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3POSTeRS家居
-
2 # 熱門電影推薦
大概是現在資訊太發達了,便利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力,現在很多城裡人越來越懶了。
吃東西要直接點線上外賣,買東西直接戳手機鍵盤下單——現在,連看病都懶得挪步,什麼不舒服,直接用手機查查百度,足不出戶,自己都能給自己當醫生了!
不過,看病查百度,也很容易沒病找病,自己把自己嚇出問題來。
1
前段時間,接診了一個病人,自稱“脖子上長了個包,鼓鼓的”。
一坐下,馬上用心急火燎的口吻問:“醫生,我這個查過百度了,百度說得非常可怕。”
“百度說:我這個包包,不痛的,更危險,因為癌症的腫塊,就是不痛的。”
我給他做了觸診——感覺軟軟的,邊界清晰,應該不是什麼惡性的腫塊。
但是,為了保險起見,也為了進一步確定腫塊的性質,我建議他再去做一個B超看看。
病人一聽到做B超,當場嚇得腿都軟了:“醫生救救我啊救救我”
安撫了半天,患者終於冷靜下來,去B超室做完了檢查。20分鐘後,報告出來了:“考慮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可能”
患者一手拿著B超報告,一手指著手機螢幕,帶著哭腔對我說:“醫生,我剛才又百度了,百度說‘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有可能是炎症,但也可能是癌症啊!”
“其實你這個反應性增生,沒什麼大問題的,很多人都會有,這個不是腫瘤,正常人的體內,可能也有會那麼幾個反應性增生的淋巴結,不必過分擔心。”
聽我這麼一說,患者稍微寬心了一點,但他留下了一句讓我深思至今的話。
“為什麼我們的症狀,在你們醫生看來都是小事一樁,可在百度上的描述都那麼可怕?”
2
大概2年前,那時候我在內科,有一位患者因為“咯血,胸痛”前來就診。
“醫生,我是不是得了絕症了,剛才咳出來的一口痰裡,有一半都是血啊!”
我給他安排了CT檢查,結果是“心肺未見異常”——患者看到這個結果,似乎還非常不滿意。
“我咯出這麼大一口血,你還說我沒事?我來之前查過百度的——百度說這就是結核,或者肺癌啊!”
“你已經進行過CT檢查了,CT片子可以把肺部的情況拍得非常清楚,結果顯示你並沒有肺病。”
“而像你這樣的痰血,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咳嗽用力過猛,把咽喉部的毛細血管咳破了,這個問題並不嚴重,不用太擔心。”
可患者還不依不饒:“我覺得我咳嗽咳得並不猛烈啊……還有,我不僅咳嗽帶血,我還有胸痛呢!如果不是裡面長了腫瘤,醫生您能解釋下我為什麼胸痛嗎?”
“你不要對這個問題太焦慮,你咳嗽咳久了,也可能胸部的肌肉有輕微拉傷……總之,CT檢查已經是很準確、很深度的檢查了,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你有腫瘤的任何證據!”
誰知這樣一解釋,越抹越黑了。患者聽了更加緊張了:“醫生,你說現在沒發現我得癌的證據,萬一它過段時間就有了呢?”
這個患者的執著,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過了幾天,患者又愁眉苦臉地來到了診室。“醫生醫生,我覺得我還是不對勁,我回去之後又查了百度,越查越怕,您能再給我做點別的檢查,讓我心安麼?”
3
很多臨床醫生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像這種“怕死”的患者越來越多了?
而且這些患者,社會地位、受教育水平均不低,為什麼會這麼迷信百度上的一切,卻偏偏不聽信醫生的說法?
我仔細想了想,恐怕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百度詞條對病情的描述是書面描述,跟臨床現實情況有差距
百度上關於疾病和症狀的介紹,非常“全面”,一個症狀,可以列出幾十種疾病可能,而患者往往記住的就是最嚴重的可能性(通常就是癌症),並對號入座。
而由於患者缺乏真正的醫療實踐,僅憑字面描述很難明白專業醫療術語背後的真正意思,不知道那些“症狀描述”對應的具體是什麼樣的臨床場景。
比如,百度上說“黑色大便”就是上消化道出血,是胃癌的症狀——於是很多患者就嚇蒙了,看到自己大便裡有那麼幾個黑色顆粒,就惶惶不可終日了。
他們哪裡知道所謂“黑便”是指“黑的發亮,像柏油馬路一樣”!
又比如百度說,大便常規檢查陽性,可能是大腸癌!於是有些患者看到自己大便檢查報告裡有一個加號,就嚇壞了。
實際臨床上更常見的情況是,因為患者沒有忌口,吃了肉,導致糞便檢查出現了弱陽性反應,但這並不代表一定是出血性疾病!
