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文工坊
-
2 # 教育狐
芬蘭也經歷過教育質量差的局面,後來的教育部長大力改革,清除了教育內部的腐敗和不正之風,還了學校一個風正氣清的局面!這才有了今天的芬蘭學子!它們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素質教育名符其實!芬蘭優秀的熱血青年投身教育,獻身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頭腦不是一個被灌輸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
-
3 # 愛生活的熊爸爸
芬蘭是北歐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500多萬,但芬蘭的教育體系卻屢屢高踞國際教育體系排名榜首。
在PISA(國際組織舉辦的對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的調研中,芬蘭青少年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多次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能力則位居第二。
於是,芬蘭教育有了“世界第一”的名號。
芬蘭教育,引起了全世界教育人士的巨大興趣,即使是以教育發達著稱的英美日等國家,也紛紛前往芬蘭學習調研,想弄明白這個北歐小國是怎麼讓自己的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為世界頂尖的。
芬蘭學生表現優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絡。學校提供的優質均等教育、重閱讀的課程設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高參與度、重視閱讀的家庭教育還有芬蘭社會提供的閱讀資源等校內、校外的因素,共同保證了芬蘭學生的閱讀水平。
第一,閱讀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個傳統
“裝修時,家裡面打造書牆。”
“芬蘭,並不大的國家,卻有近千個公公圖書館以及流動圖書館,分佈於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鎮。”
“看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是最好的參照,在北歐,大大小小林立於每個城市的此“三館”極大的滿足了好書之人。”
由此可見,不論是家裡還是圖書館裡,豐富的且隨手可得的藏書讓孩子們有書可讀。
“每天10點半睡覺,5點半起床,起床後半個小時讀書。這“三個半”的作息時間成為他們的習慣。”
“每天睡前半小時,父母為孩子講故事。”
“咖啡館裡隨處可見讀書的人,一本書,一杯咖啡,就是一個獨自的世界。”
“書以及從書中獲得的淵博知識是他們最好的交往媒介。”
“書簡直成了沉默寡言的芬蘭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
“見縫插針的閱讀率性而愜意,不拘於環境,不拘於場所,閱讀已經成為北歐人信手拈來的一個習慣。”
這樣的閱讀還不是學校的學習,不是為了加薪、為了升職、為自己充電而必須要學會的專業技術書,是孩子們在校外的自由自主閱讀。
內容上,天文、地理、哲學、歷史、音樂、藝術以及感人至深、引發人生思考的各種小說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正是這樣自由、輕鬆的閱讀,讓孩子容易培養起閱讀興趣,而有了興趣,閱讀習慣的形成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二,政府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教育
先說學校教育,芬蘭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實行全免費。
這樣說可能你不認為有多好,我們這不是很快也要實現高中教育免費了嗎?
但是在你任何年齡段,只要你職業需要,只要你想學習了,都可以隨時申報科目重回大學學習。而且這種學習不是夜大,是實實在在的透過長短不一的學習時間拿成績和學位的那種。
不但免學費,國家還提供生活費。
這種在任何你需要的時候,國家免費為你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我認為這真的可以說是國家提供給人民最好的福利了,他們做到了。
此外,“政府把最好的都給了教育,宮殿般的房子不是給了學校就是給了幼兒園”。
芬蘭有句流行的話:教育是芬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如此重視教育。
第三、父母們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在芬蘭,媽媽的地位被提高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他們認為一位母親的家庭教育高度,直接決定了下一代整個社會的高度。
而為了彌補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育兒教養中的缺失,政府提出並實行了“爸爸育兒假”這一孩子養育制度。
他們認為孩子生下來不僅屬於一個家庭,也屬於整個社會,是整個社會未來發展的財富和支柱,因此,爸爸一定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這是真的在重視家庭教育並切切實實的實踐家庭教育!
對比下我們國家,真的令人汗顏。
國家重視教育,而教育出來的有創造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又反過來組成整個社會,滋養回報社會,就這樣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
所以,有這樣的大環境,有這樣的教育體制,芬蘭的教育為什麼會不好呢?閱讀怎麼可能不好呢?
