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國俊a

    要想弄清楚中國究竟有沒有這些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什麼是哲學!哲學一詞是西方傳過來的,而且還是經日本人的口翻譯過來的,西方人關於哲學一詞的本意究竟是什麼?我們也不一定十分清楚。按照柏拉圖的意思,哲學是關於概念的學問,是以概念為起點,按照一定的邏輯來構建的學術體系。按照柏拉圖這個定義,中國文化有概念無體系,所以中國文化中沒有西方人所說的完整的哲學體系。如果從哲學是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好像中國文化中也存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但仔細對比之後,你會發現中國文化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又與西方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非常的不同,所以也不能說中國文化中有哲學。總之,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哲學並不重要,關鍵是誰的認識論是正確的?

  • 2 # 李永樂2

    中國有沒有哲學?

    這個問題和“中國有沒有科學?”是同一個認知層面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在給大眾帶來困惑的同時,極大的動搖了大眾對母文化的自信。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沒有價值的自擾!

    其實質類似於下面的問題:

    1、鴨子,你為什麼不下雞蛋?

    2、桃樹,你為什麼不結蘋果?

    3、某某,你為什麼不是馬雲?

    這麼問問題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只有庸人自擾。

    對於此類反思性極強的問題,真正有價值的問法應該是這樣:

    1、鴨子,你為什麼不下更大的鴨蛋?

    3、某某,你為什麼不去搶了馬雲的飯碗?

    對於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究竟有沒有科學?這些追問都是有潛臺詞的。潛臺詞就是中國為什麼沒有演生出和西方一樣的哲學,為什麼沒有演生出和西方一樣的科學。這些追問實際上都是帶有立場的,立場就是,西方哲學才是真哲學,西方科學才是真科學。

    毫無疑問,站在西方視角,用西方標準作為唯一標準或者最高標準,中國確實沒有哲學!中國確實沒有科學!

    這下完了,很多人心裡絕對悲哀了。恰好不是這樣,悲哀的應該是持有這種認識的人,而不是中國的哲學或者中國的科學。

    單一視角,絕不是視角。

    單一方法,絕不是有效方法。

    獨斷理論,絕不是最好的理論。

    反者,道之動。

    反過來,再問一下這個問題。這次站在中國的視角問西方。

    1、西方,你為什麼沒有發展出中國哲學?

    2、西方,你為什麼沒有發展出中國文化?

    3、西方,你為什麼還傻傻地相信有上帝?

    反過來這麼問,有意義嗎?有價值嗎?

    一樣!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如此,首先面臨的就是一個誰都回避不了的基本問題——什麼是哲學?或者哲學是什麼?

    “哲學”這個詞,不是中國文化的原生原創詞,而是來自於日本(“科學”這個詞也是來自於日本)。這第一步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錯位,日本人根據自身文化認識對應西方哲學翻譯出來的這類東西叫做哲學,華人就是這麼看的嗎?日本詞彙的內涵等於中國詞彙的內涵嗎?日本文化等於中國文化嗎?

    日本明治維新,中日甲午海戰之後,中國大批學生不再首選歐美而是直接選擇去日本,開始狼狽、倉惶、快速吸收經過日本嚼過的西方文化,這其中的一批人直接推動了缺乏深刻性充斥急功近利的早產兒運動——“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最大的壞處就是用實證方法和外來理念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成功深刻地動搖了中國知識分子對母文化的信念,其流毒至今存在。

    今天,問“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人,潛意識裡顯然是中了“新文化”運動的流毒。

    因此,立足於“哲學”這個概念本身,“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在根本上也是存在極大分歧的。

    拋開日本翻譯,回到原初。哲學在西方被定義為“愛智慧”,在中國有對應的詞彙或者認識嗎?

    沒有!今天,“在學術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

    中國文化華人哪個傻到會說,我要愛智慧,我們要愛智慧。華人從來都不會這麼說,只會“用智慧”。

    為什麼?

    因為中國文化就是智慧文化,每一個華人一出生就長在用智慧的環境裡,長在重鬥智不重鬥力的土壤裡,你還要去愛智慧嗎?根本就不是愛,而是紮根、呼吸、飲用、食用智慧。

    就像在西方,絕不會說我要信上帝我們要信上帝一樣。西方人一生下來,甚至在娘肚子這個土壤裡就已經開始信仰上帝,他出生根本還不明事理就接受了洗禮,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西方人,還會像某些中國信徒那樣不時告誡自己要信要信絕不可以懷疑嗎?

