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燕趙節度使
很簡單,有以下三點
1. 底盤小魏蜀吳佔據了中原大部分領土,而燕國只佔據了遼東一隅之地。
先看一下魏蜀吳的人口。
根據資料統計,遼東燕國兵力四萬,推測人口約為50萬左右,所以無論是兵力還是人口都遠不能跟其他三國相比,自然不配稱第四國。
東漢末年,公孫度在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和帶方郡建立統治,作為遼東太守,自稱平州牧、遼東侯。
他僅僅佔領了幾個郡而已,連一個州都沒有,怎麼跟人家三國相提並論呢?
即使蜀國漢佔領了益州、漢中和荊州一部分呢!
2. 沒有獨立性。遼東公孫家盤踞遼東48年,按說時間並不短。但其實世紀獨立事件僅僅一年。
遼東的公孫燕國(237年七月—238年八月),中國三國時代在遼東建立的割據政權。其實實際上只存在了一年。
遼東燕國的前身是公孫度開創的半獨立的遼東政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遼東太守公孫度見中原大亂,漢朝中央鞭長莫及,便在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和帶方郡建立統治,自稱平州牧、遼東侯。但表面上依舊是東漢的地方官。
他死之後,傳位公孫康、公孫恭。
曹魏建立後,遼東公孫氏向曹魏稱臣,實際上割據遼東。
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建立燕國,改元紹漢。次年正月向東吳稱臣。
同年八月魏軍司馬懿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戰敗身亡,燕國政權覆滅。
燕國從未成為一個獨立政權,即使建立燕國,也向東吳稱臣。
反觀魏蜀吳三國,曹魏直接迫使漢朝禪讓,蜀漢宣稱是漢朝的繼承者,東吳則自立。
三國互不隸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彼此攻伐。
3. 遠離核心區域,影響力微弱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佔據了當時中國主要的地盤,控制了中國主要的人口,而他們之間的戰鬥可以決定中國歷史的走向。
相反遠在遼東偏遠之地的燕國卻根本無法影響。
而且人口少,軍隊少,一戰而亡,簡直不值得一提。
-
3 # 歷史愛好者阿宋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本身實力弱小。遼東地區本來就偏遠,人口稀少,沒多大存在感,影響力及其有限。
(2)長期依附其他政權。公孫氏在曹魏代漢之後向魏國稱臣,並且魏國方面也是給公孫氏封官了(甚至在公孫淵強制收編了孫權派來的遠征軍後封他為樂浪公)。
(3)沒有正式建國。公孫氏從頭到尾都沒有稱帝,最後公孫淵也只不過是稱王而已,但不久之後就被魏國所滅。
(4)沒有獲得任何政權的承認。不論是魏漢吳中的任意一國還是後世王朝都不認可遼東公孫氏的地位,都只將他視作一個割據時間較長的軍閥。
因此,不存在什麼“三國時代的第四國”,這只是一個割據時間比較長的地方性政權,要是照這麼說那麼袁術的仲氏政權也能算作獨立的一國唄。
-
4 # 四川達州人
實力不足啊。
190年開始,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後一直控制遼東地區的遼東、玄菟、樂浪三郡。
幽州地圖
袁紹199年滅公孫瓚,沒時間去對付公孫度,急切南下進攻曹操。公孫度自以為保境安民積累了實力,甚至想在袁紹曹操糾纏時進攻中原。官渡戰役後曹操任命公孫度為永寧侯,公孫度還猖狂認為:
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190年是公孫家割據之始
204年公孫度病死。兒子公孫康繼位後對朝廷態度狂妄。不久曹操收復東萊,207年又在白狼山擊敗殘袁烏桓,公孫康才規矩起來,斬袁尚袁熙表示恭順。此時曹操也著急南下去進攻劉表,封公孫康為鑲平侯、左將軍。
221年局勢
220年曹丕代漢,剛好公孫康也死,因為兩個兒子太小,遼東官員推舉公孫康弟弟公孫恭繼位。228年公孫康次子公孫淵發動兵變奪回權力,囚禁叔叔公孫恭。對此魏明帝也表示承認,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不斷溝通孫權,後面又被迫斬江東使者。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召見公孫淵,公孫淵當然不去,發兵在遼西走廊阻擊,毌丘儉只能退回。
