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籌之

    這麼高難度的問題,好難回答。不懂這是什麼技術。不過俺是來自鄉下的,對這個有點了解。

    秸稈堆露種瓜果其實就是用一些農作物的稈,比如稻草,玉米稈等的在種瓜果的地上鋪上。

    有幾個作用,一個是遮擋Sunny直射,保持土壤的溫度和防止水份的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二,抑制雜草生長;第三,秸稈在地面被風化後融入土壤成為肥料,會成為瓜果的肥料。

    用秸稈鋪在瓜果的地面上是一舉多得,這不算什麼技術,很多農民伯伯都知道。

  • 2 # 神農35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以秸稈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農藥,密切結合農村實際,促進資源迴圈增值利用,和多種生產要素有效轉化,使生態改良環境,保護農作物及農產品,優質,無公害,有機生產相結合,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食品安全,和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開闢了新的途徑。

    1. CO2效應  一般可使作物群體內CO2濃度提高4—6倍,光合效率提高50%以上,飢餓程度得到有效緩解,生長加快,開花坐果率提高,標準化操作平均增產30%一50%,農產品品質顯著提高。

    熱量效應

    在嚴寒冬天裡大棚內20釐米地溫提高4—6℃,氣溫提高2—3℃,顯著改善植物生長環境,提高了作物抗禦低溫的能力,有效地保護作物正常生長,生育期提前10—15天。

    生物防治效應

    菌種在轉化秸稈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抗病孢子,對病蟲害產生較強拮抗、抑制和致死作用,植物發病率降低9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90%以上,標準規範化操作可基本上不用農藥。

    有機改良土壤效應

    在秸稈生物反應堆種植層內,20釐米耕作層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益微生物群體增多,水、肥、氣、熱適中,各種礦質元素被定向釋放出來,有機質含量增加10倍以上,為根系生長創造了優良的環境。

    酶切處理殘留效應

    秸稈在反應過程中,菌群代謝產生大量高活性的生物酶,與化肥、農藥接觸反應,使無效肥料變有效,使有害物質變有益,最終使農藥殘毒變為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經測定:一年應用該技術植物根系周圍的農藥殘留減少95%以上,二年應用該技術可全部消除。

    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效應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加快秸稈利用的同時,提高了微生物、光、水、空氣遊離氮等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據測定:在CO2濃度提高4倍時,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豆科植物固氮活性提高 1.9倍。由此可見,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體系是一堆多效應。

    應用方式

    該技術操作應用主要有三種方式:內建式、外接式和內外結合式三種。其中內建式又分為行下內建式、行間內建式、追施內建式和樹下內建式。外接式又分為簡易外接式和標準外接式。選擇應用方式時,主要依據生產地種植品種、定植時間、生態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而定。

    〈一〉內建式反應堆應用方式:

    1、行下內建式:秋、冬、春三季均可使用,高海拔、高緯度、乾旱、 寒冷和無霜期短的地區尤宜採用。

    2、行間內建式:高溫季節、定植前無秸稈的區域宜採用。

    3、追施內建式:在作物生長的整個過程均可使用,方法比較靈活。秸稈宜粉碎穴施。

    4、樹下內建式:果樹、經濟林、綠化帶及苗圃等種植區宜採用。

    5、行下內建式:每畝秸稈用量3000—4000公斤、菌種8—10公斤、麥麩160—200公斤、餅肥80—100公斤。

    6、行間內建式:每畝秸稈用量2500—3000公斤、菌種7—8公斤、麥麩140—160公斤、餅肥70—80公斤。

    7、追施內建式:每畝每次秸稈粉(或食用菌廢料)用量900—1200公斤、菌種3—4公斤、麥麩 60—80公斤、餅肥80—100公斤。

    8、樹下內建式:每畝秸稈用量2000—3000公斤、菌種4—6公斤、麥麩80—120公斤、餅肥60—90公斤。

    9、菌種處理方法

    使用前一天或當天,菌種必須進行預處理。方法是:按1公斤菌種兌摻20公斤麥麩,10公斤餅肥,加水 35—40公斤,混合拌勻,堆積發酵4—24小時就可使用。如當天使用不完,應攤放於室內或陰涼處,厚8—10釐米,第二天繼續使用。

