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嗔痴歷史官
-
2 # 槓字頭1987
別看連續劇也別看電影,當然各種各樣的小說也不能信。比較靠譜的肯定是儒林外史,秀才一般普通老百姓是惹不起的人。兩家人吵架吵輸了,一家人說你給我等著,我去僱倆秀才打你
-
3 # 酒流96
養不活一家人是不可能的,最簡單的例子,府試需要秀才做寶,一個秀才可以給五個童生做保。這個名額一個可以收銀2-5兩。旱澇保收,自家不用交田稅,自己不用服勞役。這都活不下去就矯情了,名次好的秀才叫廩生,國家每個月還給肉油麵銀錢補貼
-
4 # 正經人w
我姥姥的老爺就是秀才,人家過的可好了,地也多。
-
5 # 堅強的木棉花
不懂歷史,看來你被故事騙了
-
6 # 球員兼裁判
影視劇隨你怎麼編,古代秀才,使用有很多特權的,以明清為例,除了見官不拜,暫拜不名,遞貼面官,除免徭役,赦免刑罰這些實用特權外,還擁有使用奴婢(奴婢不是有錢就允許使用的),穿戴方巾長靴等額外收益。
按古代士農工商的等級排列,秀才屬於第一等,只要不是極度糜爛,自甘墮落,秀才想窮都很難,現實中別說秀才遇見兵,就是遇見將軍,也不能把秀才怎樣。
-
7 # 夢依娜奶奶
秀才一年大約四兩銀子,這不是每個秀才能到的,優秀秀才能得到,其他只享受持權,靠一些付業維持。秀才要取得各利,進京走開考取得功各,要花費很多錢。比喻買書,路費,往吃花錢等,這些秀才連家人也養活不原因。
-
8 # 武哥248008187
秀才每年的硬性支出和趕考,加上不算是家裡的勞動力
-
9 # 星迷1111
因為老百姓沒辦法紀錄自己的窮,秀才可能是能記錄自己生活的階層裡最低的一檔,也是最窮的一檔!
-
10 # 智愚老翁
秀才不一定都是富餘家庭,我們家族由於窮培養不出人才,荊山公提倡集資成立興賢會,助力窮人讀書培養族中人才,浦江縣誌有表獎文章,族譜有記錄獎勵辦法。凡是參加鄉試給予一兩銀子盤費,府試給予五錢銀子,童子試給予三錢,說明考中秀才的學子還是很窮。那時到杭州參加考試,縣今會提倡鄉紳助款,組織集體出行叫公車北上,說明讀書上基本上都窮,在方誌上看到過集資幫窮秀才出考的賬目。
-
11 # 什麼名字都被搶
你去魯迅故居看一遍,重點了解一下他祖上到他這一代如何衰敗,就知道這個秀才威力了。可要仔細想,魯迅嘴上的衰敗,可不是你以為的那種!
-
12 # 行者1522
秀才在古代,你不管他能掙多少錢,也不管他能不能養活一家人,但他的優越感,卻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的。
因為秀才在封建社會,始終佔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他們透過在鄉試的角逐中,拿到了人生中登科入仕的第一張入場券,所以他們的身份是官僚的最低層,但又處在百姓的最頂端。
雖然他們沒有在國家擔任一官半職,但是,他們卻被免去所有的賦稅徭役,而且還和縣令是平級的。
如果再能努力向前一步,他們就能高中舉人,一旦中舉,就有百分之九九的可能,會被加官進爵,可謂是一步登天!
