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智慧製造

    儘管人工智慧未來會極其強大,但有一個環節是它取代不了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互動。這個世界的所有問題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人與物的關係問題,一類是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人工智慧擅長解決前者,而後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決。舉個例子,在今年2月武漢的一場人才招聘會上,有位老父親替大學生兒子去應聘。很顯然,不管這個大學生如何優秀,用人單位都不太可能考慮聘用他。因為除了工作能力,用人單位還看中其他素質——理解力、溝通力,認真、堅韌、獻身精神這些對團隊成功至關重要的素質必須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與評價。再比如,有人給你發來一封情意綿綿的情書,但如果你得知這封情書是他利用電腦軟體自動生成的,你會有何感受?你會如何迴應?我想正常人的反應一定是“滾”。  計算機寫出的樂曲再美妙、人工智慧烹製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觸動,因為其背後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發人的慾望、情感、想象和創造的最終是人而不是機器。  在一個社交媒體連線一切的時代裡,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美國學者傑奧夫·科爾文在《被低估的人類》一書中指出,人際互動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對於一個創新團隊而言,人際互動越廣泛越深刻,創造力就越大。書中講到,為了增加陌生員工之間的交流互動,谷歌公司甚至在餐廳中刻意設定排隊時間和飯桌長度,以保證員工必須坐在一起用餐,增加隨機交流和碰撞的機率。靈感的火花往往就在跨界交流互動中產生。這樣的例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人工智慧可以解決“從一到無窮”的問題,而人所要解決的是“從零到一”的問題。沒有“從零到一”這個環節,就不會有“從一到無窮”的發展。人工智慧能“解決問題”,但“提出問題”仍舊是人類的特權。  人究竟比機器強在哪兒?答案也許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動人類超越自己的內在動力。因此,未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豐富與深刻程度上領先的人和民族。我們的教育應著眼於人性本身的挖掘,以豐富和充實人性為目的,把人視為最終的目的,而決不能把人視為工具或者手段。(西安科技大市場)  在李世石與AlphaGo的世紀對戰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段子是,電腦:“你明知一定會輸給我,為什麼還不投降?”人類:“笨蛋,因為我是人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為生了倆個女兒就不用帶孫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