第四、書與閱讀,對於芬蘭人來說,就是培養孩子終生受用的生活興趣。
讓書與人從小就產生互動,併成為能伴隨終生的友誼與養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更能知道為什麼芬蘭會如此重視閱讀,越鼓勵孩子們去探索書中的世界。
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是芬蘭最重要的教育基礎,因為這對他們一生都很重要。
當孩子們能受惠於書中的任何人物,故事與角色的互動,醞釀出往後成長生命中的厚實養分,那閱讀就真正能豐富自己的人生,藉著文字文學與文化,認識自己並探索人性。
追根究底,芬蘭現在的父母,從上一代就接受到了普遍的啟發,對於閱讀相當重視,所以會繼續引導下一代進入閱讀的世界,世代交替的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帶他們去接觸各種書籍,因此,閱讀在芬蘭不是資質優異、環境良好、書香世家的孩子們的特權,而是一項普羅大眾都可以擁有的資產,與一生受用的能力。
第五、每天半小時的自我閱讀
芬蘭的孩子們,每天的家庭作業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這半小時不是讓學生在繼續看教科書,而是鼓勵去讀自己想看的書,用自我引發興趣的方式,讓他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裡。
這半小時的閱讀,讓孩子自己做主,不會有制式化按照、課表的白紙黑字閱讀手冊去規定孩子,孩子讀的多或讀的少,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來的人生習慣。
第六、深入各地的流動圖書館
芬蘭的圖書館在芬蘭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芬蘭在1928年就制定了圖書館法,是北歐國家中最早的一個。
它在圖書館領域中的先進,也頗受矚目,在芬蘭,80%的人經常使用公立圖書館,平均每位芬蘭人每年造訪圖書館的次數超過十回,每年芬蘭人平均會借閱書籍約二十來本,圖書館的網站更顯示出每年招的人數多達4000萬人次,圖書館成為了芬蘭人精神生活裡最奢華的享受。
除了各地豐富的私立或公立圖書館外,芬蘭各個地區還配有近兩百座流動圖書館,這些以大型巴士為主要載體的流動圖書館,行進路線是相對偏遠的社群學校,主要服務物件是學生和一般民眾,這樣就能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跟大城市相一致的閱讀服務。
-
4 # 童書媽媽三川玲
芬蘭是一個極度重視閱讀的國度。他們有一個極度支援閱讀的社會環境。
孩子出生不久,就能收到政府贈送的童書,還有一筆兒童福利金,專門用於在書店、美術館等文化教育機構消費。
法律規定,每個城鎮必須有自己的圖書館。在芬蘭,平均每250人就有一個圖書館。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芬蘭有專門的流動圖書館巴士。這樣的流動圖書館大約有200個,在12324個站點停靠,每年的借閱量在740萬冊。
芬蘭的學校Saunalahti School,致力於成為當地社群的“大客廳(living room)”。學校的圖書館對周邊社群開放。月亮升起,學校圖書館裡的還是燈火通明。晚餐後,社群的居民、孩子,可以踱步到這個學校圖書館,享受晚飯後的閱讀時光。
在芬蘭,無論是偏遠的北極圈裡的小學校,還是市中心的學校,都能享受到一樣優質、免費的基礎教育,一樣設施健全的圖書館和優質的教師。
有人說,全世界最愛看書的人恐怕就是芬蘭人。每人每年會從圖書館平均借回17本書。根據調查,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由於芬蘭地處北歐,在漫漫的冬季裡,閱讀就是他們主要的家庭室內活動。據說,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了400多年。
從出生時就收到的圖書禮物,到遍地開花的圖書館,到居家的閱讀環境,這一切,讓閱讀已經融入了芬蘭人的基因。
回覆列表
芬蘭號稱“千湖之國”,環境十分乾淨、絕少汙染,市場的鮮魚或超市的魚檔都可以買來製作生吃的魚片。
在芬蘭既可以享受現代化的生活,又接近自然。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舒暢和放鬆的感覺,難能可貴。
而提及芬蘭的教育,更是讓人稱讚。在全球教育界,芬蘭人儼然是令世人矚目的一顆新星。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價專案(PISA)測試中,芬蘭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數次打敗了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三次名列三甲。
那麼,是什麼造就芬蘭孩子的高閱讀呢?
綜合學校提供的優質均等教育、重閱讀的課程設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高參與度、重視閱讀的家庭教育還有芬蘭社會提供的閱讀資源等校內、校外的因素,共同保證了芬蘭學生的閱讀水平。
根據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 的研究,芬蘭學生閱讀能力表現極為出色。這除了奠基於芬蘭整體社會的閱讀能力一直以來都有相當的水準,更有賴於在1990 年代初期,芬蘭政府與許多民間機構組織不斷地推動強化閱讀的紮根。不僅各個學校長期推動閱讀,芬蘭的書籍協會、出版公會、圖書館協會、報業公會、期刊協會、教師協會等等都廣泛長期參與,這就像一張綿綿密密、生生不息的網路,把芬蘭男女老少緊緊地擁抱在書香世界的懷抱裡。當整個社會不分世代、族群、性別都有了相當的共識,就是促使閱讀平實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礎。
芬蘭的教師擁有極高的自由度,在國家和地方課程標準的框架內,他們有權尋求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極大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夠根據孩子的情況制定最適合他們,最符合他們天性的教學方式。
芬蘭教師對於孩子最基本、最常見的要求,就是" 一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著孩子閱讀。閱讀的培養與引導,方法很多,但來自父母與家庭的陪伴和鼓勵,絕對有極大效果。這一點,芬蘭的父母與學校師長,一直都有相當普遍的共識;芬蘭家庭多有閱讀報刊的習慣,家長也都會講故事給孩子聽。再加上芬蘭基礎教育的根基扎得穩,人民知識水準普遍不錯,所以閱讀習慣成了代代相傳的良性迴圈。
另外,芬蘭擁有全世界最先進、最豐富的圖書館資源。在芬蘭平均每250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80%以上的芬蘭人會使用公共圖書館,平均每人每年去圖書館13次,平均每人每年借閱21本書。
以上造就芬蘭孩子的高閱讀能力,寬鬆自由,順應天性的成長方式使芬蘭孩子更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