此事之後公孫淵自以為軍隊強盛,公開自稱燕王,建元紹漢打曹魏的臉。魏明帝派遣司馬懿出征,公孫淵又怎麼可能是對手呢,3個月就被平定。
遼東自稱燕王只有1年,之前一直表面臣服東漢與曹魏。所以史上從來都不認為遼東公孫家是一國。人稀地僻的遼東能割據,主要就是依靠遼西走廊的特殊地形來割據,中原混亂時沒有精力去收復遼東:
公孫家割據遼東自190年至238年,還是起到了接納中原移民,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的作用,譬如大儒管寧就隱居遼東。但畢竟人口稀少,開發困難,公孫家也遠不是袁紹曹魏的對手。更沒自稱皇帝,顯然不能與曹魏蜀漢江東並列。
-
5 # 深藍妖火
三國時代的‘燕國’,指的其實是東漢末年雄踞遼東的公孫家族。東漢末年,公孫家見到各地開始陷入混亂,直接割地自立,開始了長達近五十年的割據歲月。
不過,要說公孫家是三國時代的‘第四國’,那確實是有點抬舉公孫家了。因為公孫家管轄的遼東地區,人口實在是太少了。比起魏蜀吳三國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如果不是因為遼東地區較為偏僻,易守難攻,公孫家早就被中原諸侯滅幾個來回了。
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軍起義的爆發,東漢朝廷對於各地的管控能力越來越弱。尤其是在漢靈帝去世之後,東漢高層又爆發了劇烈的權力衝突,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互殺,最後導致幷州軍閥董卓入主京城,最終把持了朝政。
董卓把持朝政之後,地方上的很多梟雄,紛紛起兵反對董卓。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董卓便儘可能地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向地方上委任官員,以期維護自己的地位。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個叫公孫度的漢朝官員,因為和董卓麾下的將軍徐榮是同鄉,所以被舉薦到了董卓面前。董卓當時正值用人之際,也就沒多想,直接大筆一揮,將公孫度任命為遼東郡太守。
這個任命,在當時實在顯得有些無關緊要。因為當時董卓正忙著和關東諸侯打仗,也沒空去管遼東那邊的事情。而那些實力強大的關東諸侯,也沒空去考慮遼東那塊地盤。東漢末年的時候,遼東半島那邊人口很少,遠比不得中原地區。所以,公孫度拿著董卓的委任令到了遼東之後,竟然還真的管用,當上了遼東太守。
這個公孫度倒也還算有點本事,當上遼東太守之後,公孫度運用鐵腕手段,迅速壓服了當地諸多豪強家族,徹底掌控住了遼東郡。在此之後,公孫度又開始主動擴張地盤,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實力進一步擴大。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公孫度沒敢向中原地區發展。因為那時候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一個個都強得令人髮指,隨便拎出一個都能吊打他。在這種情況下,公孫度自然也就只能欺負一下高句麗或者烏丸這種軟柿子了。
然而,就在公孫度拿下遼東的同時,中原這邊卻已經徹底大亂了。隨著董卓被刺身亡,各地諸侯開始陷入混戰的狀態,天下徹底分裂。而中原地區的混亂,對於遼東地區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戰亂,大量流民從中原地區湧入遼東,反倒是充實了遼東地區的實力。
眼見中原混亂不堪,公孫度也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所以乾脆割地自立,自封為遼東侯。
在公孫度自立之後,更加奇葩的一幕出現了:雖然公孫度已經成了名義上的一方諸侯,但是各大中原勢力,卻沒誰想著去收拾他。不管是早期的霸主袁術、袁紹,還是中期的曹操,對他都只是以安撫為主,沒誰想過要主動去討伐他。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葩的一幕,自然不是因為公孫度真的那麼強,而是因為遼東地區這塊地盤,戰略價值實在是太低了。