    因為,中國文化是智慧文化。所以,華人絕對不會說出愛智慧這樣的無用話。

    因為,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所以,西方人絕對不會說出我要相信上帝我們要相信上帝這樣的妄語。

    這就是西方人為什麼要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的原因。因為,有無所不能的上帝橫亙在西方人面前,因為有無所不能的上帝在西方人思想頂端。在西方人骨子裡,自己一切的認知都不可能超越上帝。

    在萬能大能全能的上帝面前,西方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自覺渺小微不足道的。個體自身無比渺小,但上帝又不可能給西方人指出幹好每一件具體事情的辦法。

    怎麼辦?

    西方人只有愛智慧了。

    愛智慧的族群和用智慧的族群是有本質差異的,在這個層面西方愛智慧的哲學是無法和中國用智慧的哲學對等的,天然要差一大截。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確實是沒有西方哲學的。

    有人還會執著糾纏於“智慧”的定義,會堅持西方愛的“智慧”和中國“智慧”不一樣不是一回事。甚至認為西方愛的“智慧”比華人用的那個“智慧”要高明。

    持有這種認識的人就叫“中毒”。無論西方智慧還是中國智慧,都有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不是認識世界,而是解決這個世界的實際問題。僅僅是認識世界得來的智慧那不是智慧,是思考。只有能夠擺平現實問題的思考才有資格被叫做智慧。

    請問,春秋戰國時期的鄭莊公以“掘地見母”的形式解決母子矛盾和古希臘神話裡的俄瑞斯忒斯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她的情人為父報仇,哪個更有智慧?

    陸游的那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際上就點了這個題應了這個景戳中了這個點。

    因為,上帝佔據西方人認知和信仰的最高階。所以,他們的哲學才是“愛智慧”。

    因為,華人不信宗教。所以,中國哲學沒有“愛智慧”,只有“用智慧”。

    那麼,為什麼西方哲學在追求一元性的路上追出了二元對立呢?

    還是因為宗教始終在潛意識中佔據西方認知的統治地位,才演生出了西方哲學的二元對立。

    西方人認識的二元對立完全出自其對上帝一元性唯一性獨斷性的堅定不移與矢志不渝追求。直到今天,西方人的認知與探索始終都沒有擺脫一元性Wraith。

    西方哲學有兩個傳統,一是古希臘哲學傳統,一是宗教傳統。

    古希臘哲學在史前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很可能只是傳說,是後來西方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意志的反宗教哲人為了撼動宗教的統治地位有意假託存在古希臘哲學而為。

    宗教傳統這一流,最開始的一元就是上帝,這個東西在所有西方人心中,數千年已經形成固定的認知DNA,這種烙印不自覺的直接反應到西方人對現實世界的一切認知上。直到今天,上帝在西方大眾心中都具有普遍確定性。對上帝的一元性,潛意識促使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在追求一元性。在對上帝之外的現實世界,西方人追求的一元性主要體現為對本原或者本質的追求上。這一點,直到今天都沒有被西方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並加以深刻反思。事實上,緣起於西方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都在於此。在上帝一元性面前,由於宗教的強力約束沒有人可以懷疑,即便有也會被處死或者終身監禁,這種強力加暴力的超常約束力,導致西方人擺脫宗教控制的過程長達數千年,今天都沒能解脫。

    但是,現實世界的一元性就不是這樣了。由於沒有類似於宗教的那種世俗約束禁錮,西方哲學在追求一元性不變的前提下,對一元性卻保持了多種定義和多重解讀——邏各斯、本質、本原、物自體、絕對精神、存在,這些西方哲學的主流核心概念實際都是在追求一元性。

    那為什麼西方哲學在追求一元性的路上追出了二元分裂呢?

    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用他們創造的這些個概念解釋現實世界的時候,發現現實與這些概念之間存在不可解釋的矛盾,他們沒有理論,也沒有方法打通或者逾越這中間的矛盾。這一點在康德哲學裡體現得最完整,康德說有一個東西叫物自體,但跟我們之間存在一個鴻溝。黑格爾看起來打通了中間環節,他說到達絕對精神那裡的通道是邏輯,推進邏輯的動力是矛盾,結果維特根斯坦自己把邏輯否定了之後也不自覺地徹底否定了黑格爾。

    後來實驗科學這個怪物在西方出現了,西方哲學直接分為經驗論和懷疑論兩大主流山頭,這仍然是二元分裂和二元對立。

    西方科學發達之後,對於一元性根深蒂固的追求更甚了。在西方原有一元性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類位於上帝的“公理”、“定理”,等同於本原本質的“規律”。

