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蝸

    經典西遊,曉聞解讀。優質原創,敬請關注。《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降伏,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救下悟空,收他為徒。後來,悟空與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上西天,一路上降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論功行賞,如來將悟空封為鬥戰勝佛。那麼,悟空成佛有些什麼意義?一、悟空成佛是去惡向善的成功典範。悟空從天產石猴成長為一代妖仙,他私慾膨脹,惡念叢生,居然想把玉帝拉下馬。他不畏強權,大鬧天宮,犯下欺天罔上之罪。在取經路上,他惡習難改,不服管教,結果被唐僧哄騙著戴上了緊箍圈,從此心猿歸正,一心向善。所以說,悟空成佛,就是去惡向善的成功典範。二、悟空成佛是棄道從佛的成功典範。悟空拜在菩提祖師門下,修煉了大品天仙訣,學會了七十二變和筋斗雲。他藝成之後,被天庭招安,先後官拜弼馬溫、齊天大聖。大鬧天宮失敗之後,他拜唐僧為師,從一個道門驕子變成了一個佛門弟子。取經路上,他一心向佛,盡心盡力保護唐僧,全心全意斬妖除魔,最後得到了如來佛祖的認可。所以,悟空成佛,就是棄道從佛的成功典範。三、悟空成佛是將功折罪的成功典範。悟空欺君罔上,犯下滔天大罪。他為了彌補過錯,決定洗脫罪業,再修正果。取經團隊中,五人都是犯過錯的人。唐僧輕慢佛法,八戒醉酒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琉璃盞,白龍馬犯下忤逆罪,而悟空大鬧天宮,罪孽最重。在取經路上,悟空幹活最多,表現最好,功勞最大,是勇敢和勤奮的代表者。悟空從一個草根逆襲成佛,比起其他人更有說服力。所以,悟空成佛,就是將功折罪的成功典範。“失敗是成功之母。”悟空成佛,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有力佐證。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堅定信念,排除萬難,就一定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品讀西遊,打造經典。曉聞出品,必屬精品。

  • 2 # 13005770868

    想要成佛,趕緊學佛修佛,佛是修來的,不是誰讓你成佛就能成佛的。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九九八十一難,是唐僧修煉過程中所遇到的磨難。不要異想天開,某一天一下子就成佛了。

  • 3 # 山中野果

    果子思考與回答——

    從古到今,人們拜佛求道的初心都是為了長生不老、逢凶化吉,以求安寧與平安。孫悟空也是如此。在《西遊記》第一回合裡,美猴王出世,統帥群猴,朝遊花果山,夜宿水簾洞,日享天樂,不覺三五百年。而忽然一日,正在喜宴之間,猴王卻憂從中來,感嘆生命的無常,今日雖自在,但總有年老血衰死亡之日,猴王傷感起來。

    猴王下面的一個老猴稱讚它“道心開發”,並告訴他“世間唯有佛、神、仙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於是美猴王毫不猶豫,放下花果山的舒適生活,立志“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這點說明,猴王不僅是一隻“潑猴”,更是一隻有理想、有報負的猴子。這為他最後成佛奠下了因子。

    菩提祖師教給了孫悟空長生與神通,卻無法約束和磨平他的天性。此時的孫悟空,擁有了道家給予的神通,但是非善惡未明,做事只憑天性。孫悟空從潑性轉為佛性開始過程的轉折點是被如來佛祖困在五行山下。雖然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那五百年何思何想,吳承恩未涉筆墨,但按常理自然會想到孫悟空會逐漸產生如此內心變化——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百年歸來依然大聖到逐漸清晰認識,自己胳膊終究擰不過別人大腿、“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思想轉變。孫悟空困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僅重新認識了自己,五臺山之後,行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孫悟空“禮”的變化就可得知。在被壓五行山前,孫悟空大鬧天空在太上老君煉丹爐內“嘯震天宇”,被壓五行山以後,無論見神、見佛、見仙、見人動輒便下跪作揖敬禮,變得禮貌、循規蹈矩起來。

    三. 專秉忠良之心鑄就了成佛之夢

    小說中的九九八十一難對於孫悟空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真正可動搖孫悟空求佛之心的是唐僧三次對孫悟空“濫殺無辜”的氣憤與絕情。三次一次比一次激烈的衝突,讓唐僧的隱忍忍到了邊際,連西天佛祖的面子也不顧,憤然寫下貶書,師徒關係驟然降至冰點,孫悟空也憤然悲情的離去。是誰主動挽救了這段師徒關係,使之歷經考驗而漸入佳境呢?

    當年菩提祖師趕走他時,他“滿眼墮淚”,說“但念師傅厚恩未報,不敢去”;菩提祖師說要你報什麼恩,別連累我就好。悟空只得流淚離去。而他報答師傅的方法,便是極守承諾——“絕不敢提起師傅一字”。此後整個西遊記故事裡,孫悟空真的再也沒有提及過菩提祖師。

    唐僧趕他走時,他說無以為報,要給師傅磕頭,唐僧背過身去說,“不受你這歹人的拜”。他無以自辨,只有拔下毫毛,變出三個猴子,圍著唐僧,硬是四面下拜。離去徑回花果山水簾洞之後,小說是這樣描寫的:“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悽悽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裡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四.特殊的歷史背景只能成“佛”不成“仙”

    《西遊記》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果子認為最根本的不在於它故事情節有多麼精彩有趣,相反,果子認為他的故事情節重複太多,如果刪掉一部分也許反倒更好,而在於吳承恩塑造的形象具有豐富的寓意,讓人回味無窮。

    眾所周知,人是猴子(猿猴)變的。因此人與生俱來就具有猴性。在現實世界裡,猴子象徵一種追求自由、無拘無束的動物,人何嘗不是如此。吳承恩在孫悟空身上寄託著太多眾多底層民眾的精神希望,所以必定會讓孫悟空遁入空門,立地成佛不成仙。為什麼這樣說呢?

    唐朝初期,道教比佛教興盛,道教在唐朝初期被確立為國教。李淵就是以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代為自己出師有名的,當上皇帝后就更通道教,唐玄奘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如此,直到武則天當上皇帝以後,佛教才更為盛行。那個時候一個人如果想成為道士,是很不容易的,不僅需要透過審查考試,而且還需要由唐朝國家機關決定。相反,佛教始終在民間發展,任何人都可以信佛。也就是說唐玄奘時期,道教主要存在於上層階階,而佛教主要存在於草根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達公開賽三月開賽,國際乒聯出於對疫情的考慮,表示願為國乒推遲賽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