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稀土不是土
-
2 # 財經樂少
有些人只喜歡存定期,再多的錢也不願意買保險、房子、也不去銀行理財,這是由於這些是穩健投資者,嚴格按照自己的投資偏好進行,銀行定期存款可以說是目前金融市場上最安全同時利率最高的產品,至於保險、房子、銀行理財,都存在虧損的可能性,或者屬性不太單一。
穩健投資可以說是最笨的投資方法,同時也是最聰明的方法,最笨是由於銀行存款利率可以說是市場中低水平的利率,除了銀行存款之外,還有很多利率高的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一點,最聰明是由於銀行定期是最安全的,尤其是五大行的存款,銀行大而不倒,定期存款風險幾乎為零,同時一直在銀行存款,可以不斷地累積複利,時間一旦長起來,複利的收益是恐怖的。
保險類不算是專門的理財產品,即是分紅型保險,功能不夠普通存款好,鎖倉而且利率低,而房產成本高,套現難度大,至於理財產品,最重要是安全不夠存款高,銀行存款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理財產品並不在受保護的範圍內。
最後,當一個投資者意識到風險的存在,自然會把投資偏好偏向於穩健,寧願賺少一點也不願意虧損,虧損一半,需要賺一倍才能回本,可見穩健投資才是王道,加上最近銀行業在不斷改革,推出不少創新型存款產品,利率提高還有流動性上漲,更好地符合投資者的需求,所以有些人只喜歡存定期。
是有一些人,只是把錢存定期,而沒有去銀行進行更多的投資理財規劃,更沒有投資房產、購買保險等,這些更為複雜的投資理財操作。這樣真的很可惜,白白浪費了“錢生錢”的機會。
其實,這些人中,不願意進行投資理財的是少數,誰會跟錢過不去呢?更多的人是不太懂怎麼投資理財,還有部分人看到別人投資時出問題了、踩了坑,久而久之,就對理財不放心、不信任了。
但更關鍵、更普通的是,許多人的投資理財意識薄弱、“錢生錢”意願不夠強烈,另外,我們老百姓的的理財渠道過於單一,也有關係。
回到過去40年前,我們大家大部分人都是窮人,錢都沒有,還談什麼投資理財呢。
後來,改革開放了,大家有些錢了。
在80年代,那時候的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最低也有7%以上,可是就有很多人沒把錢在銀行存定期,而是放在家裡,因為放在家裡他們更安心,覺得放在銀行不保險。
在那時,把錢存在銀行,一年就白得10%的收益,就這麼簡單的理財措施,還是有很多人不懂得做。注意,不是他不想做。
別以為只有以前是這樣,哪怕是現在,別說投資理財,有些人連借記卡和信用卡都不知道有什麼區別,你說,叫他怎麼進行理財呢?
所以,對於理財,首先要做的事,摒棄錯誤的財務觀、金錢觀,建立正確的投資理財意識和觀念。
投資理財最核心的意識就是:風險意識。
不管你做什麼樣投資理財,自始至終,都是在跟風險打交道,都是在面對風險、處理風險。
而且,在投資理財的路上,如果你能處理好資產收益與風險的關係,就可以讓你的投資立於不敗之地,起碼不會輕易遭受滅頂之災。
總結:做任何的事情,一般規律都是:首先要有想法,然後接下來才有計劃、行動,再行動一段時間以後,回來再糾正行動的偏差。
投資理財也是一樣,首先要有良好的財務意識,有了“錢生錢”的積極財務意識以後,人們才會去了解各種投資理財產品和方法。
不管是存定期、還是投資房產、買保險,這些都是手段。
所以,投資理財,從培養正確的財務意識做起,先給自己來一場投資理財的頭腦風暴。之後,不管是投資,還是理財,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搜尋、關注「@財富總動員」,為你動員財富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