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涼爽的夏天之快樂生活
-
2 # 省城東山大少爺
地域歧視在全世界都存在,美國大城市人也會看不起鄉村出來的牛仔,英格蘭人看不起蘇格蘭人,南韓首爾的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中國也是,大城市看不起鄉下的。
-
3 # 日日悅讀
之前因為疫情的緣故,也經常會從媒體上看到華人在海外遭遇歧視的新聞。
所以今天想寫一寫有關“歧視”的故事。
/01/
我的老家是在中國東北的一個三線城市,記得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經常教育我說,長大以後一定要有出息、遠走高飛,離開這個落後的地方。所以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對自己的出生地有一種自卑的心理。
2003年夏天,爸爸在網上看到了一則訊息:上海市的幾家重點高中對外省招生。他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於是就幫我報了名去上海參加考試。
到了上海之後,發現去參加考試的各省市學生總共幾千人,但是一個學校只招90幾名學生。我總共報了4所學校,參加完第一個學校的筆試之後,就備受打擊,覺得考試太難了,肯定進不了,那個時候父母就跟我說:“考不上也沒關係,就當是來旅遊了。”
接下來,到了報名的第二個學校考試。記得剛到了校門前,就被眼前的景緻驚豔到了,學校在教學樓前放出了幾個特別美的大型噴泉。然後進去一看,不僅有氣派的教學樓,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操場,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這些設施跟我老家的學校比起來高階太多。這個時候帶我去考試的爸爸也很激動,跟我說:“這次爭取超常發揮呀!“
出乎意料的是那一次我真的超常發揮,被那所學校錄取了。整個暑假內心都很激動,對去上海充滿了憧憬和嚮往。
但是後來在上海讀高中的三年裡,我適應得並不是很好。
剛入學不久,就有上海本地同學問我:“你們為什麼要來上海讀高中,搶佔我們的高考名額?”
之後,我逐漸瞭解到,上海人會把所有的外地人叫做“鄉下人”。
於是那時開始,我開始瞭解並親身體驗到了“歧視”中的一種:“地域歧視”。
/02/
2010年大學畢業,我去了香港,在那裡學習生活工作了7年。
在去之前,就做好了心裡準備,作為一個內地人,很可能會被香港本地人歧視。
然而去了之後,發現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可怕,儘管最開始的幾年會因為粵語講得不好,偶爾遭遇別人的白眼。
當我在香港做獵頭的時候,記得有公司在招聘的時候,明確要求不接受內地和香港本地大學畢業的學生,必須要是海外常青藤大學畢業的才可以。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歧視“的另外一種——“學歷歧視”。
/03/
後來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歧視”分很多種,除了我經歷過的地域歧視、學歷歧視之外,還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等。
然而回國就能徹底避免歧視了麼?歧視無處不在。
也許回國可以避免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但是卻未必能保證你就不會遇到年齡歧視、學歷歧視、性別歧視等等。
而我逐漸思考下來,我們之所以會遭受歧視的終極原因,還是因為自身不夠強大。如果你在某個領域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就不再會因為年齡、膚色、地域這些客觀條件被歧視。
在招聘市場上,的確有很多公司會設定有關年齡和生育的限制,但是如果你自己有能力,選擇去創業,自己當老闆,就不會再受制於其他公司對年齡和性別的限制。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你大齡未婚未育,或者大齡已婚未育,而是你是否有能力給自己創造足夠多的選擇,選擇在什麼國家城市生活、選擇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我們所遭遇的任何困難疑惑的終極解決方案都是自我價值的提升。
當初在上海讀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週記表達自己對於外部環境的不滿,當時老師的一句評語讓我至今都記得,她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後來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敗,我逐漸重塑了自己的心態和價值觀,終於不再抱怨大環境、不再給自己找藉口,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面。
回覆列表
北京人不會,畢竟北京的外來人口比較多,往上數三代,80%的人都是外地人。只要你遵紀守法不禍害北京,北京人就會與你友好相處,因此北京是一座包容性很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