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位心理學者寫的一篇文章,大概內容如下:多個孩子自殺後,看了對父母的採訪,他們的反應基本有兩種:如果孩子悄然自殺,父母會覺得自己孩子本來很好,他們會把自殺的原因歸為外部因素,比如交友不慎,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果孩子跟父母吵架時自殺,父母會把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認為父母都是為孩子好,是孩子自己不懂事;僅有少數父母,在孩子自殺後,會醒悟過來,明白孩子的痛苦,對孩子的離去充滿愧疚。看完文章,內心竟是五味雜陳。孩子選擇以悲壯的方式離去,總以為會激起什麼波瀾,喚醒誰,誰知,還是沒有誰,能真正理解你的委屈!
孩子長期被壓制,想說的話不敢說,找不到人說,不知對誰說,久而久之,變成了沉默寡言,內心極度自卑。身邊也見過這樣的事例,即便子女已經成年,父母還是把他們看做小孩一般對待。
當子女對父母的某個說法不認同,終於鼓足勇氣,說出了不同的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觀點,父母會惱羞成怒。他們會強勢地把孩子的話壓制下去,使用的說辭不外乎幾種:
我老了,我的話不管用了?
你懂什麼?你看你做的……(子女前期做的糗事,一股腦數出來)
你這樣對父母講話,還有沒有道德?
父母強勢的態度,子女只能硬生生把話憋回去。即便父母的決定有問題,子女也只能忍氣吞聲,在家裡也不敢對著父母說半個“不”字。在家裡不敢說話,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害怕出錯,害怕再被扣上不道德的高帽子。在家裡怕出錯,在外面更怕,更怕說錯話被外人嘲笑,遭來一通吼。
當孩子敢於在父母面前說“不”,那是他們已經開始形成了自我意識,他們已經有了對事情的看法,有了對這個世界的瞭解。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理智溝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還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惜,有的強勢的父母,聽不進孩子的心聲,只是用父母的威嚴,用孝順這些字眼做掩護,讓孩子閉嘴,把問題強壓下去。
這樣的溝通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是製造一種問題已經化解的假象。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下,內部卻是暗流湧動。
在強勢父母壓制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敏感,他們的性格,是自卑與自傲結合的產物。既有長期不被認可的自卑,骨子裡又帶有強勢父母的自傲。他們內心想成功,想擺脫家庭,卻不敢邁出第一步。長期得不到表達的機會,也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更不具備制定每一個小計劃的細節。他們畏首畏尾,唯有逃避、遠離。
也有一些極端的案例,子女特別想成功,特別想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於是,鋌而走險,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一切的根源,皆是源於家庭缺少溝通,一直被無視,被壓抑。
這些人即便成了家,小家庭也會過得非常艱難。自卑又自傲,自尊又自大,他們會把這種病態的心理,強加在親密的伴侶身上。他們不但不能解決家庭的問題,還會把解決不了問題這種挫敗的悲觀情緒帶入問題當中,讓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他們容不得伴侶說一句自己不好,敏感自尊的個性,讓他們在這個怪圈裡苦苦掙扎;他們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只為發洩,不是真的想到了辦法……他們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也會走上他們無助又無力的老路。
當孩子敢大膽說不的時候,坐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強勢地壓制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是生活的弱者。這世上,弱者本該相幫,好聯合起來成為強者,不被人欺壓。而一位強勢壓制孩子的父母,只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弱者相食。
這種弱者相食更讓人後怕:他們相食的物件,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是比他們更弱的——自己的孩子,還要給孩子帶上“孝順”的枷鎖,讓他們動彈不得。
以愛之名,束縛自由,破壞自尊。這便是一部分強勢父母對愛的詮釋方式。
看過一位心理學者寫的一篇文章,大概內容如下:多個孩子自殺後,看了對父母的採訪,他們的反應基本有兩種:如果孩子悄然自殺,父母會覺得自己孩子本來很好,他們會把自殺的原因歸為外部因素,比如交友不慎,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果孩子跟父母吵架時自殺,父母會把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認為父母都是為孩子好,是孩子自己不懂事;僅有少數父母,在孩子自殺後,會醒悟過來,明白孩子的痛苦,對孩子的離去充滿愧疚。看完文章,內心竟是五味雜陳。孩子選擇以悲壯的方式離去,總以為會激起什麼波瀾,喚醒誰,誰知,還是沒有誰,能真正理解你的委屈!
孩子長期被壓制,想說的話不敢說,找不到人說,不知對誰說,久而久之,變成了沉默寡言,內心極度自卑。身邊也見過這樣的事例,即便子女已經成年,父母還是把他們看做小孩一般對待。
當子女對父母的某個說法不認同,終於鼓足勇氣,說出了不同的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觀點,父母會惱羞成怒。他們會強勢地把孩子的話壓制下去,使用的說辭不外乎幾種:
我老了,我的話不管用了?
你懂什麼?你看你做的……(子女前期做的糗事,一股腦數出來)
你這樣對父母講話,還有沒有道德?
父母強勢的態度,子女只能硬生生把話憋回去。即便父母的決定有問題,子女也只能忍氣吞聲,在家裡也不敢對著父母說半個“不”字。在家裡不敢說話,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害怕出錯,害怕再被扣上不道德的高帽子。在家裡怕出錯,在外面更怕,更怕說錯話被外人嘲笑,遭來一通吼。
當孩子敢於在父母面前說“不”,那是他們已經開始形成了自我意識,他們已經有了對事情的看法,有了對這個世界的瞭解。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理智溝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還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惜,有的強勢的父母,聽不進孩子的心聲,只是用父母的威嚴,用孝順這些字眼做掩護,讓孩子閉嘴,把問題強壓下去。
這樣的溝通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是製造一種問題已經化解的假象。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下,內部卻是暗流湧動。
在強勢父母壓制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敏感,他們的性格,是自卑與自傲結合的產物。既有長期不被認可的自卑,骨子裡又帶有強勢父母的自傲。他們內心想成功,想擺脫家庭,卻不敢邁出第一步。長期得不到表達的機會,也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更不具備制定每一個小計劃的細節。他們畏首畏尾,唯有逃避、遠離。
也有一些極端的案例,子女特別想成功,特別想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於是,鋌而走險,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一切的根源,皆是源於家庭缺少溝通,一直被無視,被壓抑。
這些人即便成了家,小家庭也會過得非常艱難。自卑又自傲,自尊又自大,他們會把這種病態的心理,強加在親密的伴侶身上。他們不但不能解決家庭的問題,還會把解決不了問題這種挫敗的悲觀情緒帶入問題當中,讓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他們容不得伴侶說一句自己不好,敏感自尊的個性,讓他們在這個怪圈裡苦苦掙扎;他們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只為發洩,不是真的想到了辦法……他們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也會走上他們無助又無力的老路。
當孩子敢大膽說不的時候,坐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強勢地壓制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是生活的弱者。這世上,弱者本該相幫,好聯合起來成為強者,不被人欺壓。而一位強勢壓制孩子的父母,只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弱者相食。
這種弱者相食更讓人後怕:他們相食的物件,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是比他們更弱的——自己的孩子,還要給孩子帶上“孝順”的枷鎖,讓他們動彈不得。
以愛之名,束縛自由,破壞自尊。這便是一部分強勢父母對愛的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