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蠟燭的幸福生活
-
2 # 麒麟送財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所以他的第一個習俗要吃夜宵。象徵著團團圓圓,而且元宵大多數是以甜為主,所以又象徵著甜甜蜜蜜。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因為他是開春以後第一個月圓之日,象徵著新的輪迴已經開始,大地開始回春,大家來慶祝新春的迴歸。
正月十五又叫趕燈節。起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延續到現在,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會懸掛各式燈籠,小朋友們也會牽著自己心愛的燈籠走上街頭。同時,從宋朝開始。我們在掛燈籠的時候,又加入了猜燈謎的活動。更加增加了趣味性。
當然在其他地方,元宵節也有很多不同的風俗,有的是作為男女定情日,有的作為求子日,有的是送病魔日,這些都是為了很簡單的道理,就是代表著人們對幸福的嚮往。所以,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寄託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我們要過好我們傳統的節日,弘揚好我們的文化,不過洋節。
-
3 # 溫柔可樂Z
我們這裡的正月十五這天是沒有很多習俗和禁忌的,沒聽說忌諱出嫁女兒回孃家。出嫁女兒不讓回孃家是指在正月除夕至正月初一這兩天。
小時候的記憶裡,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全家人晚上飯是包餃子吃,而且還有元宵。那時節,做為男孩都希罕鞭炮,炮仗,二踢腳,迷墩子,也就是用土做成的坯,中間頂上有個小孔,裡面放上火藥,底部再用東西封起來。
吃完晚飯,各家各戶都開始將各種煙花,鞭炮,迷墩子拿出來放。放的時侯,都將迷墩子放在凳子上,或者椅子上,那樣放出來的煙花才顯得更高,更好看,
隨著吃過晚飯的人增多,不寬的街道上逐漸熱鬧起來。放完自家的煙火,鞭炮又開始成群結隊的在街上看別人家放煙火。一邊看,一邊評論著,這個迷墩子好,有些迷墩子,由於出口太小,一開始放的時侯,煙花也高,也絢麗,但時間不長,便會從底下鼓開,大家會喊,拉了。
稍微大點的小孩,更是手裡拿著滴滴久,鑽天追等各種煙花耍物。盡情的放著。那份熱鬧的景像不亞於過春節。感覺比過春節都有意思。
這種節日的氛圍持續到正月十六,早上大多數人家是煮餃子,或者是煮元宵吃的!
-
4 # 小顏同學講美食
正月十五元宵節,對廣西北海人來說是小年,又稱情人節。普通人過正月十五元宵節,做生意的人不做活動,到正月十六才做。沒有禁忌,出嫁的女兒可以回門團聚。但有個讓你驚訝,又很有寓意的習俗,只要你能耐心看完。
我是廣西北海人,從小就認知元宵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叫做小年,只次於春節的隆重。當天製作貢品祭拜祖先,吃團圓飯。下面分享當天很有意思的活動。
祭拜完祖先,吃了團圓飯,然後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等著夜幕降臨。天完全黑的時候,小孩和少男少女們開心出門“偷春”。
“偷春”意思是到村裡的菜地拔人家的菜帶回家。小孩在菜地“偷蔥”寓意讀書聰明;“偷菜”寓意發大財。少男少女們“偷青色的菜”,寓意戀愛美滿。
流傳下來的習俗,被“偷”也很開心。去“偷”的人也有原則,象徵性地拔一條蔥或摘一條菜。孩子們“偷”完春回到家放好,然後約上小夥伴們和大人一起點花燈、猜燈謎。
你們對“偷春”活動有著怎麼樣的看法?
-
5 # g茵
正月十五日,是春節後第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為什麼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呢?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道教上元天官大帝聖誕,為天官賜福之辰,所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元宵節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還要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在過去,元宵節過的是相當的熱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元宵節的節日氣氛也在下降。
元宵節賞燈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元宵節與佛教:
鮮為人知的是,元宵節的形成,和佛教息息相關。原來,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所以,東漢明帝時期,皇帝信佛,這一天就要求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天下都掛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宵節。
所以,元宵節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點燈”。當然,現在發展成“鬧花燈”、“耍龍燈”、“猜字謎”、“吃元宵”等內容,包括永珍,非常好玩。然而,這一天雖說非常熱鬧,但卻有十大禁忌,一點都不能碰,做一件倒黴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宋明,元宵節很重要,通常由官府主辦,非常熱鬧,比如宋朝“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但在元清兩個異族王朝卻有變化了,元朝直接取消元宵節,清朝宮廷不辦元宵節,只有民間自主的搞。
元宵節的禁忌:
第一,孩子不能哭!