    很多人認為,科學的出現否定了上帝及其構建的一切。從目前來看,科學確實在一塊一塊挖掉上帝的根基。但是,恰好相反,西方科學在否定上帝的過程中強化了西方人追求的“一元性”。

    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規律都是一元性的獨斷性的。理論的一元性,並不意味著實踐的一元性。科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時候,科學的二元對立就凸顯出來了——科學是一把雙刃劍。

    同樣,對於科技產品,西方人也是用具有強一元性的“標準”來規範。現代科技產品標準的背後毫無疑問是一元,更甚的是它更進一步加上了“壟斷”與“獨斷”。

    西方認識,尤其是科學理論總是在不斷否定從前。一元性獨斷的科學,在遭遇同樣是科學的量子力學之後,規律的一元性獨斷性徹底瓦解了。

    面對量子力學,西方哲學和科學都失去了方向。然而,理論一元性的破產,並不意味著實踐的破產或實踐必須因此停止。

    反而是不再執著理論一元性的造物界,發展出了量子通訊、量子衛星、量子計算機。這絕對是令西方人無比困惑的事,理論出問題了,造物界卻精彩紛呈。

    這是西方哲學的宿命,沒辦法,它自己解決不了。

    這恰好是中國文化的耀眼閃光處!

    西方哲學想破頭都想不通的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了就不存在。中國文化從來不追求理論或者內心的一元性,而是追求“用”上的變通性。因為,中國文化數千年前就解決了天、地、人三者的關係,不認為在人頭頂或者心中有一個上帝。所以,從哲學史上看,從純粹西方哲學立場看,中國確實沒有哲學,只有關於“用”的各種創造。

    這一點,正如樓宇烈先生舉的那個例子——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與孫武軍事思想的迥異。克勞塞維茨因為內心深處存在西方人無法抹掉的一元性,其軍事思想追求的是絕對徹底消滅。孫子兵法追求的是“用”,只要能打敗你,我最好的辦法是不動兵不出戰。

    今天,西方人處理外關係的思維仍然是二元對立思維——非此即彼,非敵即友,非友即敵。所有地球人都知道,美國對外關係有兩手——胡蘿蔔+大棒。聽話就給胡蘿蔔,不聽話大棒就打來了。

    中國和華人處理對外關係絕對不是這樣,華人因為是用智慧超越了愛智慧這個層次,所以在對外關係上是非敵非友,亦敵亦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的太極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比如,對於當今世界盛行的各行各業的各種標準,這是西方一元化哲學思維的產物,華人從來都不這樣。同一件工具,華人在“用”上追求,只要能用(只要有效解決問題)就能夠被接受,從來不要求統一標準。這樣的結果就是多元化和多樣性的存在,而不是單一性和單調性存在。這一點,在當今商業與商品世界尤為突出,各種標準氾濫,各種標準又不停隨之修改。

    ······

    西方文化,是一個還在成長的不成熟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個很早就成熟了的文化。

    兩者之間互補性很強,可比性不多,相互借鑑學習的地方不少。

    對待東西方文化,用西方人處理關係的視角要出問題,用華人處理關係的視角才不會有問題。

  • 3 # 嚼牙籤的男人

    有,但被皇權控制了。嚴格說來,中國有3個層面的哲學,一是公開層面,孔孟之道,處世之道,做官之道,等等。都在學,都在講,但你要是全信了,你就死定了。二是非公開層面,就是老師私下傳授,家長私下傳授等,從不成書,但肯定有用。無非就是厚黑之類生存之道。三是內心哲學,讓你一生追尋,到50才知的天命,或者你頓誤,TMD人生竟然是這樣…當然也有人永不頓誤的。

    中國的哲學,用"裝B"來表述,最體貼。

  • 4 # 中陽夢金園覺悟講堂

    這個問題本身就把中國的文化看低了,應該問哲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比還差什麼?哲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這個詞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哲學是西方人探求真理的學問,是用頭腦思索出來的的產物。中國文化裡不用這個哲學,用道,仁,用易經,用如來這些詞來表示真理,是透過心靈直接感悟到的真理,西方的那個人的哲學能夠超過道的描述範圍?西方人哲學的最高高度也就是那個辯證法,來表述世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看看中國的易經中的物極必反的規律是不是辯證法?有那個西方的哲學家能夠像易經中的64卦把現象的運動規律表述得那麼清楚的?對於出世間法,也就是佛家的智慧,有那個西方哲學能夠知道人死之後那一半的情況,所以大家不要再以為西方的哲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高,那主要是因為你沒完全讀懂中國文化,懂了就不會這麼比較了,當然西方哲學有它的優點,但是和中國深厚的文化比起來,所蘊含的智慧還是差多了。