首先,遼東地區氣候寒冷,人口極少。據歷史學家考證,東漢末年那會兒,整個遼東半島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巔峰時期也就不到50萬。和中原地區那些富庶的地方相比,實在是差得太遠了。古代的時候,人口其實才是最大的資源。區區50多萬人,確實不足以讓中原諸強心動。
其次,遼東這塊地方,實在是很不好打。除了氣候的原因外,地形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今天我們如果要從北京前往瀋陽,基本上都是走秦皇島、葫蘆島、錦州這條線。這條線在古代被稱作遼西走廊,想要進入遼東地區,這條線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如果不走這條線,要麼去翻越燕山,要麼從海上直接登陸北韓半島,要麼從草原那邊繞道翻越大興安嶺……
這幾條路線,在三國時期想作為行軍路線,都不現實。
所以,只要公孫度將遼西走廊封死,中原諸侯想要進攻遼東地區,就太難了。
戰略價值低,打又不好打,而且本身實力也不強,沒那麼大威脅。有這幾個前提條件在,大家自然更願意對公孫家以安撫為主,不願意主動出兵進攻。就這樣,公孫家也就順理成章地霸佔了整個遼東地區,成了名副其實的遼東王。
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此時曹操已經在官渡之戰當中,擊敗了袁紹,成了北方新的霸主,但是卻還沒有完全肅清袁家的殘餘勢力。後來,走投無路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擊敗之後,還曾逃往到了遼東,最後被公孫康斬殺,將其頭顱獻給了曹操。
見到公孫康如此識趣,曹操也懶得再收拾他,於是便改為以安撫為主,封公孫康為襄平侯,讓公孫家繼續鎮守遼東。同時曹操將目光投向了南方,開始去攻略南方的荊州和揚州。於是幾年之後,赤壁之戰爆發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公孫康其實也想過要不要帶兵離開遼東,進入中原逐鹿天下。但看到曹操的強大之後,公孫度覺得以自己這點分量,還是不要作死得好,所以才在名義上臣服了曹操。不過,公孫度對曹操的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雖然公孫家在名義上臣服於曹操,但遼東地區還是由公孫家牢牢控制。
接下來的幾年裡,曹操主要和南方的孫權、劉備較勁,更沒時間搭理公孫家了。公孫家也趁著這個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在遼東的勢力,同時吸納中原地區的流民,勢力越發強大。就在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幾個月之後,公孫度便率軍再次進攻高句麗,甚至直接攻下了高句麗的都城。
在此之後,公孫康去世,其弟公孫恭接班。對於公孫康去世的時間,史書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記載,但大致應該是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公孫康死後,沒過兩年,曹操也死了,然後曹丕上位,逼迫漢獻帝禪位,東漢徹底滅亡。
曹丕稱帝后,派使者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繼續預設公孫家對遼東地區的統治。到了這個時期,三國鼎立之勢,已經成型。公孫家雖然獨立於三國之外,並且獨自掌有遼東。但整體實力和魏蜀吳三國來說,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所以根本算不上所謂的第四國。
之後的十幾年裡,遼東這邊大體上還算安分,曹丕也沒有對遼東用兵。這期間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史稱魏明帝。就在曹叡即位一年多以後,遼東這邊也發生了一場不小的內亂。當年那個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搶了自己叔叔公孫恭的位置,成了遼東地區的新一代掌權者。
公孫淵上位後,覺得遼東地區實力也不是那麼差,於是開始想要大幹一場,成為名副其實的第四國。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公孫淵先是和孫權積極聯絡,打算向孫權稱臣,和吳國南北夾擊魏國。但是等到東吳派使臣攜帶大量財寶抵達遼東之後,公孫淵又害怕魏國會收拾自己。於是幹掉了吳國的使者,侵吞了吳國使者帶來的財寶,然後還拿吳國使者的首級,去找曹叡邀功。