傳言,這一天是天宮大帝的誕辰之日,以喜慶為主。所以,如果小孩子哭哭啼啼的話,會給節日蒙上一層陰影,導致不吉利之事發生。所以,這一天儘量哄著小孩,別讓他們哭。當然,怎麼笑都沒關係。
第二,少去醫院等!
從古代風水學上看,醫院、墳場等地方,陰氣晦氣非常重,或者說陽氣不旺。如果這一天去了,就可能沾染壞東西,不利於節日喜慶。所以,這一天儘量別上墳、別去醫院等陰氣之地,待在正常的地方吧!
第三,不要丟東西!
如果這一天丟了東西,那麼就意味著“不能照顧好自己口袋”,最終會導致一年抓不住好機會,這是非常惡毒。所以,古人認為,這一天出門儘量別帶什麼東西,這樣就不怕丟東西了。
第四,不能借出錢!
古代儒家認為,朋友之間有“通財之義”,借錢是一個高尚的行為。但無論多麼高尚,正月十五這一天別借錢,因為這麼做,會把你財運給借走。所以,如果你想借錢,那就提前一天,或推遲一天吧!
第五,衣服不能破!
如今,大家都不缺少新衣服。但問題在於,這一天衣服不能被弄破。原因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是天宮大帝的誕辰之日,喜慶為主,衣服弄破就不吉利了。據說,這一天衣服弄破,會黴運纏身一年!
第六,米缸不見底!
所謂米缸不見底,就是說家裡還有米,日子過得還不錯。如果米缸見底,那麼就有斷炊的可能性。斷炊了,說明日子過得太苦。那麼,這一天斷炊,就代表一年都斷炊,日子會越來越苦!
第七,忌黑白衣服!
在古人看來,黑色和白色衣服,代表“死亡”,非常不吉利不喜慶!所以,在元宵節這一天,可以穿的花花綠綠,稀奇古怪,但穿黑白衣服的話,卻可能事事不能如願!當然,西方人什麼事都穿黑白衣服!
第八,不要說髒話!
古人云,禍從口出。因此,在元宵節這種重要的日子裡,不要信口開河,胡亂說髒話,最好還是謹言慎行,避免不經意間說了得罪神仙的話,從而讓神仙不舒服,導致你一年黴運!
第九,這天不開工!
在古人看來,這一天通常不開工做事。原因很簡單,並非不能開工,而是害怕工具或者其他裝置的破損!因為,元宵節這一天,如果工具等破損,就代表財富的消失,非常的不吉利,所以一些古人乾脆不開工。
第十,不能洗頭髮!
在古代看來,頭髮的“發”,就如同發財的“發”!所以,如果洗頭,就可能將一年的財運給洗掉,最終導致洗頭之人:一年存不下積蓄!所以,這一天能不洗頭就不洗頭吧!
