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顏徐徐來

    地方戲流傳最廣首推發源於浙江的越劇,其次同樣以南方為主要流行地區的安徽黃梅戲和廣東粵劇。在中部及北方流行劇種主要還有豫劇、漢劇、花鼓戲、秦腔、河北梆子,西南則有川劇,江蘇上海有錫劇、滬劇。

  • 2 # 頭條河南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其實中國戲曲劇種種類很多,中國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大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京劇

    京劇作為中國國粹,位於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的前身徽劇,,融入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被稱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豫劇 豫劇起源於河南,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佈。黃梅戲 黃梅戲源於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發展壯大是在安徽安慶。黃梅戲來自於民間,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用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質樸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大家耳能熟詳的有《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評劇 評劇,是流傳在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最開始是在河北農村流行起來,後來進入唐山,稱為“唐山落子”。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以東路評劇為主。現在的評劇主要流行於華北、東北一帶。

  • 3 # 戲劇說

    這個問題各地的戲迷肯定支援本地的劇種,但總的來說,目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中國五大劇種為:京評豫越黃!

    京劇不用多說,國粹啊,基本每個省都有京劇團,實力最強的肯定是北京和上海的,北京有中國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上海有”海派”,有上海京劇院。此外京劇實力強悍的地方還有天津、遼寧、湖北、雲南等等。

    評劇曾經是全國“第二大劇種”,現在混的有點慘,來到京津冀後,風光是一時風光了。但京津冀同時還有京劇和河北梆子,平心而論,一個劇種能在一個地方擠掉一個劇種就很了不起了,何況面對的是京劇和河北梆子這樣的對手?評劇的悲劇就在於出不了京津冀,就算想退回去東三省也難,那裡現在是二人轉的天下。

    評劇淪落後,爭第二大劇種爭得比較兇的就是越劇和豫劇了,單論戲迷人口來說,目前的豫劇領先於越劇,畢竟豫劇有全國第一大人口大省河南省為依託,且豫劇還向周邊省市蔓延,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整個北方大地都有豫劇的身影。

    而越劇主要流行於江浙滬一帶,這一帶經濟實力太強了,我很看好越劇的未來,相比較其他劇種,甚至是京劇,越劇有著更年輕的戲迷群體,而且這一群體是不分大江南北,甘為越劇“買票”的人,不要小看這一優勢,這一優勢足可以讓越劇贏得未來。

    最後來說下黃梅戲,按道理,黃梅戲流行的地域不算廣,也就安徽和湖北而已,但黃梅戲有一個其他劇種沒有的優勢,那就是隻要是聽得懂漢語的人,就能聽得懂黃梅戲,無論你在中國的哪個地方,黃梅戲聽起來都不太難懂,不像其他劇種那樣方言或地域特點太濃。

    如果,你要是問中國八大劇種的話,我覺得還可以加上秦腔、粵劇和川劇。

    秦腔流行於西北五省,可以說在西北,沒有人不知道秦腔的,而且秦腔還是板腔體和各路梆子的源頭,影響力也是槓槓呢。

    粵劇的影響力不單單是兩廣和香港,還覆蓋著整個南洋,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你應該明白把粵劇排這麼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委屈它了。

    而川劇,貌似只流行於四川和重慶,但這兩個地方的人加起來,基數也是很龐大的。

    其他大點的劇種還有河北梆子、湘劇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了。

  • 4 # 名家3

    這個問題各地的人懇定有各自喜好的地方戲回答。但就全國來看自然是京劇為首,而京劇也有北派海派之說,唱唸做打,流派紛呈己使京劇發展成中國的第一劇種而成為國粹。除此之外本人認為越劇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劇種之一。它優雅婉轉的唱腔以及至真至美的表現形式獲得了戲迷的贊嘗和追崇。各種流派已擁有各自的追崇群。象王派,徐派,殷派,範派,戚派,等等。尤其是近些年由浙江小百花和上海越劇院等新生代的傳承和發展湧現了以茅威濤,趙志剛,王志萍,肖雅,錢惠麗,方亞芬,等等眾多領銜頭牌更是把越劇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另外作為大劇種的豫劇也很值得推薦,豫劇分豫西和豫東的各自流派的代表作,省一二三團都有各自的看家曲目。而且豫劇有很深厚的民間基礎,業餘劇團及民間娛樂更是迴蕩在大街小巷,公園迴廊。

    地方戲數不勝數,也說明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中國的戲曲發展史也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也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臺表現形式來宣揚美與善的傳統精神。

  • 5 # 花近高樓1

    相聲演員郭德綱唱功了得,一曲河北梆子《叫小番》成了他保留的壓軸曲。也讓河北梆子這個古老劇種重新回到廣大觀眾的視野中。

    河北梆子和京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也是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劇種。

    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以及號稱京劇界第一狂人的裴豔玲,當初都是唱河北梆子的,小有成就後,才改成京劇。

    這個獨特現象是河北梆子劇種獨有的,其他地方劇種並不多見。

    40多年前,大家已經看膩了八個樣板戲,河北梆子《寶蓮燈》被搬上熒幕,令全國觀眾耳目一新,每當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時,觀眾們無不笑得前仰後合,給當時單調的生活,留下一抹難得的美好記憶。