曹叡也不傻,自然猜到了公孫淵的心思。只是礙於遼東地區的特殊環境,再加上當時吳蜀兩國的威脅,所以沒有馬上對遼東用兵。幾年之後,等到蜀國恰逢諸葛亮去世,曹叡稍稍騰出一些力量來,便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前往遼東,徵召公孫淵。
曹叡這一手,其實是一個陽謀。如果公孫淵肯來,自然可以直接將他軟禁起來,遼東不戰自平。而如果公孫淵不來的話,曹叡也能有一個攻打他的理由。
不出所料,在聽說毋丘儉帶兵進入遼東以後,公孫淵直接派兵阻擊毋丘儉。雙方交戰之後,毋丘儉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如此一來,反倒是讓公孫淵誤以為魏國其實也不過如此,更堅定了他的自立之心。
公孫淵以為,他的這番操作,已經足夠老辣,足可以讓自己稱雄一方,成為三國時代的‘第四國’。殊不知公孫家能夠在遼東稱霸幾十年,並不是因為公孫家真的如何強大,只不過是因為中原諸侯覺得遼東地區太過雞肋,懶得來打他而已。
在公孫淵這番操作之後,曹叡生氣了。
曹叡一生氣,直接把司馬懿給調去了遼東。
公孫家雖然憑藉地利,能夠霸佔遼東數十年之久。但公孫淵的這點本事,在老辣的司馬懿面前,實在是不夠看。司馬懿接到命令之後,從京城到遼東,趕路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到了遼東之後,前後沒超過三個月,就把公孫淵給滅了。
至此,東漢末年雄踞遼東的公孫家,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從公孫家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公孫家之所以能夠獨霸遼東,並不是因為真的有實力,只不過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中原諸侯覺得這塊地盤太過雞肋,懶得搭理他們而已。偏偏公孫淵又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誤以為自己真的很強,最後當司馬懿率兵來打他的時候,他才明白為什麼他爺爺和他爹之前都不敢反抗。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總得來說,公孫家雄踞遼東,實力很強,這不假。但要說公孫家能夠和其他三國並列,成為第四國,那就真的太抬舉他們家了。
-
6 # 周老師遊戲世界
1、任何時代都有他的侷限性,漢代遼東還屬於偏遠地區,不被當時世家大族及朝廷重視。2、魏蜀吳三國都稱帝,遼東公孫氏政權在三國時期名義上是臣服於曹魏的啊。燕國只是個王國,不被魏蜀吳三國任何一國認可,充其量是個半獨立的非法政權。自然陳壽不會為燕國單列個燕志或燕書。主要也是在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存在感太低了,不像劉漢孫吳那樣和曹魏始終處於劇烈衝突中,被世人所知。
-
7 # 江湖小曉生
為什麼?因為遼東公孫家族建立的燕國,實力太弱了,不足以改變天下格局。而且結局過於悽慘,幾乎被司馬懿摁在地上摩擦,一點脾氣都沒有,所以壓根稱不上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如果公孫家能稱得上第四國,那麼南方士燮的交趾也能稱得上第五國了!這些偏安一隅偏到姥姥家的諸侯,就不要跟三國其他諸侯湊熱鬧了。
公孫家族的發展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代:公孫度。他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家族開始在遼東發跡,後其自任遼東侯、平州牧。第二代:公孫康。他是公孫度的兒子,他倒向了曹操集團,所以被封為左將軍、襄平侯。第三代:公孫恭。他是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的弟弟。他繼位後也倒向了曹魏集團,被曹丕封為車騎將軍、平郭侯。第四代:公孫淵。他是公孫康的兒子,早年投靠曹魏,被魏明帝封為大司馬、樂浪公。後來他選擇自立為燕王,建立所謂的燕國,結果被司馬懿所滅。從公元190年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到公元238年公孫淵被司馬懿所滅。公孫家族在遼東地區統治了長達48個年頭,歷經4位統治者,也算是相當長的時間了。但是為啥他們不能稱之為第四國呢?
