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東筆談
-
2 # 冷泉26
民間流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的是在中國的漢朝,漢武帝劉徹登基後,北方還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就是匈奴,這個匈奴,一直對中原這塊肥肉虎視眈眈。有一天,漢武帝接到匈奴送來的一份“戰書”,漢武帝開啟一看,只見紙上寫著四個字“天心取米”。漢武帝有些蒙,沒看懂是什麼意思,便召集文武大臣研究這個紙條,研究了很久也沒有人知道紙條上寫的是什麼意思。無奈,漢武帝便張榜向民間高人求教。
這時候,宮中有一個叫何塘的小官看到了這個告示,便揭下了皇榜。守護計程車兵一看有人揭榜,趕緊向皇帝稟報,說有人揭榜了。漢武帝立刻派人將何塘帶進來。漢武帝問何塘 : “你真的明白“天心取米”這四個字意思嗎 ”?何塘叩首道 : “陛下,小人不僅明白,還有破解之法”。漢武帝一聽,非常高興,趕緊說 : “速速給朕道來”。
何塘不慌不忙的說 : “臣以為“天”者是指我們天朝,“心”,是指我們的中原,“米”,就是指陛下您,所以,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他們要來奪取陛下的龍位 ”。
漢武帝一聽,感覺很有道理,就繼續問道 : “你說你有破解之法,快說來給朕聽聽”。何塘說道 “請陛下賜給小人一枝筆,小人寫給陛下,陛下一看便知”。漢武帝隨即派人拿來一枝筆,遞給何塘,何塘揮筆便在“天心取米”這四個字上面各加了一筆,說道 : “小人已經改完,請陛下檢視”。漢武帝拿過來一看,紙上“天心取米”四個字不見了,變成了“未必敢來”。漢武帝也非常聰明,一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原來,何塘將“天心取米”第一個字“天”字加了一個豎,就變成了“未”,第二個字“心”,加了一個丿,就變成了“必”,“取”字上面加了“乛”,變成了“敢”,而最後一個字“米”,加了一個橫,變成了“來”字,這樣一改,“天心取米”馬上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武帝一看,龍顏大悅,隨即派何塘將這張寫著“未必敢來”的紙條送回匈奴。
匈奴首領本以為漢武帝看不懂紙條的意思,看懂了也不敢應戰,沒想到竟然會將“天心取米”,改成了“未必敢來”,看來大漢朝真是人才濟濟,不可小覷啊。大漢朝裡這麼多的人才,怎麼可能沒有重兵防守呢?想到此,匈奴首領心虛,便放棄了進攻中原的計劃。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天心取米”的事情嗎?
此事,史書上沒有記載,無從查詢,所以,肯定是民間流傳。即便是民間流傳,也是近幾十年才有人編造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說?“天心取米”這四個字,用的都是現代簡體字,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官方用的卻是小篆,無論是“天心取米”,還是“未必敢來”都不是能夠新增一個筆劃能變化的。我們看看小篆的“天心取米”,
再看看“未必敢來”,
就非常清楚,這個故事,純屬現代人杜撰。
雖然這個故事是現代人杜撰的,但是也能體現華人的聰明才智,也體現了漢字的博大精深,說明了中國字有著無窮的奧妙。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現代人編撰的古代故事。
故事其實很簡單,起源是在西漢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族想南下侵犯漢朝,但一時間沒有合適的理由,於是匈奴單于想了一個歪點子,不過最後的結局卻是“班門弄斧”,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本來與中原的漢族相比,匈奴族的文化水平就不高,更是被漢族人視為“北蠻”,想挑釁漢族,偏偏要用自己的短處碰漢族的長處:跟漢族比文化、比玩文字遊戲。
結果自然是自取其辱。
話說匈奴單于派了一個使者來到西漢京城長安面見漢武帝,別的話也不多說,直接呈上了一幅字:天心取米。
然後別的話也不多說,匈奴使者就這麼走了;留下了一臉懵的漢武帝和文武百官。
匈奴人是走了,可是這“天心取米”是什麼意思啊?
顯然匈奴人不懷好意,但到底他們想要說些什麼意思呢?
漢武帝召集滿朝文武商量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堂堂天朝上國,竟然在最引以為傲的文化領域被野蠻的匈奴人坑了,這要是傳出去,豈不是被天下人恥笑。
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廣發英雄帖,召集天下奇人異士來解答“天心取米”到底是什麼意思!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一個叫做何塘的小官員勇敢的揭榜,自告奮勇來到漢武帝面前說自己知道匈奴人的意思,並且自己還有退敵之策。
漢武帝一聽大喜,連忙讓何塘進宮。
話說這個何塘還真是有兩把刷子。
何塘對漢武帝說:
“匈奴人居心叵測,這‘天心取米’四個字其實是包藏禍心,意圖侵犯我大漢”。
漢武帝大吃一驚,連忙又問如何解釋。
何塘又說:
“‘天心取米’這四個字要拆開來看,‘天’的意思就是指的我們漢朝這個天朝;‘心’的意思是說大漢朝的中心,也就是中原地區;‘米’字指的就是皇帝陛下您。”
“因此‘天心取米’這四個字,實際上就是匈奴人要奪取大漢江山,搶皇帝陛下的寶座的意思。”
“這就是匈奴人給我們的大漢下的戰書啊”。
漢武帝一聽就慌了,搞了半天原來匈奴人是這個意思啊,可是現在怎麼回覆他們呢?
這時何塘不慌不忙的說:
“陛下,臣有退敵之策。”
說完,何塘就拿過侍從遞過來的筆,瀟瀟灑灑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添加了一筆,漢武帝和文武百官一看,連連稱讚,為何塘喝彩。
原來,何塘在“天”字中間加上一豎,把“天”字變成 “未”字;
又在“心”字中間加上一撇,把“心”字變成“必”字;
接著在“取”字上加上“乛 ”,把“取”字變成“敢”字;
最後又在“米”字上面加上一橫,把“米”字變成“來”字。
就這樣,匈奴使者送來的“天心取米”,在何塘的妙筆生花之下就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武帝龍顏大悅,連忙召集匈奴使者,匈奴使者一看“未必敢來”四個字,只得灰溜溜的逃走了。
匈奴單于見陰謀詭計不成,只好放棄了攻打西漢的心思。
當然,“天心取米”變成“未必敢來”只是個傳說故事而已,當不得真。
且不說匈奴人不可能採用這種低階的手段來挑釁漢朝;就算真的如此,漢朝時候正式文書都是用隸書寫的,又不是現在的簡體字,“天心取米”四個字各加一筆,是萬萬不可能變成“未必敢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