    上世紀80年代,剛剛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農閒時,看戲就成了他們消遣的選擇,當時的戲票兩毛一張,每天下午和晚上演兩場,露天戲園中座無虛席,而且風雪無阻,每天兩場能賣1500多塊錢的門票,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演員卸妝時就是一盆涼水,在後臺水放到那兒馬上就會結一層薄冰,演員用涼水洗去臉上的油彩,凍得直咧嘴,但都毫無怨言。

    每次演出七天,大多是整本的摺子戲,《狸貓換太子》《回龍傳》《五女興唐傳》……一齣戲演四五天,讓觀眾欲罷不能。

    有時也會演一些單本劇,像河北梆子保留劇目《蝴蝶杯》《轅門斬子》《四郎探母》《大登殿》《打金枝》等等,都是常演不衰的劇目。

    頭幾天在劇院花160塊錢看了一出河北梆子傳統劇目《陳三兩爬堂》,卻再也找不到當年在露天戲園子看戲的感覺。也許我是真的老了。

  • 6 # 美好回味

    京劇是國粹,排名第一。評劇曾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地方戲院團“中國評劇院”,各省市有很多評劇團,但近年有些沒落。戲迷人數最多的地方戲應該是豫劇,因為河南人口多。

  • 7 # 張三哥855

    京劇號稱國粹,實在沒法說,越劇憑啥為第二大劇種?豫劇無論是戲迷數量,影響範圍,還是專業劇團,連京劇都沒法比。秦腔也算是戲曲鼻祖,多少都受其影響。黃梅戲群眾基礎也相當不錯,僅次於豫劇,同樣是三大戲劇之一

  • 8 # 嘟兒拉八大

    第一名當然是京劇,豫噴們不要不服,雖然豫劇迷區域密度遠遠高於京劇,但是國粹的魅力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不要說樣板戲全方位的覆蓋面,就是傳統戲來說,京劇脫胎於徽劇漢調、而又吸收了崑曲、梆子等元素,集唱腔、音樂、打擊樂、臉譜、服飾、武打、舞蹈、手眼身法步、程式化表演高度規範的舞臺藝術,從來都是中國戲曲的代表。如果有一幅戲迷分佈圖的話,京劇戲迷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呈紅色,其次南京、煙臺等城市呈橙色,其他地域基本上是零星黃色但是分佈範圍廣。

    豫劇是第二名毫無疑問,河南以及周邊的魯南魯西、河北南部、安徽西部等地域可以用紫色來顯示,豫劇的接地氣是最強大的,村頭田窪到處都是能唱豫劇的戲迷,因為調門低、詞通俗、唸白口語化,所以受眾面極廣。因為解放前河南人口流動多,所以好多省市都有豫劇團,另外豫劇的程式化要求沒有京劇那樣規範嚴格,所以老百姓稍微學學練練就能上臺,所以小劇團特別多。其他省市基本上可以用黃色來標註。

    第三名黃梅戲,唱腔優美動聽,關鍵是接近普通話發聲,不像越劇那樣受方言地域的限制,基本上都能聽懂,舞臺劇目多是委婉細膩的才子佳人、輕鬆活潑的鄉村市井題材。戲迷分佈類似於豫劇,但是沒有豫劇密度大,也趕不上京劇分佈廣。

    第四名越劇,吳儂軟語,基本上都是女演員居多,颱風清新脫俗。但是因為口音的問題,其他地域的人聽不懂戲,但是旋律並不違和,即便聽不懂也不覺難以接受,戲迷以江浙滬為主,其他地域也有分佈,但是密度低。也有人覺得越劇比黃梅戲戲迷多,我覺得不分伯仲,考慮到口音因素,把黃梅戲放前面。

    其他劇種戲迷比較多的差不多是評劇、秦腔、河北梆子、晉劇、粵劇、福建(劇種多,但是風格接近,薌劇高甲戲等,不要覺得冷門,福建當地民俗文化演出非常多)……

  • 9 # 荷露團珠

    中國戲迷人數最多的有哪幾大劇種呢?應該是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戲、晉劇、秦腔等幾大劇種。

    首位當之無愧的是京劇。不是因為人們說京劇是國粹,說它是國粹的原因是它比較講究。

    京劇從發源開始也是號稱亂彈,花部。也就是龐雜不精的意思。是很多民間小調和徽漢劇的結合體。京劇經過幾代的藝術大師的研究發展繼承創新,去偽存真。清朝晚期,京劇受到統治者的喜愛,走進了宮中。很多藝人受皇族禮儀服飾的影響,很多玩意兒就開始講究起來了。那麼發展到二三十年代,京劇成為全國性的第一大劇種,戲迷人數之多,非常驚人。解放後由於樣板戲的影響,京劇更是毋庸置疑的成為戲迷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國劇,無論中國的什麼地方都可以聽到皮黃的聲音,所以他成為中國第一大劇種,戲迷人數最多,到今天也是不用爭論毋庸置疑的。

    那麼第二大劇種應該是豫劇了。豫劇主要是鄉土氣息濃郁,比較接地氣。他在四九年前經過很多藝術家的改造,吸收了京劇的一些優點,比如化妝什麼的。成為現在完整的一種戲曲體系。在中原一帶很有影響。其他地區呢,也有一些戲迷。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黃梅戲、越劇、評劇、晉劇、秦腔。這些戲曲種類都是地域性比較強的戲迷喜歡。那麼除了他們那一塊地方,其他地方喜歡的人就比較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有人說庫裡在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