比如,范進50多歲了還是個秀才,雖然窮了點,但卻並不影響他逐夢想的腳步,最後果然高中舉人!從此平步青雲,因此馬上就得到了老縣令送來的:文銀50兩和三進三出的四合院。
所以在古代,是沒有一個人敢去小看一個秀才的,儘管他在當時不濟,一旦開了掛,可謂是銳勢不可擋。再說了,幾乎也不可能出現像范進那樣的秀才,而范進也只是裝瘋賣傻罷了,因為後來,范進憑藉著他的能力,在官場一直做到了正四品。
然而,在坊間,經常會流傳一些窮酸秀才的故事,其實,那些傳說,只是說書唱戲者,對秀才的一種調侃而已。
那麼在古代,能夠考中秀才的人,嚴格來說也是寥寥無幾的,而考中者,不是家境殷實,便是非富即貴,基本上,也是不會存在秀才養不活一家人這一說的。
-
13 # Neo
我記得08年我考上我們縣唯一的一所高中,別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因為跟我同一級的絕大部分孩子都去讀辣雞職專學校去了。
秀才在古代可能一個縣一年就出那麼五六個,你算算珍貴程度。
-
14 # 夏目歷史君
歷來文學作品中,對於秀才的形象刻畫都有點一言難盡,既有如張生這類兩袖清風卻惦記著富家大小姐的,也有像呂輕侯這樣正直又迂腐,不僅將家中祖產都變賣精光,一度窮得飯都吃不起的。
影視劇《知否》更重新整理了對秀才的認知,孫秀才娶了盛淑蘭,不光上演了一出“軟飯硬吃”的橋段,還花著盛家的錢打罵著淑蘭,母子皆認為這樁婚事是盛家高攀,畢竟孫秀才可是“宰相根苗”。
那麼歷史上秀才的地位和收入到底怎麼樣呢?秀才身份的含金量其實經歷三個時期。
隋唐時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人中龍鳳,基本不存在吃不飽飯,養活不起家人的情況發生;宋朝開始略摻水,降格到各地的佼佼者,獲得禮部會試資格的統稱為秀才;體面養家的秀才和捉襟見肘的大概七三開。
待到了明清,秀才只要過了縣試成為生員都算,那養活得了一家人的反倒鳳毛麟角,能顧住自己已是會過日子,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則大有人在。
原因在於,自隋文帝楊堅創立科舉制,秀才的選拔機制是寬進嚴出,以給寒門學子開啟上升通道為目的,只要自詡滿腹才華都可以報考,但考中的難度不亞於鯉魚躍龍門,舉國上下經常只中選一人。
據統計,唐太宗武德至貞觀的三十多年時間裡,秀才的產量每年最多倆人,那可就真是金疙瘩,既沒有世家貴族腐朽奢靡的習氣,又滿腹經綸眼看就前程似錦,大族間爭先恐後延攬招婿,誰都想把這支績優股帶回家。
所以隋唐時期的秀才,只要沒有吃喝嫖賭等重大惡習導致負債累累,基本不存在養活不了一家人的情況,畢竟馬上就會成為官身,俸祿養家絕對是綽綽有餘。此時的問題反倒是糟糠之妻是否下堂,當豪門小姐拋來橄欖枝,對於人性則是重大的考驗。
因此許多以隋唐為背景設定下的秀才,其實都在探討新歡跟舊愛的取捨,貴小姐和普通女孩在秀才心中的競爭力,畢竟“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可不是才出現的新現象。
待到了宋朝,實施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後,每年一兩個的秀才產量肯定支援不起國家的運轉,遂放寬對秀才的選拔標準,增加禮部會試,稱為兩級科舉考試製度,只要透過各州舉行的取解試都是秀才,擁有備考會試的資格。
到開寶六年,又增加殿試變為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揣測原因,皇帝肯定不願主考官跟考生成為師生關係,盤根錯節下就容易結黨營私,殿試的增加就讓考生一起成為天子門生。
此時把三等進士的數量計算一下,每次錄取幾百人,由此襯托的秀才就不再突出,好比當下的學歷貶值,七八十年代時,高中文憑就足以引起人的側目,若再是一位大學生,那紅白喜事坐席,都得挨著村長坐。
待到了2000年左右,大學生依舊是人中龍鳳,薪水要比旁人高出一大截子,可當下,大學文憑明顯不再稀奇,宋朝的秀才也是如此。
不過宋朝是出了名的對讀書人福利好,一旦成為秀才,首先本人不用服徭役,還有給家裡一名壯丁免除的名額,因此家中兄弟往往心甘情願出錢出力供養其讀書,畢竟一朝成為秀才,自己也能沾光。
再則秀才還可以免除賦稅,無論家裡的營生是做買賣還是種地,免稅後都能省下一大筆錢,除了實打實的經濟好處以外,政治地位也有明顯的提升,秀才見了縣太爺不用磕頭,哪怕被告上衙門,秀才也不用下跪,不會被動刑。
這也是《夢華錄》中趙盼兒告歐陽旭艱難的原因,秀才尚且如此,探花的待遇更是到位,可以說再不是因緣際會遇見了顧千帆,盼兒姐妹三人最好的下場就是狼狽返鄉,討回公道基本不可能完成。
秀才的福利如此不錯,按說可以養活得了一家人,但為何機率是七三開呢?