    10、注意事項:種植蔬菜、水果和豆科植物,可用草食動物(牛、馬、羊等)糞便:每畝一般用量3—4方,與內建式反應堆結合施入溝中效果更佳。使用該技術禁用化肥和非草食動物糞便。研究證實:使用雞、豬、人、鴨等非草食動物糞便,會加速線蟲繁殖與傳播,導致植物發病;使用化肥會影響菌種活性,同時還會使土壤板結,加速病害的泛濫。

    〈二〉內建式反應堆操作

    1.行下內建式操作程式:開溝、鋪秸稈、撒菌種、拍振、覆土、澆水、整壟、打孔和定植。

    ①開溝:一堆雙行,宜採用大小行種植。大行(人行道)寬100—120釐米,小行寬60—80釐米,就在小行位置開溝,溝寬60釐米或80釐米,溝深20—25釐米,開溝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土壤按等量分放溝兩邊。

    ②鋪秸稈:開溝完畢後,在溝內鋪放秸稈(玉米秸、麥秸、稻草等)。一般底部鋪放整秸稈(玉米秸、高粱秸、棉柴等),上部放碎軟秸稈(例如,麥秸、稻草、玉米皮、雜草、樹葉以及食用菌下腳料等)。鋪完踏實後,厚度25—30釐米,溝兩頭露出10釐米秸稈茬,以便進氧氣。

    ④覆土:將溝兩邊的土回填於秸稈上,覆土厚度20—25釐米,形成種植壟,並將壟面整平。

    ⑤澆水:澆水以溼透秸稈為宜,隔3—4天后,將壟面找平,秸稈上土層厚度保持20釐米左右。

    ⑥打孔:在壟上用12#鋼筋(一般長80—100釐米,並在頂端焊接一個T型把)打三行孔,行距25—30釐米,孔距20釐米,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以利進氧氣發酵,促進秸稈轉化,等待定植。

    ⑦定植:一般不澆大水,只澆小水,一棵一碗。定植後高溫期3天、低溫期5—6天澆一次透水。待能進地時抓緊打一遍孔,以後打孔要與前次錯位,生長期內每月打孔1—2次。

    2、行間內建式:多數是因為定植前沒有秸稈,故先定植,待秸稈收穫後在行間進行。其操作程式基本同行下內建式。一般離開苗15—20釐米,挖土深15—20釐米,寬60—80釐米,鋪放秸稈20—25釐米厚,溝兩頭露出秸稈10釐米。將拌好的菌種按每行6公斤均勻撒接,用鐵鍁拍振一遍,土壤回填於秸稈上,大行不澆水,小行內澆水,滲入大行溼潤秸稈。按行距30釐米,孔距20釐米,用12#鋼筋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

    3、追施內建式:為保持全生育期持續增產、彌補定植時因為沒有秸稈或秸稈量不足造成的缺失,在生長期內宜使用該方式。方法是將新下的秸稈用粉碎機粉碎,按每畝菌種用量3公斤、麥麩60公斤、餅肥30公斤、秸稈粉900公斤、水2000公斤(其比例為1:20:10:300:666),混和拌勻,堆積成高60釐米,寬100釐米的梯形堆升溫,用直徑5釐米的木棍在堆面上打孔9個,蓋膜,發酵,升溫至45—50℃,即可穴施。30釐米1穴,離開作物15釐米,每穴0.5—1.0公斤;隨即覆土,每穴打孔3—4個;追施後7—10天一般不澆水,以後根據墒情進行常規澆水,一般作物在生育期追施2—3次。

    4、樹下內建式:根據不同應用時期又分全內建和半內建兩種,它適用於果樹。其他如綠化樹、防沙林等附加值較高的樹種可參照使用。

    (1)樹下全內建式:在果樹的休眠期適用此法。做法是環樹幹四周起土至樹冠投影下方,挖土內淺外深10 —25釐米,使大部分毛細根露出或有破傷。坑底均勻撒接一層疫苗,上面鋪放秸稈,厚度高出地面10釐米,再按每棵樹菌種用量均勻撒在秸稈上,撒完後用鍁輕拍一遍,坑四周露出秸稈茬10釐米,以便進氧氣。然後將土回填秸稈上,3—4天后澆足水,隔2天整平、打孔、蓋地膜,待樹發芽後用12#鋼筋按30×25 釐米見方破膜打孔。