以現代的觀點看,元宵節本上就是一個寄託了對美好期待的日子,這樣的日子裡,自然希望都是好事發生。所以,過去的有些禁忌,難免不太“科學”。無論怎樣,有些我們今天難以遵守,但是是流傳下來的老輩子的東西,我們都要尊重其歷史意義。
-
6 # 暄崽媽
正月十五的習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象徵團團圓圓的意思。
2.鬧花燈:元宵節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舞龍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5.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6.舞獅子: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7.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為什麼忌諱出嫁女回孃家呢大概瞭解的是這三點。
1.對公公不好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正月十五不能回孃家的說法。其實對於這種說法,不同地區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有些地方認為出嫁的姑娘正月十五回孃家,對自己的公公不利。其實具體的解釋是因為,古時候都是公公當家,自己的女兒從婆家回來看望自己,如果呆久了女方的父母就會認為是否婆家待自己的女兒,這個時候孃家人就會怪罪男方的當家人,也就是老公公。
2.忌孃家看燈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民間都有關於正月十五不能回孃家過的說法。這個又叫“躲燈”,意思是說正月不能回孃家過。正月十五“躲燈”的習俗最初是滿族的傳統習俗,開始是說正月十五忌看孃家燈,也就是說出嫁的媳婦元宵節不能在孃家住,後來演變成不能看孃家的燈,也不能看婆家的燈,要躲到親戚家去住,後來這一習俗也流傳到漢族。
3.剛出嫁的要在孃家過
在民間除了一種不能在孃家過元宵節的說法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剛剛出嫁的女兒第一年正月十五不能在婆家過元宵節,必須要在孃家過,這個習俗稱為“躲燈”,一般孃家要給女家舉行盛大的送燈活動,然後婆家接收燈,新媳婦隨孃家人到孃家去“躲燈”(一般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歸),據說有引導新婚媳婦早生貴子的意思。
我在東北這面沒聽老人說過這忌諱
-
7 # 果木
在我的家鄉沒有什麼禁忌
我們出嫁的女兒,過年和初一是不回孃家的,並不是完全不能,主要是為了尊重公婆所以這兩天不四孃家,現在已經沒有這些注意了,兩家人都一起過。
我們元宵節是看花燈
正️初一的時候吃元宵
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哦
-
8 # 小王大王連著炸
正月十五就是大家俗稱的元宵節,按道教的說法,也叫上元節,一般過完這天,就算春節正式過完了,該幹嘛的就幹嘛了
一般傳統的風俗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為主,其次伴隨著猜燈謎,吃湯圓,還有就是小孩子喜歡的拎兔子燈。有些地方為了增加遊玩樂趣,有玩龍燈,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什麼的民俗表演。
如果說禁忌的話,按各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正月十五不要洗頭,以前不是老說,正月不理髮,十五不洗頭,千萬不要洗頭,否則財運會流失掉;
還有就是十五錢不借,物不丟,就是說不借錢給別人,身上的東西不要丟,否則身上的財氣會流失;
第三個就是米缸要裝滿,不能見缸底,見底一年窮到底,裝滿米缸,好讓家裡大人孩子感覺家裡有糧,更有信心投入新的一年;
第四個就是大人不要吵架,小孩不要哭泣,正月十五據說是天官賜福的日子,如果吵鬧的話,會影響天官來你們家賜福的喲,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影響全家人的福氣;
最後一個就是穿衣服不要穿黑白色,衣服不要破的,元宵節是喜慶的日子,大家應該穿的越喜慶越好,穿的顏色好看,也影響一天的心情和來年的運勢。
有些地區是說正月這天不可以回孃家住的,好像是說如果回來的話,會把孃家吃窮的,哈哈哈
不管怎麼樣,如果相信就不要做禁忌的事情,所謂心誠則靈,有些老祖宗的話放到現代雖然有些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既然一代傳一代,那肯定也是有些許道理的哦,在這裡也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福瘦雙全,心想事成!