一、公孫家族長期依靠曹魏集團。第一個階段,公孫度有自立傾向,卻沒實力。
從公孫度開始,其實我們就能明白,為啥他們家族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了。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以後,意識到了天下大亂,所以他自立為遼東侯。
但是這個時候的公孫度依舊不敢搞獨立,畢竟連袁紹、曹操這些強大的諸侯都表示效忠漢朝,你一個小小的遼東太守,又能嘚瑟什麼呢?
第二個階段,公孫康果斷投靠曹操。
等到公孫康繼位以後,他就更加沒啥野心了。這個人在歷史上還是有點名氣的。當初袁紹被曹操擊敗以後,他的倆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遼東公孫康這兒來。
這個時候曹操打算征討遼東,結果公孫康很有自知之明,他果斷把袁尚和袁熙的腦袋送到了曹操跟前,並且向曹操服軟。
公孫康在位期間,也做了一點擴張勢力的事情。他帶兵擊敗高句麗,拿下了高句麗的國都。同時討伐韓族、濊族,在當地設立了帶方郡。
第三個階段,公孫恭時期,依舊是曹魏的鐵桿粉絲。
公孫康去世太早了,他的倆兒子公孫晃、公孫淵都太小了。所以遼東太守的位置,就落在了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手裡。
這個公孫恭也是跟著曹魏後面混的。魏文帝時期,特地加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平郭侯。可見曹魏對遼東的態度是,只要你服從領導,那麼你們公孫家就能繼續在當地做土霸王。
畢竟當時曹魏的工作重點在蜀漢和東吳,壓根沒工夫抽調人馬去管理遼東的事情。公孫恭這個人身體不是很好,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壓根就沒有足夠的體力治理遼東。這才讓長大以後的侄子公孫淵有了可乘之機。
從以上三個階段來說,公孫家族是長期依靠曹魏集團存活下來的。這種沒有獨立主權的地方集團,又怎麼能稱得上是一個國家呢?
二、公孫淵依舊是曹魏的樂浪公。到了第四個階段,公孫淵的確硬氣了一把。
公孫恭身體不好,所以等到公孫淵長大以後,這傢伙就被趕下臺了。公孫淵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大位,順便把自己的叔叔公孫恭給囚禁了起來,真是個好侄兒。
算起來,這也是謀反了。可是魏明帝曹叡,對公孫淵卻充滿了信心,認為他還會一如既往地支援曹魏,所以趕緊加封他為遼東太守、楊烈將軍。
康死,子晃、淵等皆小,眾立恭為遼東太守。初,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三國志》
結果公孫淵一頓操作猛如虎,居然因為害怕曹魏來攻,斬殺了東吳派來的使者,還俘虜了1萬多東吳將士。這可把孫權氣炸了,揚言要乘風破浪去收拾公孫淵。當然,只是說說而已。
可惜同時代的劉禪、曹叡和孫權,都已經是皇帝了。所以公孫淵再拽,也拽不過這三位,因此他所建立的集團不足以成為一個國家。
三、公孫淵硬氣了一把,結果被瞬間秒殺。壞就壞在這次冊封的時候,當時公孫淵的手下人,發現魏明帝派來的冊封使團中,有個力大無窮的人。這可把公孫淵給嚇壞了,他認為這個人是魏明帝派來謀害自己的。
所以公孫淵便帶兵把使團給包圍了,這才有膽子與使者見面。這件事引起了魏明帝的強烈不滿,於是魏明帝又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去徵召公孫淵。
顯然雙方就要撕破臉了,公孫淵自認為自己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起兵於毋丘儉打了一仗。公元237年,小試牛刀以後的公孫淵擊退毋丘儉,索性自立為燕王,建立了燕國。
惹毛了魏明帝曹叡,很顯然公孫淵是不想混了。於是魏明帝便派遣司馬懿帶領4萬大軍征討遼東。這回是動真格的了,公孫淵壓根就擋不住司馬懿的進攻。
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司馬懿就平定了整個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同時斬殺了公孫淵父子倆。
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
這還不夠,司馬懿還順帶著把遼東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全部斬殺。還殺了遼東15歲以上的所有男子,直接把遼東給搞空了!