    (2)樹下半內建式:果樹生長季節適用此法。做法是將樹幹四周分成六等份,間隔呈扇形挖土(隔一份挖一份),深度40—60 釐米(掏挖時防止主根受傷)。撒接一層疫苗,再鋪放秸稈,鋪放一半時撒接一層菌種,待秸稈填滿後再撒一層菌種,用鐵鍁輕拍後蓋土,三天後澆水找平,按30×30釐米見方打孔。一般不蓋地膜,高原缺水地區宜蓋地膜保水。其操作方法參照內建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圖解。

    〈三〉外接式反應堆應用方式

    1、外接式反應堆應用方式:按投資水平和建造質量可分簡單外接式和標準外接式兩種。簡單外接式:只需挖溝,鋪設厚農膜,木棍、小水泥杆、竹坯或樹枝做隔離層,磚、水泥砌壘通氣道和交換機底座就可使用。特點是投資小,建造快,但農膜易破損,使用期為一茬。標準外接式:挖溝、用水泥、磚和沙子建造儲氣池、通氣道和交換機底座,用水泥杆、竹坯、紗網做隔離層。投資雖然大,但使用期長。此方式按其建造位置又分棚外外接式和棚內外接式。低溫季節建在棚內,高溫季節建在棚外。棚外外接式上料方便,使用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每種建造工藝大同小異,要求定植或播種前建好,定植或出苗後上料,安機使用。

    2、秸杆、菌種和輔料的用量:每次秸稈用量1000—1500公斤、菌種3—4公斤、麥麩60—80公斤。越冬茬作物全生育期加秸稈3—4次,秋延遲和早春茬加秸稈2—3次。

    3、建造使用期:作物從出苗至收穫,全生育期內應用外接式生物反應堆均有增產作用,越早增產幅度越大。一般增產幅度50%以上。

    〈四〉外接式反應堆建造工藝

    1、標準外接式:一般越冬和早春茬建在大棚進口的山牆內側處,距山牆60—80釐米,自北向南挖一條上口寬120—130釐米,深100釐米,下口寬90—100釐米,長6—7米(略短於大棚寬度)的溝,稱儲氣池。將所挖出的土均勻放在溝上沿,攤成外高裡低的坡形。用農膜鋪設溝底(可減少沙子和水泥用量)、四壁並延伸至溝上沿80—100釐米。再從溝中間向棚內開挖一條寬65釐米,深50釐米,長100釐米的出氣道,連線末端建造一個下口徑為50×50 釐米(內徑),上口內徑為45釐米,高出地面20釐米的圓形交換底座。溝壁、氣道和上沿用單磚砌壘,水泥抹面,溝底用沙子水泥打底,厚度6—8釐米。溝兩頭各建造一個長50釐米,寬高20×20米的回氣道,單磚砌壘或者用管材替代。待水泥硬化後,在溝上沿每隔40釐米橫排一根水泥杆(20 釐米寬,10 釐米厚),在水泥杆上每隔10釐米縱向固定一根竹竿或竹坯,這樣基礎就建好了。然後開始上料接種,每鋪放秸稈40—50 釐米,撒一層菌種,連續鋪放三層,淋水澆溼秸稈,淋水量以下部溝中有一半積水為宜。最後用農膜覆蓋保溼,覆蓋不宜過嚴,當天安機抽氣,以便氣體迴圈,加速反應。詳見外接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建造圖解。

    2.簡易外接式:開溝、建造等工序同標準外接式。只是為節省成本,溝底、溝壁用農膜鋪設代替水泥、磚、沙砌壘。

    〈五〉外接式反應堆使用與管理

    外接式反應堆使用與管理可以概括為:“三用”和“三補”。上料加水當天要開機,不分陰天、晴天,堅持白天開機不間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學一年級上課總是溜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