2
百度詞條的描述很“專業”,比醫生用口頭語言解釋看似更加“可信”
縱觀百度上的醫學詞條你會發現,每個詞條都有鼻子有眼,術語高深莫測,讓很多患者“不明覺厲”。患者也很容易相信這些看似很“科學”的說辭。
但在實際面診的時候,醫生只能用口頭語言給患者一個大概解釋,有時也無法完全對應患者心存疑慮的那些症狀細節,這些存疑部分,也迫使患者不得不繼續使用百度搜索來“找補”。
但患者不知道的是,百度上看似“專業”的醫學解釋,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一些醫療保健機構出於營銷目的,掐頭去尾、東拼西湊而成的偽科學說辭,目的是為了放大患者對症狀的憂慮和恐懼,然後高價推銷他們的產品和療法。
3
有些症狀或陽性指徵一時不易得到準確的臨床解釋,患者只能從百度找答案
人體是很複雜的,患者常常會時不時出現一些不適症狀(痛、酸、暈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疾病無關,可能沒有什麼特殊的臨床意義,可一時也不容易找到準確的解釋,但有些較真的患者偏偏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反覆檢查反覆折騰。
比如我記得以前有個患者說整天他“肚子痛”(疼痛是隔幾天隔幾天這樣間歇的),然後做了B超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患者還是堅信“如果我沒病,為什麼會痛?”,一查百度,又是什麼肝癌胃癌之類的把他嚇得不輕。後來,又過了2個月,患者沒有做任何治療,疼痛居然自己慢慢消失了……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你巴拉巴拉說了這麼多關於百度的壞話,那以後身體有不適,就完全不能查百度了嗎?把搜尋引擎隔離得越遠越好是嗎?
這麼說吧,網路搜尋引擎這個工具,給予了現代人海量的健康指導資訊,使人們在患病的時候獲得一些初步的提示和指引,提高疾病的警惕意識和預防意識,使疾病得到早診早治,從這個層面上說,搜尋引擎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但如果過分依賴搜尋引擎,那麼事情就會走到反面——人們可能會因為一點點症狀就成為驚弓之鳥,陷入焦慮和疑病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及醫療成本,身心及財力皆受摧殘。
當然,最後要牢記一個原則:
任何看似專業、牛逼、權威、高大上的網路建議,分量都比不上你親自面診的醫生,親眼目睹了你本人,親自為你做了檢查的醫生,才是最瞭解你病情的那個人,沒有之一!
-
3 # 廣州玩伴
對,現在百度是很方便。幾乎你想知道的百度都知道。
但這裡有個問題,百度不知道你的具體問題。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你無法做到正確的對症下藥。小病就不說了。但就肚子疼,你自己能確定自己疼的那個器官麼,是膀胱還是小腸大腸。還有更復雜的生病情況我也說不出了
你自己對於生病來說只是一個感受體,不代表你完全瞭解人體結構,病理機制。
有嚴重不舒服最好還是找醫生好。
簡單的感冒發燒不用百度你自己也知道如何處理了
-
4 # 華星星
首先,我們要了解病是什麼?
“生理上或心理上發生的不正常的狀態”這是漢語詞義的解釋。
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病”,有可能是生理機能出現問題,又或者是心理精神問題。
在“不正常”的狀態,才稱之為“病”。
第一、生了病,為什麼要治?
治就是讓我們回到正常狀態,最通俗的來講,就是讓你生活得好一點,親朋好友少擔心一點,損失減少一點。壽命長一點。
第二、我們治病的源頭是什麼。
這個就不說歷史太長,現代醫學我們是知道的,可以說從細菌學、生理學、生物學等現代學科知識延伸而來,也分生理和心理精神兩方面的病情。而中醫,要更源遠流長一點,古有神農嘗百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扁鵲、華佗、李時珍等歷史名醫。我們不討論中西醫好壞,但從真正來講,中醫的發展是經歷多階段的。
第三、簡單講一下中醫發展。中醫從嘗百草開始,知道藥性,為人補益身體;後有華佗外科麻醉、神手;神醫扁鵲總結望、聞、問、切;李時珍來個集大成者……由此可見,中醫每一個階段發展,都表現出了先人的探索,一步一步去總結、進步。望、聞、問、切又強調了治病一定要了解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第四、回到我們的主題。百度上查病,嚴格來講,也算是看病的一種。因為,病情不是一眼一下就能瞭解的,需要多方面診斷,要不然也不會有望聞問切傳幾千年。學過醫的人都知道,不管西醫中醫,最難的是診斷,特別西醫,只要診斷正確,一個實習生都知道開什麼藥。也就是對西醫來講,百度上記載的正確藥方,在診斷明確情況下,你開的藥跟醫生的藥大體上不會差太多。
懂醫學人都知道。西醫藥方比較固定的,增減不過是配合某些不同的身體情況。
第五、所以,在百度上看病,查病,並沒有錯。那是輔助診斷,輔助參考病情、思考病情的一種,甚至簡單的,有一些病例,也是完全可以解決的。一些簡單的情況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和應用。
就算去看醫生,百度上查病也並沒有什麼不妥,多瞭解一點,多學習一點知識,也可以增加對自己病情的理解和注意點,有何不可?
