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ana人

    良好的精神狀態需要強大的思想意識與崇高的道德素養做為依靠。精神狀態與物質意欲的滿足與充裕有絕大關係。知足者常樂。貪得無厭沒有良方治癒疾病與恐慌。思想上的饑荒比物質上的饑荒更容易上當。

  • 2 # 飛揚46644226

    孔子很富有嗎?他比魯王有錢有勢嗎?

    物質和精神有必要匹配嗎?

    安份守己沒有錯。但中國文化什麼時候批評過重大義輕生死?

    安份守己是固化階級的工具。當今的中國急需要這種文化嗎?

  • 3 # 明人明言60416579

    這是一個很好很有價值的問題,我很樂意試著談談自己的看法。

    站在人的角度看眼花繚亂的大千世界,無非存在兩種狀態,一種是客觀的,一種是主觀的。客觀的就是自然存在的狀態,花是花草是草,怎樣看那是相關專家學者們的事,與絕大多數人無關。而芸芸眾生所看到的則是花非花草非草了,因為你給予了對方太多的情感因素,正如看見玫瑰花你會想到愛情,看見秋葉飄零你會傷感一樣。其實,這就是精神與物質處在相容狀態下的一種正常表現,而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包括幸福感等情緒,皆有可能受到客觀物質的影響。

    通常說物質財富,是指財富也是物質之一種。因此,財富對人的精神的影響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財富越多幸福感就越濃厚,反之則自慚形穢,鬱鬱寡歡。說到底,追求幸福就包涵著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離不開對物質財富的擁有。一個人的財富,只要他是透過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獲得的,都無可厚非並應得到他人的尊重,這是常理!

    但在被人主宰的世界裡,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這也是世道不公的根源所在。這其中會出現三種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窮者自窮,不求上進,反而安貪樂道,他們不僅包括那些無所事事的流浪者,更包括那些真正的佛教徒。表面上看,這類人與世無爭,也不損人利己或違法亂紀,似乎生活在真空中,但在精神層面對其他人的影響還是不可小視的,至少他向社會釋放的是一種消極情緒,不符合大多數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處世觀,矛盾也會由此產生。

    二是努力拼搏,積極進取,不擇手段地攫取個人財富,對人對己都不留後路,大有不成功則成仁的氣勢,這種人是最要命的,也是社會亂象的主要根源。

    三是正道不想走,邪道又不敢走的一群人,只臨淵羨魚卻不願退而結網。終其一生都在哀聲嘆氣,鬱郁不得志中度過,精神極為困厄,甚是可悲可憐。

    以上三種人的生存狀態,都是精神與物質極不匹配的表現,幾乎佔了社會總人口的一半甚至更多,一點也不誇張。因此,無止境的精神慾望與物質財富的有限性,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矛盾的總根源,沒有之一。若想匹配,那也是動態的或相對的。

    其實,華人的傳統哲學觀,到是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知足常樂的俗訓等,但事實上做不到做不到做不到,重要的話說三遍!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

  • 4 # 風謐

    謝謝邀請,但是我很奇怪提問者是基於怎樣的現實狀態來提問的?而且為什麼精神狀態一定要與物質條件做匹配?物質的貧乏就一定要匹配精神的貧瘠嗎?富足的生活就一定能匹配富足的精神嗎?我覺得這兩者不一定非得有一個固定的相關性,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尊重生物本性,把不好的剋制在理性範圍內,如貪婪,虛榮,惡毒,嫉妒等等,就很好很好了!物質和精神也不需要做相當的匹配,從古至今,多少能人賢士隱遁於江湖,過著或許貧窮的生活,但是精神富足,又有什麼不對,聖人說,貧而無讒,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所以我覺得精神物質不必非得給他定一個正相關或負相關,這也不是誰可以定的,擁有強大內心的人,就算貧窮也一定會是暫時的,不一定大富大貴,但肯定自給自足!個人淺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