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換個問題,牧羊人號稱整個羊群裡的羊都是他的,他也經常吃羊,那他憑什麼去反對自己的牧羊犬吃羊呢?

    為什麼三國裡有什麼益州牧,牧是什麼意思,代天子牧萬民,懂了嗎?

  • 2 # 紫色護衛隊

    把古人想的太簡單了。

    中國很早就搞清楚了天下不屬於皇帝一個人的事實,皇帝實際上更接近一個管理者。所謂皇帝富有天下,其實只是擁有管理權,比如殺人,在古代死刑是很嚴格的,要經過層層稽核。

    真要說古代皇家與朝廷的關係,我覺得那些古裝傳奇說的不清楚,真正比較接近的應該是像《大宅門》那樣,家族錢歸入公中,然後每人每月有月例,月例你可以用,可以存起來,其他衣食住行也有預算。

    古代朝廷的錢也是如此,分為國庫和內帑。國庫好懂,就是公款,國家出兵打仗給官員發工資修建皇宮都用這筆錢,修建皇宮乍一看不合理,可是你要知道,皇宮也是封建王朝的行政中心和軍事中心,修建是無可厚非的,當然也有濫用的,注意,我並不準備說領導了庚子新政的西太后花軍費過大壽的戲文,我要說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明神宗,前期因為張居正管著,很窮,張死了,他就想享受一下,可是作為皇帝。用多少買多少是有規矩的,多了要捱罵,久而久之,神宗就想了個餿主意,就是臭名遠揚的礦稅:派太監去收取開礦商稅。

    這就有個問題了:收稅是戶部的事,幹嗎要太監?

    因為太監是皇帝的人,收到的稅後來進了萬曆的內帑,也就是私人錢包。

    一個國家的商稅進了私人錢包,不是傻的都知道這事幹的渾的很。

    更渾的是,三大徵把國庫打空了,國家沒錢,文官上疏,他不理會;說天下大亂,他不理會;用辭職要挾,他還是不理會,萬曆年間後期明朝成了一個什麼慘狀,記載非常詳盡,不止一家史書,胡說八道說什麼他治國有方的弱智我拒絕理會。

    更搞笑的是,就算明朝已經到這個地步,很多官員連辭職信都懶的遞就走了,他萬曆還是不管事,仍然在一心攬財,到了邊關將士無糧餉,悽慘無比的地步。所以萬曆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貪財皇帝。結果他一死,他兒子連忙開啟內帑發工資,填補人員空缺,所以現在很多人為明神宗洗白,我實在想不通。

  • 3 # 正氣歌聲

    皇帝一個人能吃多少呢?何況既然天下都是他的,他吃穿用度百姓不會有什麼反感,但下面的這些人如果都貪汙腐敗,搞得民不聊生,會危及他的統治,你說他能不急嗎?

  • 4 # 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自帝(王)出世,就號稱“人王”,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皇帝以“天”之代理人自居,用暴力驅迫天下之民供奉他一家一姓的需求,好比清朝雍正皇帝在故宮養心殿西暖閣,就大言不慚地寫下這幅對聯: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就靠他一人“治天下”,何其霸氣;因此普天之下,亦須趨附他,竭盡民脂民膏,供奉他。最早,帝王們就是自稱“餘一人”的!

    這就是巍巍乎壯哉的獨夫心理。

    皇帝就是“獨夫”。周武王伐紂時發表的《尚書·泰誓》說:“獨夫受,洪惟作威。”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驚天動地的政治言論,第一次將“君權神授”的天子拉下永遠的神壇。孟子進一步闡發說,商紂王之被誅,“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只聽說殺死一名匹夫,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弒君”。

    在帝王時代,不管是所謂明君還是暴君、昏君,他們所作的一切,不過是維護一姓之大權,既“不鄉(向)道”(崇高的政治理想),也無“志仁”(愛民施仁)之心,卻一心求富、求霸、求王。在孟子眼裡,這些帝王,與桀紂全無差別;而輔佐他們的所謂“良臣”,正是古人所謂的“民賊”。

