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律人談法律那點事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每個人做事有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和自我考量。在這裡只談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喜勿噴。

    任何的幫助行為,都是有前提的,籠統可以歸納兩種,即幫助別人是因發自內心的善意(無任何利益考量),還是基於維繫關係彼此有求(出於利益考量)。

    如果無任何利益考量,可以看做幫的是事,與人無關,不求回報,只是滿足自己內心的那份善良;如果有利益考量,無論是基於親情關係還是朋友關係或者上下級關係,則可以看做幫的是人,是為維繫或進一步發展某種關係。

    幫的是事的情況下,事幫完,幫的目的達到,被幫之人如何待我,並不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我會以無所謂的心態對待;幫的是人的情況下,必然會希望被幫之人對自己懷有感恩,如未得感恩之回報,目的破滅必然心懷不滿。

    當然,從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常理來看,因為人和事總是纏繞在一起,對於幫忙的理解,基本與幫人結合在一起,很少有人會將其分拆成“幫事”,知恩圖報,是傳統的心理,從一般的情理而言,卻也應該如此。

    但人生在世,難免會有不如意,尤其是幫忙的時候。既然要幫忙,就一定要先讓自己明白,是幫人還是幫事?是需要回報還是不需要回報?幫之前一定要想好,再因人而為,避免後悔,以至於幫了別人,懲罰了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已讓自己失去信心,忍耐已讓自己無法控制,該怎麼辦?