-
9 # 趙大寶a
元宵節的風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是一種食品,在中國歷史也比較悠久,最早的時候他們叫福元子,後來叫元宵。元宵有白糖的,玫瑰的,芝麻的,豆沙的,果仁的等等,是用糯米粉包成的圓形,可葷可素。可以水煮,也可以油炸,寓意著團圓美滿。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
2、觀燈
元宵節會看看燈會,現在已經發展成全民性的狂歡節。元宵節晚上的那一天,很多地方城市都會有燈會,非常漂亮。
3、中國情人節
其實元宵節也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因為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相互認識的機會,因為以前的封建社會,年輕女孩子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是過節的時候可以一起出來遊玩。未婚男女也可以藉著賞花燈,順便給自己物色一個滿意的物件。
4、放煙花
元宵節是人們最為喜歡的一種活動,所以在廣場上就會進行放煙花,那個時候全家都會走到大街上看美麗的煙花。但是現在為了環保問題,所以煙花放的越來越少了。
5、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後的一項活動,各個地方都會猜燈謎,希望今年能夠喜氣洋洋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可以鍛鍊人們的思維,而且又非常有趣,所以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歡。
6、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們中國民間藝術,每到過節的時候都會讓舞獅子的前來助興。一般都是由兩個人扮成獅子。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進行表演,做出一些高難度的動作。
元宵節的禁忌1、元宵節當天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儘量避免孩子哭鬧,這樣可以避免給家裡面帶來晦氣。
2、元宵節是一個非常喜慶的日子,所以這一天再繁忙也需要休息。
3、元宵節這一天要避免去看醫生,避免去一些陰暗、晦氣的場所。身體差或者體質弱的人更應該防範,避免惹晦氣上身。
4、元宵節這一天一定要注意別丟失財物。如果丟失了,意味著這一年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錢包。
5、元宵節這一天最好是不要把錢借給別人。
6、元宵節這一天一定要避免說髒話,否則會導致今年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給自己帶來禍事。
那麼為什麼正月十五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孃家呢?正月十五有一個習俗叫躲燈,也就是說正月的時候出嫁的女兒是不可以回家過年的。因為這個傳統習俗是從古時候留下來的,因為那個時候是男人當家,所以自己的女兒回來看望自己,待的時間久了,婆婆會感覺虧待自己的女兒,所以就會責怪女兒的父親。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所以是不可以回家過年。
-
10 # 使用者一溪雲
咱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這些民族對於正月十五這個元宵節的過法,相必也各有不同。咱是個農民,也沒去過較遠的地方,對於正月十五這天有哪些習俗和禁忌,也說不上來,就說一說俺當地的習俗吧!
這裡是濰坊市臨朐縣的農村,這邊每到正月十五時,提前好幾天就扎花燈、排高蹺,放煙花(今年不允許,或許有指定場所),組織秧歌隊,舉行文藝匯演,還有彩車遊行等節目。縣城街道兩旁,各種彩燈琳琅滿目,猜燈迷、看字畫,真是讓人目不暇接。
十五這天,也同全國各地一樣,元宵(或湯圓)是必須要吃的;還要擺起香案,放上供品,燃起香燭,祭拜天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一天,要忌諱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父母也早就囑咐過;等到十六這天,才是回孃家的好日子,無論出嫁多少年,只要父母在,這天都要回來看望二老。
以上,就是俺這邊農村的風俗習慣,也不知道與恁那裡有什麼區別?
回覆列表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燈會在封建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們借賞花燈為自己物色物件。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臆想的七夕(七夕是乞巧)。
中國的節日大多與美食有關,元宵節也不例外,這天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湯圓,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寓意是“團團圓圓”,這天別忘了吃湯圓哦。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每到元宵節,很多地方都有賞花燈的傳統習俗,寓意是來年平平安安,喜氣洋洋,花燈的種類也非常多,展現了華人民的智慧。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彩燈,把謎語寫在紙裡,貼在彩燈上供人猜。猜謎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眾人響應繁多,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元宵節也是有許多禁忌的,蠟燭來數落一下!
不宜殺生。元宵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因此不宜殺生、見血;不要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髮,有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的意思。
大門不要放破鞋。破鞋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在古代人們常用來罵一些不檢點的人。大門留有破鞋,結果就導致好運不能進宅。
不要做大的機械工作工具或者其他裝置。若在當天破損,則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因此在古代,大多商人都會在此日避免大的機械動工運作,以避免壞事發生。
元宵節當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元宵節那天避免說髒話或晦氣話。據說當天若說了髒話或晦氣話,今年就容易禍從口出,帶來不吉利的事。
再有就是元宵節米缸不能見底,最好把米裝滿米缸。因為米缸見底,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最後就是不能打罵孩子,避免孩子哭泣。傳言,正月十五還是天宮大帝的誕辰祭日,要以喜慶為主。若孩子因父母的打罵責備而哭哭啼啼,是會給家庭帶來衰運的。因此,父母要儘量別讓孩子哭鬧。
至於正月十五忌諱女兒回孃家,應該是各地的風俗,蠟燭這裡沒有這個風俗!究其原因,無非是把嫁出去的女兒當做外人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