總結:公孫淵被滅,遺禍無窮。公孫家族佔據遼東的時候,其實不僅獨霸一方,還負責對付北邊的鮮卑各部。可是司馬懿來把公孫家族滅了以後,還把這裡的官吏和男子都給滅了。
這麼一來直接導致了遼東空了,你倒是派點人來鎮守啊!或許由於這裡太冷了,壓根就沒人願意來,所以司馬懿就忘了這茬。
結果直接造成了北方的鮮卑各部南下,佔領了遼東。為數十年後的五胡亂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言歸正傳,公孫家族擋不住曹魏兩個月的進攻,而蜀漢和東吳與曹魏打了40多年,這就是為啥公孫淵的燕國,不能稱之為第四國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
8 # 中書著作郎
這個問題是我看了薩沙的回答之後才來回答的。其實薩沙的答案不但沒有回答燕國的存在為什麼沒有使“三國時代”被稱為“四國時代”的核心問題,還堆砌了三個除均為割據政權外性質毫不相同的政權(然而只看這一點的話,三國,或至少蜀漢和東吳,也應該列舉出來)。
更何況,宋建和士燮,只是具有那個時代大多數割據梟雄的一般特徵,哪裡“獨特”了?
宋建的政權的確屬於廣義上的三國時期,嚴格地說應該是東漢末年的割據政權,至少對應劉表、劉璋、袁紹、呂布之輩,最多也僅僅和袁術同列漢末僭主,其所處時代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時期還兩說。
士氏交州於公元210年歸附孫權,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交州刺史,士燮本人拜左將軍,屬於地頭蛇的性質。
此後至孫權稱帝,交州都是東吳實際上的國土,只是因獨立性較強(但沒有從東吳分裂出去),可以近似看作一個高度自治的自治區,絕非獨立政權。之後士徽反叛,更像是東吳內部叛亂,而不是兩個平等的割據國家之間的戰爭。
至於遼東公孫氏政權就比較有意思了。
縱觀該政權的歷史,整理可得:
公孫度於東漢末年自封遼東侯、平州牧,拒絕了曹操給予的漢廷永寧鄉侯一爵;
公孫康繼位,頭銜為遼東太守,並在協助曹操剿滅袁紹集團殘餘勢力後被封為漢廷左將軍、襄平侯;
公孫恭為繼位仍為遼東太守,魏文帝又拜他為魏廷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
公孫淵公元228年繼位至公元238年反叛之前,頭銜先後為魏廷冊封的揚威將軍、遼東太守、大司馬、樂浪公。
由此可見,在公孫淵反叛之前,遼東公孫氏政權和劉表、袁紹等人無二,都是名義上臣服於漢王朝的地方割據勢力,但並沒有真正像袁術那樣叛漢自立。東漢滅亡後,遼東歷任統治者長期接受魏國官職和爵位。由於魏國鞭長莫及,所以遼東實際上延續了東漢末年以來割據但不獨立的半獨立狀態,和士燮治下的交州有些相似。所以準確地說,遼東一直是東漢和曹魏的一個自治區,毫無疑問是東漢和曹魏的領土。此後公孫淵反叛,和士徽反叛一樣,都是曹魏內部矛盾,和魏蜀漢、吳和蜀漢、魏吳之間的戰爭有本質上的區別。
另外,公孫淵雖然自立為帝,但時間太短,僅僅數月而已,在後人眼中不可能和魏吳蜀有相同待遇,就像大多數稱帝的農民起義軍不被視作正統政權一樣。更何況遼東政權的性質決定了他本質上是一個割據的自治區而非獨立國家。
另外,西晉一統以來,陳壽著《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以及《晉書》、《反經》、《讀通鑑論》、《歷代兵制》、《漢魏吳蜀舊事》、《三國演義》、《兩晉演義》、《念奴嬌•赤壁懷古》、《讀漢壽亭侯廟志歌》等史學、軍事、文學著作,都預設三國和魏吳蜀的說法。就算遼東政權長期獨立,從地理位置、史料豐富程度、措辭習慣(就像五代十國並非只有十五個國家一樣)等角度來看,“三國”也不見得就會改稱“四國”。
回覆列表