首先林林總總的待遇屬於是錦上添花,需要人丁興旺和本就小康,若像《少年包青天》中包拯母子倆相依為命,那免徭役的名額就浪費一個,再則家裡沒有土地和鋪面,只靠包拯母親當仵作和郎中賺錢,包拯的學雜費又昂貴,日子就只能過得很清貧。
而一到明清,秀才的稀有度不僅沒有提高,待遇福利反倒迎來下降,每三年一次的歲試跟科試,前者只有廩生才吃得上官糧,末等附生甚至還要挨戒尺,成績要太差就會被革除秀才的功名,後者則考驗秀才能否有參加鄉試的本事,一旦沒考過,又得苦讀三年。
明顯秀才開始捲起來了,明清時的秀才為了保住現有的功名不變和更近一步,滿腦子只剩讀書,筆墨紙硯都是一筆開銷,若請老師開小灶更是花費無數,秀才身份給與的福利跟投入進去的錢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此時不僅養活不了家裡人,因為一顆心都撲在了讀書上,反倒需要家人的供養,而《武林外傳》中呂輕侯家人都已過世,所以過得掙扎在溫飽線上也情有所原。
至於很多人認為秀才可以辦書院掙錢,一心不能兩用古今皆宜,精力放在創業上,複習的時間就被壓縮,沒有一個秀才覺得自己不是高中狀元的底子,除非對科舉絕望,不然一定會安心溫書。
明清時秀才的收入如何,其實從不再有人看重秀才身份攀親事就能看出來,古代女方家長也不傻,認為先不說更進一步,秀才功名是否能保都是未知數,一個個都不事生產,女兒嫁過去家裡家外都得操持。而正是晉升機制的苛刻,一旦高中就會欣喜若狂。
綜上所述,秀才的收入能否養家,隋唐、宋、明清三個時期各不相同,隋唐的秀才萬里挑一,別說養家,直接就能實現階級跨越。
宋朝的秀才錦上添花,會讓小康之家生活得更加寬裕,貧寒人家的福利和讀書花銷一對沖,依然捉襟見肘,待到了明清,秀才被機制壓榨的只剩溫書,若非家底本就殷實,基本養不了家。
-
15 # 腦洞趣味歷史
以前聽過一句老話,“考中功名那就是老爺了”,而考中秀才就等於改變命運,屬於一隻腳踏進了老爺階層。
在古代,秀才雖然只是鄉村社會階級中的下層士紳,但他們往往很受人尊敬,因為一方面他們只要透過下一輪考試,社會地步便能更進一步,與他們打好關係顯然更有利於自己在當地立足;另一方面,秀才作為當地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們通常會在當地從事教學、代寫書信、法律諮詢、撰寫墓誌銘、起名字、寫對聯、修家譜等工作,而這些方面總有一項自家說不定就用上了,所以在縣城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對於秀才這類知識分子通常都會很尊重。
那麼,秀才能夠從事的工作種類這麼多,他們一年大概能掙到多少錢呢?為何范進在中舉前,還會潦倒到連吃飯都成問題?
