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武萌得
-
2 # 多少青春可以揮霍
不會,以唐朝為例,唐朝官員約一萬八千人,每年錄取舉人約六七千人,進士約四百人左右,
一般情況下進士就可以直接做官或者候補,官員不夠時候還可以從舉人中舉薦做官,古代的官員也沒有退休制度,會一直幹到老死的那一天的,除非犯了錯誤的,
所以官員不會有空缺,只會官位不夠,連很多進士都等到老了也沒有排到做正式的官職
-
3 # 涼州七里
“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梁書·到溉傳》
自古以來比起當官的誘惑力,大概只有當皇帝能在位列之上,古代官員的社會地位對比當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古代社會的最佳職業選擇,沒有之一。
曾經有位大臣問武則天,若是天下臣子都被殺光了,那又有誰能輔助呢?武則天舉起身邊的火把,看著撲火的飛蛾,說:“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回到問題中來,其實很好回答,當官不一定要經過科舉,科舉上榜不一定能夠當得上官,何來的導致官位空缺一說呢?而且這個官位還只能定義為文官,龐大的武將隊伍如果透過科舉來遴選的話,怕圖書館都要不夠用了。
隋唐兩代透過科舉而進入仕途的官員十不足一,不過是門閥政治的補充罷了。宗室和門閥身份才是當官的捷徑,比如王維走都是太平公主路線,李白走的是名士路線。
兩宋時門閥消失,沒有了這個最大掣肘之後皇權逐漸撒歡,科舉也逐漸走上正軌,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科目雖多,但莫重於進士一科。進士歷來為朝廷所重視,士子亦趨之若鶖,人才亦多出於此科。
有宋一代的著名文臣都是科舉考場上的佼佼者,完美地實現了“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但兩宋的進士名額其實很少,連柳永這樣的超級才子都沒能考上,其數量遠遠不足以填充官位空缺,但卻以“冗官”作為王朝頑疾的“三冗”之首,這麼多官員大多都是透過官員恩蔭制度和其他途徑上崗(比如說高俅會踢球也能當太尉)。
到了明朝,科舉規模擴大,進士錄取人數激增,舉人也具備了當官的資格,這個時候該擔心的問題就是位置不夠了。不過舉人官員地位很低,在進士出生的官員面前低人一等,比如說海瑞。
清朝之後,該擔心的問題就變成了官員位子不夠了。我們在電視劇裡面聽說過什麼“候補知縣”之類的玩意兒,但大多數人想都想不到問題有多嚴重。
“約計每省中候補人員至少必有千人,而得有差缺者不過十中餘則皆無缺無差,終歲浮沉宦海。”“道光以前,兩淮候補人員自監掣以至鹽巡,不過二十員……及兵燹候補人員多於從前者數十倍。”--《周詢.蜀海叢談》清朝盛行新官候補,稱之為“需次”,鄭板橋等名人都被需次過。官員在候補期間,或署缺,或差委,或賦閒,但長期得不到實缺,清末縣官李超瓊在《日記》中說,他考中進士後到蘇州,和他一起需次的達48人之多!一位叫唐崧甫的海南籍候補縣令已經候補了20多年;另一位叫劉黎閣的福建候補縣令,候補了26年,甚至連臨時差事也沒撈到過一次!
所以,歷朝歷代擔心沒人當官無異於杞人憂天,你想想范進當年中個舉人就高興得瘋掉,因為它具備當縣令和縣丞的資格了,從被屠夫丈人看不起到一步登天,這也就是科舉制度的吸引力所在。
科舉制度廢除於1905年,終究沒能趕上時代的發展而成為歷史,與之一起崩潰的還有中國農村的鄉紳文化階層。
總結一下,科舉制度只是選官制度的一種而已,擔心沒人當官,不如擔心地上的錢沒人撿該怎麼辦,我輩說說笑笑,權當供大家消遣吧。
說來也奇葩,明明為選官而設定的科舉制度,卻基本上不考政治經濟,但對聯、文學、詩詞和哲學都曾經考過;明明學的考的都跟當官不沾邊,卻一個個當官都有模有樣。你說這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呢?還是因為這些人太聰明而能夠觸類旁通呢?
-
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不會。
吃皇糧的行政人員過去分為官、吏、差役。
唐宋時期,官員品級低,所以從八品以上就是中央任命,明清時期,官員品級提高,從七品以上才是中央任命。
總體來說,中央管轄的官員以副縣級劃線,知縣、縣尉、學喻歸中央吏部派遣,屬需迴避本縣本府的流官。
縣丞、押司、巡檢、稅目、都頭、牢頭等有品的低階官員屬於吏,歸各省級行政/司法/軍事/學政主官任命。一般由本省士子出任,頭面人物推薦,主官審批,主管上級考核。工資福利由地方財政中列支。
無品級差役、官媒婆、稅丁等,一般是縣級機構聘用管理,工資福利在當地財政列支。
而科舉的官員數目並不多,以明清為例,每三年300進士,60年就是6000,加上恩科不會超過1萬進士。全國中央管轄官員約5至10萬,差額是恩蔭、推薦、功晉等方式進行彌補。
回覆列表
這個情況是不會出現的!古代的官員比較少,所謂的皇權不下鄉,在古代中國,縣太爺又必須異地為官,所以縣太爺和士紳共治天下,士紳負責籌措錢糧給縣太爺交稅,負責召集民工給縣太爺乾貨,負責平事兒維持地方治安,三年考核六年京察縣太爺升官,,古代對地方的控制只到縣,縣一下基本是士紳的天下,而且古代讀書的人最起碼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像電視劇中八輩貧農想要出一個讀書人是很難想象的,你連溫飽都成問題哪有時間去讀書呢?科舉制度再刷下來一批,讀書中了進士的人還是很少的,但是官位更少啊?清朝好多候補道臺候補知府什麼的,不給錢還得不到實缺!只能一直候補下去,所以雖然三年一次日積月累的越來越多,但是官員職位是固定的數量很少,只有考核不合格的要不就罰錢,或者降級、再次革職,革職的畢竟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