其實三國時期,還有幾個分離勢力,比如遼東公孫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漢王宋建。
這三個勢力的統一特點,就是地處偏僻。
我們一個個來看。
遼東 東孫家
這就是所謂的燕國。
遼東東孫家
遼東公孫家的地盤,大體是今天遼寧省南部和北韓北部。
公孫度本來是東漢任命的遼東太守,是合法的官員,一方霸主。
中原大亂期間,公孫度,對其親信柳毅、陽儀說道:“漢室要滅亡了,度想要與其屬下商量謀取王位時機。”
於是,從190年遼東開始實際上獨立。
而歷代中原王朝沒去攻打遼東,只是給與籠絡。
比如曹操封其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但公孫度已自以為是遼東王了,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公孫度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任,公孫康死後因為兒子年幼,由弟弟公孫恭暫時代理。公孫恭掌握大權後,不願意隨便放棄,被侄兒公孫淵用武力奪取。
公孫淵時代,認為自己家族已經盤踞遼東30多年,擁有兵力超過4萬,實力非常強大,不願意居於中原君主之下。
公孫淵開始聯絡孫權以抗衡曹魏,但隨後又翻臉,殺死孫權派來的使臣。
曹魏乘機命令幽州刺史毌丘儉攻公孫淵。
但古代除了山海關以後,到公孫淵控制的遼東,有一個長達數百公里的無人區,遼西走廊。
這個地區北面是山地,非常難以通行,南面則是大海,也無法通行,只有狹窄的道路可以通行。
這個道路上有很多沼澤和溼地,大軍行軍非常不便。
所以,古代想要征討遼東是很困難的,軍糧運輸問題就無法解決。
結果237年毌丘儉派大軍攻打公孫淵,長久不能獲勝,被迫撤退。
公孫淵由此得意,認為曹魏沒什麼了不起,乾脆在當年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
他聯絡孫權和北方鮮卑,一同對付曹魏。
但這次曹魏派出司馬懿對付他。
司馬懿分析局勢,認為公孫淵剛剛打了大勝仗,此刻一定驕傲自大,防禦鬆懈。
所以,司馬懿率領4萬大軍,以閃電戰輕裝突襲公孫燕的燕國。
公孫淵並沒有戒備,突然發現曹魏大軍到來措手不及,驚慌之下派遣數萬大軍正面對抗,試圖繼續用持久戰拖垮敵人。
老狐狸司馬懿卻更為厲害,他派遣主力同公孫淵正面交戰,隨後派遣輕騎兵繞過對方陣地,迂迴突襲燕國首都襄平。
公孫淵唯恐襄平失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來營救。
司馬懿則讓部隊拖住公孫淵主力,餘部猛攻襄平城。此時高句麗王也出兵增援,公孫淵知道大勢已去,部下也人心浮動,陸續向曹魏投降。
曹魏圍攻襄平,最終將其攻破,公孫淵被斬殺,時間是238年。
至此,遼東公孫家整整盤踞當地長達48年之久,半個世紀。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沒有公孫家這麼牛逼,但也是南方的一個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盤,大體是今天的廣東、廣西兩省,還有越南北部。
在東漢,這裡都是鳥不生蛋的地方,是偏遠地區,同遼東差不多。
交趾士家是當地的門閥豪族,勢力非常強大。
他們家族的領袖士燮,在187年被漢朝任命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員。
隨後中原大亂,交趾就被士家控制。士家的親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職,如士燮的三個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別擔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時間大概也是190年。