  • 5 # 拙筆淡靜

    答:回答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只需要把“哲學”的概念重新深入地認識一下,便能得出比較確切的答案了。

    何謂“哲學”?規範化的概念闡釋大概包括了這樣幾個內涵:

    * 中文翻譯的“哲學”一詞最早使用於19世紀末,是從日本的漢文"哲學"引用過來的。其主旨為“熱愛智慧、追求真理”,翻譯詞義為“以辯證方式,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方式。

    * “哲學”被看作一種尺度。其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 英語“哲學”(Philosophy)有「愛智慧」的意思。

    * 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單就這些規範化的概念闡釋,明眼人大概就能清楚,所謂“哲學”,並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麼神秘高深、玄奧而不可及。人類社會中但凡涉及“熱愛智慧、追求真理”的研究學問,亦即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以辯證方式,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就是“哲學”!

    中國有沒有?還莫說2500年前的老子。即使在現實社會,一看便知。

  • 6 # 雲水悅禪心

    從哲學方面來說,中國的周文王,孔子,老子,莊子,慧能,程朱陸王都是大哲學家,和古希臘哲學家相比毫不遜色。但是,中國沒有像歐幾里德幾何那樣公理化,系統化的數學體系,使得中國中國哲學中的理性部分沒有演化成像西方那樣的科學體系。因為科學的基礎是數學。

  • 7 # 大千極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自吹自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現今只有中華文明僅存,已說明了問題。說到哲學,中國只早不晚。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自己獨立的哲學體系,包括一些外國學者在研究中國哲學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那是因為他們不懂中國哲學,可能很多華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哲學體系。

    這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色,中國的哲學、科學、文化、信仰等等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都在古詩文裡,因此,中國的詩詞歌賦搞不清楚,研究中國的哲學可以說門都找不到。

    中國哲學,也可以說東方哲學,講究得是天人合一,直觀領悟,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哲學也是超越性思維,形式邏輯分析,強調征服自然。說起來,東方哲學更像是一種藝術,西方哲學更像是一門科學。

    另外,中國的哲學有一點非常了不起,那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種精神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 8 # 中國好閱讀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東西方“哲學”一詞的由來。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因為當兩種文明或研究系統發生碰撞時,它們之間的誤會和衝突首先會表現在翻譯問題上。西方哲學譯作“philosophy”來自古希臘語“philo”和“Sophia”即“愛”和“智慧”兩個詞,所以哲學就是愛智慧,及對智慧的追求與熱愛。西方的哲學一詞首先在日本登陸,日本學者首次將其翻譯成為“哲學”因為中國古漢語中”哲“就是智慧的意思,比如《詩經·爾雅》中提到“哲,智也”。中國學者黃遵憲赴日本學習,將這一翻譯帶到中國,於是“哲學”一詞及西方哲學學說開始在中國流傳。陳寅恪、王國維等人均認為,從內容上來講西方哲學所探討的話題類似於中國古代理學的內容,所以也叫理學。日本學者在翻譯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只不過在日本理學指的是物理等自然科學,為了與其區別還是另造新詞——“哲學”。這就是在西語和漢語中哲學一詞的由來。我們從用漢語“哲”來翻譯西方這個學科,就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有同樣的內容與其相對應——智慧。

    然後要搞清楚什麼是哲學?中國古代哲人有沒有這層定義上的哲學內容。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哲學的內涵和定義,搞清了內涵和定義,我們再來找一找中國有沒有符合定義的學說或思想,如果沒有,那就說明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如果有,那就說明存在“中國哲學”這個東西。剛才探討詞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哲學就是愛智慧。展開來說,這種智慧之學所關注的一共有三個大領域: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前兩種關係在人身上的反映。我們都知道哲學包括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觀、歷史觀等等內容,這些理論無非就是圍繞著以上三大領域而直接或間接展開的。回顧中國哲學史,我們發現中國哲學家及他們的學說也都關注的是人與萬物的關係問題。所以我們說“中國哲學”並不是像有些學者說的那樣是一個偽概念。它不僅有嚴格的內涵,而且還有其豐富而獨特的外延。只不過中國哲學在研究方式、著述方式和傳承方式上與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區別,導致很多人誤以為中國這些學說不是哲學,要知道哲學的定義遠比現在已有的哲學形態廣闊得多,否則哲學就沒有發展空間了。不能以西方具體的哲學研究傳統去定義哲學概念,這不僅犯了削足適履的錯誤,而且導致眼光短淺、保守,甚至否定自己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自己有車,但是駕照駕齡不到一年,適合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