醫生判斷時知道怎麼表述。
第六、百度上有的知識,跟書本或者醫生學到的是一樣的,所以並無問題。現在實體書上傳到網路。有問題的是人的學習、使用方式。因此,要學會判斷,哪些知識真假、有用與否等等。這才是治病關鍵。
我建議大家可以百度查知識、瞭解病情。但絕不可以盲目相信,要知道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情況,簡單的經驗多了就知道怎麼處理。
複雜的需要多方面判斷,重要的要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儀器檢查,畢竟你的知識、判斷力遠遠不夠。
學多一點,懂得一點,參考多一點,並沒有錯。只是看我們怎麼運用知識。
-
5 # 傑神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笑了,因為我也曾幹過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突然出現什麼不適的症狀,但又覺得不至於去醫院,就去百度查查。
說真的,本來就一點小毛病,可能喝個熱水、睡個覺就好了,百度出來的的東西能把你嚇個半死,會讓人覺得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不過在百度查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大半夜的被老鼠抓一道小口子,你是直接奔醫院還是先百度要不要打狂犬疫苗?
而且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瞭解訊息更加便捷嗎?
無法立馬上醫院的時候,透過百度查病是我們能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不過百度上的東西不能全信,還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斷。
很多在百度解答問題的醫生並不是真正的醫生,他們只是打著醫生的幌子進行騙人。
有不少詐騙團隊就是靠在百度上回答問題,引起病人的恐慌,然後引導病人在網上跟他們預約做檢查,後面進行後面的詐騙,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詐騙手段。
總的來說,百度查病,謹慎為之。
-
6 # LeoGo科技
但是,一旦小朋友發燒厲害或者是咳嗽厲害的話,我們一定會將他送到醫院。我們本身沒有完備的醫學知識,我們所看到的百度一些關於發燒感冒的一些病症的情況,只是鳳毛麟角。
中國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具體的案例,具體的對待。如果僅僅的是透過百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軟體上的表述,就能夠去對症下藥,那完全是無稽之談。
網路只是給你提供了一種方案,而這種方案只是讓你緩解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病症。卻不能將這些內容作為金玉良言,如果哪裡不舒服,最好的方式是去醫院找醫生,而不是在百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軟體中去找醫生。因為對症下藥這4個字,它依據的是個體的情況。
所以,不要過度的迷信這些軟體。實際上,我們在使用這些軟體的時候,應該秉承著一種參考的價值。一旦出現病症,最好去醫院進行檢查。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現在很正常,可以說是傳統資訊不對稱下患者自我防衛的一種體現。即是說患者怕被過度醫療,或者是患者想多瞭解自身狀況,便於精準醫療。
在沒有百度等搜尋引擎之前,醫患之間存在著資訊壁壘,資訊不對稱下,導致了許多“醫療過度”的現象出現,患者一方面不得不依賴醫生,一方面又“懼醫”,不信任醫生。害怕進醫院,害怕醫生,怕醫院剝皮,怕醫生亂開藥什麼滴。
所以,百度搜索引擎出現後,很多人都開始嘗試在網路上尋求幫助,比如百度疾病資訊,瞭解疾病狀況,瞭解疾病所需要的治療流程,瞭解用藥等等。說實話,我也做過這樣的事,能不進醫院,誰都不願意進醫院,這個是實話。
雖說透過百度可以掌握一定的資訊,突破一定的資訊壁壘。但是,百度搜索引擎不是萬能的,而且網路資訊龍蛇混雜,並不一定能夠幫助患者,有時反而起相反作用。比如以前百度醫療推廣資訊氾濫的時候,在網上去查詢男性健康、不育不孕肯定很容易中招,因為提供資訊與推廣大多是莆田系。再比如線上社群的問診諮詢,醫生都是簡單說下,淺嘗即止,因為患者沒辦法準確提供自身病況資訊,醫生也沒法提供診療資訊。
而且線上醫生建議,不一定就跟線下醫生的相同,有可能患者自我描述不完善,線上提供的是大概的建議,而線下是精準的意見,自然也就會有不同口徑。
但是醫生畢竟是專業的,不能隨意拿別人的意見與觀點來反駁醫生,質疑醫生的專業。可以巧妙運用所學醫學知識,協商與避免一些不必要檢查等情況,用更精準的描述幫助醫生快速掌握疾病,精準治療更快速康復,所以兩者也不衝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