由於交趾過於偏僻,古代從中原步行到交趾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士家獨霸一方,相當穩定。
士燮是個優秀的官員,創業不行,守業還是很強的。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榮,沒有戰亂。中原大亂後,一些漢人為了活命,逃到交趾,因此這裡也逐步繁榮起來。
208年赤壁之戰以後,士燮明白北方的東吳極為強大,已經不能與其對抗,就開始稱臣。
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形式上管理交趾,但實際上地方還是士家控制。
曹操也想方設法籠絡士家,但由於地理上不喝交趾接壤,影響力沒有東吳那麼大。
士燮沒有遼東公孫家那麼糊塗,他明白自己1萬左右的兵力,不足以和東吳作戰,所以比較老實。
士燮將兒子送到東吳作為人質,每年對東吳上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派人拉攏士燮,後者堅決支援東吳,獲得了孫權的認可,被孫權封為衛將軍、龍編侯。
226年,士燮以90歲高齡去世。在古代,普通男人一般就活到50多歲,90歲相當於今天的110歲,堪稱長壽至極了。
士燮控制時期,交趾長達36年實際上是獨立的。
但士燮死後,他的兒子士徽認為士家在交趾的勢力根深蒂固,根本不怕東吳,開始起兵和孫權作對。
東吳立即派出部隊攻打交趾,士徽這才發現自己老子士燮的英明。交趾的軍隊雖是地頭蛇,在精銳的東吳士兵面前不堪一擊。
士徽兵敗出城投降,兄弟6人都被斬首,士家幾乎被孫權族誅,只有少數人倖免。
士徽失敗後,地盤被東吳吃掉,改為交州和廣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盤踞交趾30多年,但並沒有建國。
河首平漢王宋建
河首平漢王宋建的地盤在西涼,面積同上面兩個人不能相比,大體是以他的家鄉枹罕(今甘肅省臨夏縣)為根據地得附近地區,幾個縣而已。
184年黃巾起義以後,中原大亂。
宋揚、邊允、韓約、馬騰等人藉機在涼州起兵叛亂,他們大多數是依靠強悍的羌人武裝,戰鬥力很強。
但中原王朝很快平叛,連續擊敗這幾個傢伙。
宋揚由於被大漢通緝犯了誅九族的罪,就改名為宋揚,改為盤踞枹罕,自號“河首平漢王”,改年號,置百官。
由於宋建地盤非常偏僻,得以從184年一直割據到214年,長達30年之久。
因宋建實力較弱,曹操優先對付馬超和韓遂,開始並沒有對付他。
但211年,馬超和韓遂再次騎兵攻打曹操,曹操出兵將其擊敗,隨後追擊到西涼。
到了214年,馬超和韓遂都被徹底擊敗,馬超投靠劉備去了,韓遂也朝不保夕。
這種情況下,曹操命令大將夏侯淵順便收拾地頭蛇宋建。
夏侯淵派遣張郃率領大軍進攻,沿途羌族部落紛紛投降。
宋建試圖逃走,但已經來不及了,被張郃大軍圍住後幾天內就被打敗,宋建也被斬殺。
宋建的力量薄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也在夾縫中稱霸了30多年。
曹操對夏侯淵很滿意,讚揚“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孔子)有言:‘吾與爾不如也。’(宋建造亂已經三十多年,夏侯淵一舉消滅他們,像老虎般進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孔子)有句說話:‘我與你也不及。’ )”
這就是三國的三個獨特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