1、為何有的秀才家財萬貫,有的秀才卻連一家人都養不活?看看范進就知道了
古人跟今天一樣,同樣一個職業,有的人可以日進萬金,而有的人卻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就拿秀才來講,據《儒林外史》記載,坐館薛家集的周進每年只有12兩的學費收入,而坐館楊家的虞博士每年卻有30兩的收入,12兩相當於沿街挑著商品售賣的小貨郎的年收入,30兩則相當於現在給富人小孩子補課的家庭教師的收入,前者僅夠溫飽,後者妥妥中產階級。
這兩位這待遇在秀才當中也算過得有滋有味的,還有些混得更慘的,如范進,他在考舉人前連盤纏都湊不齊,他在向自己岳父借盤纏時,原文是這樣記載的:“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這畫面感十足的文字,足以讓我們腦補出當時的尷尬場面。
同樣是秀才,不同的人,能活出不同的姿態,這裡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它跟一個人的性格、能力高低、處世理念、人脈等等都有很深的關係。
在那個“重文”的時代,一個掌握知識的人想賺錢,遠比我們現在想象中還要容易:這隻取決於他道德水平的高低。
畢竟一個無底線的人,總是能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賺取到鉅額財富。
舉個例子,科舉時代有種惡習叫“送硃卷”,簡單來說就是考中的人把自己的答卷刻印出來,然後逢人便送,以收取豐厚的“金錢”回報,這種回報往往取決於對方的家境和人情的厚薄。可別小看這個習俗,多的話,完全可以獲得數萬的收入。
這種習俗,歷來被傳統的讀書人所鄙棄,有很多讀書人覺得自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而讀書,在他們眼中,這種用知識換錢的行為不可取,所以,我們會發現歷史上很多有才華的人,日子都過得很清貧的原因就在於這裡了:
“讀書人的身上大多有一種目空一切的清高,這源於讀書在讓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寬闊的同時,也很容易讓我們分不清理想和現實,從而產生一種我們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錯覺。”
生活不是小說,沒有那麼多激情的故事情節,當我們回過神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而一名古代的知識分子想賺錢,那可太容易了。
2、古代秀才的收入來源有哪些?秀才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
作為對讀書人的鼓勵,古代讀書人透過讀書參加科舉能夠獲取到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保障,對於成績優異者,朝廷一般會給予“膏火費、例獎以及加獎”三大名目的現金支票獎勵,這些獎勵都可直接到錢莊兌換。
前面我們說過,秀才雖然只是通過了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的考試,但只要他能透過,那他的社會地位就已然發生了改變,因為這意味著這個人的能力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他擁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徐梓的《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中提到,在工資較高、經濟較為富裕的北京地區,當時一名普通私塾坐館老師的月薪是2兩銀子,一年是24兩,而一名有秀才身份的老師,平均每年是四十二兩左右,這差距是相當明顯。
除了教學學生的學費收入外,一名秀才在自己生活的區域內,往往還會負責一些宗族內部的事物,比如主持宗族活動、修族譜等等,而這些活動通常也會帶給他不菲的收益。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胡廷卿的秀才,他就挺會開闢財路,來維持自己體面計程車紳生活的。
胡廷卿做老師的平均收入是每年30—50兩,高於一般老師的收入,但胡廷卿並不滿足,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又找了一些別的兼職,包括但不限於:看病、算命、起名字、寫書信、法律顧問、主持宴會等等。
他長期從事這些專業性質極強的工作,這也使得他在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收到豐厚的報酬,還獲得了很高的聲望,而這些聲望讓他每年都能收到鄉親父老送的雞鴨蛋、豬肉之類的商品,同時這也使得他的身份具有難以替代性。
一些更有想法的秀才,在給別人提供法律諮詢的業務過程中,發現了更大的商機,他們一部分人選擇給達官顯貴做幕僚,為自己將來從政鋪人脈,而另一部人則選擇了“律師”這條路,相信看過《九品芝麻官》的朋友,對裡面的訟師方唐鏡一定不陌生,這也是清朝秀才很流行的一種工作。
3、明清時期,一名秀才收入多少才能過上小康生活?