    孟亞聖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振聾發聵,他指出,在集權君主體制下,高居廟堂之上的,不過是一獨夫與一群民賊而已。如黃宗羲所說,“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獨夫民賊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怎麼可能指望皇帝一人享盡天下之福,卻逼迫群下自覺地堅守清貧呢?如果有帝王想這麼做,必須採用雷霆般的暴力,去製造空前恐怖的高壓氣氛。然而久而久之,會導致朝廷的分裂和君臣關係的緊張,引發朝政的持續性動盪——就如明代洪武朝那樣。這對皇帝,也是不利的。

    更早一些時候,皇家宮廷收入,是有專門渠道的(如山川河澤之利,一般專輸內府),管理皇室財政的,有專門機構,名為“少府”。儘管皇室收入佔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很大比例,至少朝廷公共開支與皇室私人開支還是能夠分開的。

    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皇帝越來越任性,經常利用至高無上的皇權,任意支配國家財富,好比漢武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將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其陵寢的建設,在他死後,更將數不盡的財寶帶入陰曹地府。皇帝的錢、政府的錢,老百姓的錢,說得清楚嗎?國家收入(公的)與皇室收入(私的)越來越混淆,皇帝們趁亂漁利。而最苦是百姓,根本保不住自己積累的財富。

    明朝時,萬曆皇帝嫌錢少,竟然派出大批宦官到地方上去攫取財富(礦監稅使),使無數商民破產亡家。這與清朝皇帝比起來,又是小兒科了——那位近來被譽為“改革家”的雍正皇帝,不是親筆寫了“天下奉一人”麼?他這麼霸氣,廉不廉,當然全靠心情了。他的爸爸康熙、兒子乾隆,動不動下江南,一路擺闊,花的都是誰的錢?清代修園子是出了名的,花的什麼錢?

    在帝王時代,朝廷與皇室,財政混淆,一筆爛賬。皇權,沒有約束的皇權,就是每一姓帝王的聚寶盆。

    反腐?不過笑話一場。

    雖然古代法律也規定了“貪汙”“受賄”之類的罪名,但法律首先就管不著皇帝,甚至是皇室成員。這個群體超脫於法律之上,使法律缺失了“普遍性”這一根本特質,直接動搖了它的權威。

    在古代,也有一些懲貪的大事件或轟轟烈烈的反貪運動(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洪武肅貪),但看多了也就知道了,全是政治在背後推動……這個不多講,你懂的。總之,二三千年的古代史,從沒出現一個風清氣正的廉潔時代,有的只是個別的清廉典型。

    在古代的官僚體制下,反貪也沒法形成長效化的機制。古代官員雖是一級管一級,官大一級壓死人,可每一級在其科層內,權力都很大,好比縣令在縣裡幾乎就是諸侯王,統攬一縣的全部行政權力。權重必生招財之心,其攫取財富的意願是難以遏制的。何況在許多朝代,官員俸祿微薄,必須依靠“陋規”和適當的腐敗養家。這些陋規,是官員增加收入的灰色地帶。灰色收入盛行,導致官員個個屁股不乾淨,“天下烏鴉一般黑”,想幹淨的,根本沒法在官場上混。在這樣的政治文化下,怎麼反貪?

    只有高高在上的帝王,也能置於法律的規範之下,觸犯法律的行為也能得到制裁,“法無例外”,權力沒法任性,才能真正將反腐倡廉進行到底。可是,中國的歷史,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而這也是歷史給當代的最大啟示。

  • 5 # 朱松73703554

    天下好比一個企業,皇帝是董事長,官員是經理。有哪一個董事長能容忍經理貪汙????皇帝當然可以奢shi,因為皇帝的工資高。如皇莊,礦稅,山澤,等各種(工資)。。。官員門都是工資。如果官員腐敗太厲害的話,國家會破產《滅亡》,什至命都沒了。。當然不能容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減肥,減掉啤酒肚,現在每天慢跑半小時,仰臥起坐30個,這種方法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