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丿摘星

    迫使古人就地過年

    路費太貴

    在古代,官員上任當官、學子進京趕考、商人外出做生意,往往都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這樣的長途,想過年回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馬、驢、牛,還有馬車、驢車、牛車。

    馬和馬車的價格最高,按照唐代的標準,馬負重100斤,每走100裡,價格是100文。假設一人一馬要走300公里的路程,大概得600文(1公里=2裡)。古代馬的速度大約是每天70裡,這一趟旅程就得花十天左右的時間。考慮這十來天路上的吃住等等費用,大概要花將近一千文錢,也就是一兩銀子。

  • 2 # 砂糖橘娃娃

    就地過年,現在給出的解釋是原地過年,指春節期間不返鄉,留在工作地過年。但是隻有現代人才就地過年嗎?並不是,從古時候開始,就地過年就是古人的一種常態。雖為常態,但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古人一生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一輩子在家種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過年,對他們來說就根本不存在別的意義,本身就是待在家中,與親人一起,無所謂返不返鄉。第二種狀態,就是離家在外。不論是進京趕考的學子,在外做生意的商人,還是被派遣在外地就任的官員,對他們來說,歸家之路難上加難。不然也不會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種景象的出現。

    我們現在常說"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來,在古時候想去哪裡,並不是那麼容易。書籍或是影視劇中,也把古時候交通的不發達表現的淋漓盡致。古人去哪裡多半是步行,再遠一點,會坐牛車,驢車,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馬車,在古時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坐的起的。

    古人的交通工具只有簡單的幾種:1轎子 最早起源於夏朝的轎子,是由人扛著走路的,有四人抬的轎子,也有更高階的八抬大轎。隨著等級的不同,轎子也不同,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所以,一般只有有錢人家的夫人小姐或者當官的人才會坐,一般人出門都是步行。2牛車 從商朝發明了牛車,牛車就被用來運輸貨物,後來也漸漸被用在出行上面。跟馬車相比,它的速度很慢,但是價格相對便宜很多,所以常被用在低身份人出行使用。3馬車 隨著馬車的出現,出行速度達到了提升,馬車也被日常用到生活當中。當然,除了這些交通工具,也可以單獨騎馬,或者坐船。但這些相對有侷限性。

    在古代,不論選擇那種交通工具,從遙遠的他鄉回到故鄉,都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的。拿官員來說,他們是有身份地位的,出行可以選擇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但是春節,他們又能放幾天假呢?唐宋兩代,春節還能放假7天,假如他們放假乘坐最好的馬車回家,配備的是最好的馬,一天一般能跑200多公里,什麼概念呢,就是說不吃不喝,應該能從北京到天津。想想說也不遠了啊,但是古代有哪個官能這麼好命的,真的就能分到這麼近的地方呢。拿最熟悉的 蘇軾 舉例說明:蘇軾,眉州眉山人,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眉山到杭州有多遠呢——1936.106公里,想象一下,蘇軾要回家過年,7天假期連家都到不了呢。

    除了官員回家不易,在外經商之人,回家也不容易。在外經商一年,到春節想回家,看看妻兒老小,回家路上時間不提,可能要提前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就上路,輾轉反側,回到家中,結果,一年在外奔波掙得錢,全都花在路上了,還不如在家找份營生呢。

    在古時候,出行不易,花錢多,時間久,路上治安也不好,生病更是要命的難題。種種原因擺在面前,真的不如就地過年合適。不回家,不是不想家,而是困難重重。做官的等著告老還鄉,經商的盼著衣錦還鄉,不管怎樣,家是心中的一片淨土,家是最後的歸宿。在等待回家的過程中,古人只能選擇就地過年。

  • 3 # 英明果斷葉子Ny

    舟車勞頓。而且他們就地過年是最後沒有辦法才好那樣做。有的從十月份開始都向老家回了,爭取在老家過年。古代除了經商的做官的,在外面過年的還真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部分中餐館不重視做好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