在古代,秀才社會地位並不低,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找到很多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要想過上小康生活,這依然是大多數秀才都困擾的事情——物價漲幅遠高於工資漲幅。
明朝萬曆到崇禎年間,米價從0.6兩150斤米漲到了1.2兩150斤米左右,遇上災荒年,價格還要更高,比如崇禎十三年,漲到了3.6兩150斤;
明代的鹽價平均為0.8——1兩100斤,雞、鴨、魚肉、蝦肉、牛肉這些平日裡要4到5文錢一斤,豬肉通常貴一些,要7、8文錢一斤,遇上特殊時刻,價格可以漲到十幾二十倍。
乾隆年間,每畝良田要7、8兩銀子,郊區的房子大概50兩銀子,二三線城市中等檔次房價大概四五百兩銀子,米價、菜價和明朝平常時期大致相當。
……
聊完了物價,我們來聊聊銀錢兌換這些事。
古代的銀錢兌換比例,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嚴格遵循銀子兌換銅錢是1比1000的比例,現實中,依據各地銀子、銅錢的成色不同,當時銀子和銅錢的兌換比例,可能達到1比1000,1比600,1比1400,穩定情況下,明朝時期,北京的兌換比例是1兩紋銀可以兌換600文銅錢。
換算購買力的話,在時局穩定的情況下,明清時期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七八百人民幣的購買力。
以當時的物價水平來看,除掉需要繳納的各種賦稅外,光算上柴、米、調料、菜、衣服、水等各類吃穿方面的生活開支,明清時期城市裡一家五口一年維持最低檔次的生活開支成本為14到16兩左右,如果家中有孩子要上學、各種人情來往或者生病等方面的開支,一年大概需要20兩左右。
秀才作為明確科舉制度的守門員,他們擁有遠大前景的同時,也意味著龐大的基數,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經濟、政治發達的地區,秀才的數量更是相當龐大了,在這種前提下,一名秀才要想過上小康生活,他起碼要在大戶之家找到月薪4兩以上的工作,才能維持自己的開支。
回覆列表
科舉制度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時期一個偉大的發明,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選拔人才的方式基本上是不公平的,窮人想要翻身實在太慢,一直到科舉制度出現之後,窮人才有了靠著讀書翻身的機會,足以見得此制度的重要性。
在科舉制度中,有一群比較特別的考生被稱之為秀才,古往今來,有很多關於秀才的故事以及史料記載,在諸多故事中,一般秀才都比較窮困,甚至有人說秀才就是“窮秀才”,那麼真實情況下秀才窮麼,一年收入有多少呢?
成為秀才其實很難在很多文學作品以及故事當中,秀才都被稱之為“窮秀才”,可見在一些普通人眼中,秀才其實算不上什麼,可是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呢?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秀才。
秀才是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產物,也可以說是一個特殊人群,單純從名字來看,我們很難理解秀才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只有結合科舉制度的考試流程,我們才能搞清楚秀才的重要性。
在科舉考試當中,想要成為秀才,必須經過三道關卡方可,這三道關卡分別是縣試、府試以及院試,在很多朝代,科舉考試都要經歷這些流程,所謂的縣試就是最低級別的考試了,這種考試通常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只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參加。
縣試的淘汰率特別高,一般每個地方只錄取一到三十人,要是遇到那些人口多的地方,每年考生就有兩三千人,這種時候淘汰率高達99%,由此可見,對於大多數讀書人而言,僅僅是縣試這一關,就很難很難了。
在縣試成功入圍之後,這些考生就需要複習準備下一輪的府試了,府試也是每年都有一次,府試的考題以及監考嚴格程度與縣試基本類似,只是難度略有不同,府試高中之後,才能成為童生,有資格參加到第三輪考試當中。
第三輪考試也就是院試了,這種考試一般都是三年舉行兩次,試題難度較大,皇帝也比較重視,就連學政主持都是皇帝欽命的,足以見得這種考試的重要程度了,正因為院試比較嚴格,所以在監考過程中,監考老師是絕對不允許考生上廁所的,一旦有考生憋不住非要上廁所,回來就要重新考試。
