己幹,什麼都親力親為,那樣累死工作也做不好。
諸葛亮對別人的工作沒有放心的,就連費禕,董允等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也不放心把事情交給他們去做,這就變相剝奪了手下人成長的機會。
諸葛亮用人全憑自己好惡,喜歡的就加以重用,不喜歡的就放置一邊,比如魏延,比如馬謖,就是例子。
諸葛亮後期看重權/力,排擠了蜀漢肱骨大臣李嚴,造成本來就缺人才的蜀國用人更加捉襟見肘。
劉備時期,蜀漢人才濟濟,劉備死後,蜀漢沒人了,其實不是蜀漢沒人,是諸葛亮的工作方法培養不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