在如此嚴格的監考環境下,最終能夠順利高中之人,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秀才,你可不要小看秀才,能夠順利透過三道關卡高中秀才之人,絕對都不是簡單之人,要知道整個清朝兩百多年曆史上,童生總數共計250—300萬之間,而秀才總數才46萬左右,換言之就是六個童生參加院試,只有一人能夠成為秀才,再結合當初縣試99%的淘汰率來看,能夠成為秀才的人,已經超過了當時99.9%的讀書人了,難度有多大,已經不需要我多說就能明白。
也許僅僅從資料來看,還不足以說明成為秀才的難度,我們可以結合幾個例項研究一下,當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參加了十幾次科舉考試,最終才考中一個秀才,就算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也是連續考了七次才考中的秀才,一般人想要考中秀才,難度堪比登天了。
既然秀才如此難考,能夠成為秀才的人絕對大多都是比較厲害之人,為何後人還會說秀才窮困呢?這種說法是否可信?這一點需要我們繼續結合歷史事實詳細說明一番。
秀才真的窮麼?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要是一個人經過那麼多努力,最終考上秀才之後,結果卻沒有任何用處,是不是就只能說明科舉制度存在問題了?反過來看,科舉制度既然存在那麼久,說明這種制度應該還是比較公平的,所以秀才自然不可能那麼不堪。
要說秀才窮困,那應該是和舉人相比,要是和普通百姓相比,明顯秀才已經相當不錯了,畢竟秀才擁有很多特殊待遇,這些待遇包括政治特權以及一些經濟特權,只要把這些特權使用好了,明顯一個秀才只要不是好吃懶做之人,都不會窮困的。
從政治特權而言,一個人只要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得到見知縣不用下跪以及上堂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這些特權看似不起眼,實際上也是相當重要的,算是對一個人地位以及身份的提升,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就連見到知縣都可以不下跪,犯罪還享有一些特權,需要層層上報之後方可治罪,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秀才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高人一等了,在比較重視階級和出身的古代,這是跨越階級的一個必經之路。
這些政治特權雖然不能帶給秀才直接的經濟利益,可是隻要秀才能夠合理使用這些特權,一樣可以在其中謀取好處,這些事情在古代是比較普遍的,秀才的政治特權已經把他和普通人區別開來了。
此外就是切切實實的經濟特權,成為秀才之後,朝廷將會免除秀才家中兩個人差役以及丁稅、徭役、擁有五十畝地不上稅的特權,這些特權就是真真切切的經濟利益了,單純從差役以及丁稅來說,就能省下很多銀子,還能增加更多時間專注掙錢,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好處。
其次再從徭役來說,古代百姓都需要服徭役,要是不想服徭役的就需要找人代替方可,找人需要花錢,這是有錢人家才能做的事情,秀才家中不一定有錢,可是免除徭役之後,秀才就有更多時間經營生產掙錢了,相當於從側面減少賦稅一樣。
至於說有五十畝地不上稅的特權,這就更加有好處了,古代有很多地主為了避稅,就會專門將自己的田地掛在秀才名下,這樣一來就可以享受五十畝地不上稅以及其餘優惠,秀才靠著這些掛名,也能夠得到一筆錢財,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收入。
整體而言,古代的秀才其實生活還是比較滋潤的,雖然比不上舉人那般富裕,但是和大多數百姓相比,秀才已經相當滋潤了,要是秀才的家中不算特別貧困,或者秀才不算特別懶惰,一般秀才生活都不會太差。
結語秀才算是封建王朝時期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比上不足,可是比下有餘,遠遠不像有人所說的那樣窮困,雖然說我們無法統計秀才一年能夠收入多少銀兩,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們在諸多特權的庇護下,生活不會太差,除非遇到一些極端事件,要不然秀才一生不會太糟糕,再者說了,成為秀才之後,大多數人還是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一旦成為舉人,生活更加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